十九大閉幕後 中國外交為何掀起罕見高潮?

11-17

11 月 13 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習近平在河內越共中央駐地會見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會見後,習近平和阮富仲前往胡志明故居繼續交流。圖 / 新華

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王齊龍 徐方清 蔣濤

本文首發於總第 829 期《中國新聞周刊》

先是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和美國總統特朗普這兩個大國領導人在相隔不到一周的時間裡訪華,緊接著國傢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後出訪周邊國傢,並出席多邊會議。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中國外交 " 既迎進來又走出去 ",掀起一波高潮,密集的外事安排讓很多長年跑外事口的媒體記者都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寫入最新版的黨章。就外交層面而言,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外交部長王毅在十九大中央國傢機關代表團開放日討論時發言稱,這句話高度凝練瞭新時代中國外交追求的總目標,也向世界公開亮明瞭我們希望與各國共同努力的大方向。

在這種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外交在十九大之後的開局就呈現出很多為外界所關註的新意。雖然有巧合的因素,但是國傢主席和國務院總理在同一時間段分別在國外出訪的情形,自中共十八大以來還是頭一次發生,並引起瞭外界的關註。此外,另一個也被視為 " 破例 " 的現象是,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後,美國總統成為首個到訪的外國元首。

日漸清晰的目標和路徑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結束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當天,11 月 10 日中午,國傢主席習近平的專機幾乎和特朗普所乘坐的 " 空軍一號 " 同步抵達越南峴港。習近平此行除瞭在越南峴港出席 APEC(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外,隨後還對越南、老撾進行國事訪問。

11 月 10 日下午的 APEC 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最先登臺的特朗普和最後出場的習近平分別所作的主旨演講成為瞭當天會場內外最受關註的兩場演講。在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媒體記者已經習慣瞭在重大國際會議上,作為全球頭兩號經濟體的中美在全球化問題上分別 " 吹暖風 " 和 " 吹冷氣 " 的迥異立場。

特朗普在演講中稱,美國已經準備好與印度洋 - 太平洋地區的任何國傢簽署雙邊協議,但是必須基於 " 互相尊重和互惠互利 " 的原則。與此同時,美國 " 再也不會簽署那種束縛手腳、被迫放棄主權並且幾乎不可能切實執行的多邊協議 "。和此前在七國集團(G7)和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一樣,特朗普展現出瞭自己在全球化上這種與其他成員截然不同的態度。

在當天下午晚些時候,習近平發表瞭題為《抓住世界經濟轉型機遇 謀求亞太更大發展》的主旨演講。在約 35 分鐘的時間裡,習近平一上來就向與會者闡釋瞭世界經濟正面臨的深層次轉變,並明確指出," 過去數十年,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習近平強調指出,我們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做世界和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之錨

在演講中,習近平還兩次提及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分析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時,習近平在演講中稱," 堅持多邊主義,謀求共商共建共享,建立緊密夥伴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形勢下全球經濟治理的必然趨勢。" 此外,在演講的最後,習近平介紹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和發展藍圖。他所列舉的中國人民將開啟的 " 五個新征程 " 中,涵蓋瞭不久前寫入十九大報告的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和四年多前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闡述 "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 時相比,此番再提 " 人類命運共同體 ",不僅概念更加清晰,而且路徑也已經明確。巧合的是,這兩次闡釋都發生在 " 首次出訪 " 中,四年多前是十八大之後習近平以國傢主席身份進行的首次出訪,而這次是十九大之後中國領導人的首次出訪。

" ‘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路徑和目標的關系。" 外交學院院長秦亞青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將上述兩者結合在一起,並且寫到十九大報告裡,是因為自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理念發展和實踐發展都是基於這兩點。

" 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 這一概念,上世紀 90 年代就開始在西方萌芽,其背景就是冷戰的結束。冷戰期間,美蘇兩大集團對立是國際關系發展的主線。當時,國傢安全的最大威脅來自於敵對國傢;而隨著冷戰結束和全球化的興盛,雖然傳統威脅仍然存在,但新出現的威脅更直接危害整個人類社會,比如恐怖主義等。

如何面對人類的共同威脅和全球化帶來的新問題?自上世紀 90 年代後,西方產生瞭很多種類似的 " 人類共同體 " 的提法,但直到中國提出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並進行明確的闡釋,這一理念才逐漸變得清晰和完整。

"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013 年 3 月,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將 2012 年 11 月寫入中共十八大報告的 "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 做瞭明確闡述。

四年多後,十九大報告不僅將 " 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 " 和 "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 列在一起提出,還對新型國際關系的內涵做出明確界定,就是 " 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 "。外交部長王毅在十九大期間對此曾予以進一步闡釋稱," 這三個關鍵詞旨在擯棄傳統的以強凌弱的叢林法則,建立在大小國傢一律平等這一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之上。"

秦亞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過去西方主流的觀點認為,世界是競爭性、沖突性、二元對立的,國際政治是零和遊戲;各國隻考慮自己的利益,必然是各自為政,以鄰為壑。如果被這種想法支配,那就還是赤裸裸的權力政治,就永遠實現不瞭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隻有通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各國才能避免沖突,務實合作,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最終建成 " 共同體 "。

在中國前 APEC 高官王嵎生看來,"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 APEC 所倡導的‘大傢庭精神’也可謂一脈相承。" 王嵎生向《中國新聞周刊》進一步解釋稱,這種 " 大傢庭精神 ",也就是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獨特的 APEC 合作方式。它承認多樣性,強調自主自願和協商一致、允許靈活性和漸進性,集體制定奮鬥目標,各成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努力達標。

3 年前,在北京舉行的 APEC 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作出開啟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的歷史性決定,批準瞭《北京路線圖》。此次在越南峴港,習近平再次呼籲:" 要按照商定的路線圖,堅定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在開放中實現亞太新一輪大發展。" 最終,APEC 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發表的宣言中重申致力於全面系統推進並最終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深入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11 月 13 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習近平在萬象國傢主席府同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國傢主席本揚舉行會談。圖 / 新華

抓住機遇

在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同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越南國傢主席陳大光和越南國會主席阮氏金銀等越南領導人分別舉行瞭會談會見。因需要趕赴菲律賓出席東盟峰會,越南總理阮春福無法在首都河內迎接習近平對越南進行的國事訪問,還專程趕到峴港,在 APEC 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提前同習近平見面。

有分析稱,中越領導人在此訪中重提 " 同志加兄弟 ",強調雙方是 " 好鄰居、好朋友、好同志、好夥伴 ",顯然是希望借助共同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在以積極姿態處理好歷史問題和現實分歧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兩國關系。

在 13 日結束對越南的訪問後,習近平還前往老撾進行國事訪問,同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國傢主席本揚,以及老撾總理通倫、國會主席巴妮等分別舉行會談會見。

外交部部長助理陳曉東在訪問前夕的媒體吹風會上表示,習近平對越南、老撾進行的國事訪問,是中共十九大勝利閉幕後,中國黨和國傢最高領導人首次出訪,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周邊外交的開篇之作,將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周邊外交的新境界

而在峴港出席 APEC 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習近平在下榻的酒店分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韓國總統文在寅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等舉行瞭會見。對於很多媒體而言,這幾場被視作是著眼於 " 周邊外交 " 的密集會見,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除瞭已與中國保持瞭較長時間的處於 " 歷史最好時期 " 關系的俄羅斯外,菲律賓、韓國和日本近幾年都曾因領土、安全等問題與中國的關系出現過比較大的波動。

由於全球戰略重心東移,中國所處的亞太地區戰略地位提升,使得中國周邊地區成為瞭世界大國角逐最為激烈的地區之一。十八大以來,周邊外交在中國外交總體佈局中的分量有瞭明顯提升。習近平在十八大和十九大以後的首次出訪國,也都選擇瞭周邊國傢。

201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召開瞭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明確將周邊外交作為中國外交的優先方向。習近平還在會上首次提出瞭 " 親、誠、惠、容 " 的新時期中國周邊外交理念。一年後,在 2014 年 11 月舉行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首先強調的也是周邊外交,強調要切實做好周邊外交工作,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

"2013 年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和 2014 年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後,我的感覺是,中央對於外界的戰略性規劃基本做好瞭。" 外交學院院長秦亞青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也因此,2014 年還被稱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元年。

在 2014 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他還就新形勢下不斷拓展和深化外交戰略佈局提出要求,強調瞭 " 七個切實 ",包括要切實抓好周邊外交工作,切實運籌好大國關系,切實加強同發展中國傢的團結合作,切實推進多邊外交,切實加強務實合作,切實落實好正確義利觀,切實維護我國海外利益等。

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勾勒瞭中國外交的未來佈局," 中國積極發展全球夥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傢關系,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發展中國傢團結合作。" 報告還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作瞭更加明確的闡釋,要建設 "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

在秦亞青看來,十八大以後,中國外交最重要的變化是整體外交定位清晰瞭,明確提出要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此外,還全面厘清瞭重大的外交理念。中國的世界觀、秩序觀、安全觀等,都在一系列文件和講話中得到瞭明確。

2013 年 6 月,習近平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時,還闡明瞭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 " 十四字方針 ":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前院長崔立如認為,伴隨著中國和平發展,全球中的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造成國際秩序、國際權力結構正重新平衡。中美間的戰略競爭越來越強,戰略共識越來越少。而新型大國關系的提出,準確命中瞭中美這一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處於重新平衡過程中的現實需求。

崔立如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剛剛結束的特朗普訪華上,中國就發揮瞭比較好的引領作用。崔立如認為,在消極面和積極面之間,中國加重瞭積極面的籌碼,使得這次中美元首對話更多地帶有積極的性質。

" 面對問題,中國外交的理念是會認為機遇和挑戰並存,而且機遇永遠大於挑戰。這個機遇不是擺在那兒的,而是通過人的能動性創造出來的機遇。" 秦亞青也認為,特朗普上臺後中美關系從外界非常擔心的狀態演變成現在這種積極的局面,是因為 " 中方做瞭很多工作,特別是海湖莊園會晤的成功舉行,就是在困難中創造的機遇 "。

而且,這些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讓世人矚目的成績,其中也有機遇的因素。世界正需要有更多元的力量來推動前行,中國剛好也發展到瞭這一步。但發揮能動性,敏銳地抓住這個機遇也至關重要。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韓磊(Paul Haenle)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之所以能在地區和全球舞臺上扮演更加積極主動的角色,也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國采取 " 美國優先 " 的收縮外交政策的結果。

不過,從另一方面看,在堅決捍衛國傢核心利益上,中國的態度也是非常明確的。這在應對南海局勢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秦亞青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過去有一段時間,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闡述比較模糊,因為出於當時的形勢考慮,需要避開一些矛盾旋渦。現在作為大國,有些矛盾我們已經避不開瞭。

國傢主席習近平出訪大事記

實踐的力度會更強

在越南峴港出席 APEC 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智利總統巴切萊特是與習近平舉行正式會見的唯一非周邊國傢領導人。習近平還同巴切萊特一道出席瞭中智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議定書簽字儀式。這是中國同拉美國傢首度完成自由貿易協定升級,不僅會為中智務實合作註入新動力,也會在國際范圍內起到積極示范作用。

而在習近平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發表的《中越聯合聲明》中,越南明確表示,歡迎並支持推進 " 一帶一路 " 倡議,並願同中方落實好業已簽署的共建 " 一帶一路 " 和 " 兩廊一圈 "(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廣寧 " 和 " 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 " 經濟走廊以及環北部灣經濟圈)合作文件。

越南在 " 一帶一路 " 倡議上的態度從早期的以疑慮為主,到近來的積極歡迎和支持,是周邊多國尤其是東盟國傢幾乎都有過的心路歷程。2013 年,國傢主席習近平提出 " 一帶一路 " 倡議後,外界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也不清楚這個倡議是否能真正 " 走出去 "、形成規模。但到瞭今年 5 月首屆 " 一帶一路 " 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時,29 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前來赴會。他們當中有的來自亞歐非大陸這些 " 一帶一路 " 的沿線區域國傢,也有的來自不在 " 一帶一路 " 沿線的拉美國傢,而且亞洲、歐洲、非洲、拉美等地區均有代表,國際社會對 " 一帶一路 " 倡議已經形成瞭廣泛認同。

自 " 一帶一路 " 倡議提出的四年來,中方同有關國傢協調政策,包括俄羅斯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東盟提出的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哈薩克斯坦提出的 " 光明之路 "、土耳其提出的 " 中間走廊 "、蒙古提出的 " 發展之路 "、越南提出的 " 兩廊一圈 "、英國提出的 " 英格蘭北方經濟中心 "、波蘭提出的 " 琥珀之路 " 等。此外,中國同老撾、柬埔寨、緬甸、匈牙利等國的規劃對接工作也全面展開。

相較於東亞和歐洲的經濟獲得長足增長,歐亞大陸的中間地帶多年來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有不便具名的中國資深外交官曾表示,中國在設計 " 一帶一路 " 時,確實有一個 " 大棋局 ",就是如何推動歐亞大陸的整體發展,填平長期處於凹陷狀態的大陸中間地帶,也被為 " 政策窪地 "

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曾在法國《回聲報》上撰文稱," 一帶一路 " 倡議主張通過大量的公路、鐵路、港口、金融、電信等基建計劃,填補東亞和歐洲這兩大 " 繁榮極 " 之間的經濟、政治、人文真空,無疑有利於推進發展,也會遏制從中東經外高加索直至中亞的極端伊斯蘭主義蔓延勢頭。

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早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稱,隨著 " 一帶一路 " 規劃的出爐和 " 一帶一路 " 建設的推進,外界開始覺得中國不是說說漂亮話而已,而是切切實實地在做工作。

在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中國經歷瞭從被動應付、一般性參與、主動參與到主導參與的過程。十八大以來,中國先後提出 " 一帶一路 " 倡議,主導創建絲路基金、亞投行和新開發銀行等,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制度產生瞭制衡作用,也為新興國傢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打下瞭堅實基礎。

" 在中央對於外交的戰略性規劃基本明確後,接下來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如何積極有為、一步一步地去實踐這些規劃。當然,規劃本身也會與時俱進地做改進。" 外交學院院長秦亞青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今後五年,中國會主要在實施上下功夫,實踐的力度會更強。習近平在國內考察時,曾說過 "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在秦亞青看來,這種思路在外交上同樣適用。

"但我們現在參與的很多全球公共事務就是有優先級的,會有對於自身資源的考量,不會無限投入。不論以後強大到什麼地步,這一原則都要堅持。" 秦亞青說。

十九大報告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界定,一是 " 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是 " 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 "。" 處於初級階段 " 就意味著中國承擔責任要量力而行,此外,中國現在不斷向世界釋放的信號就是不稱霸。秦亞青認為,這樣的信號釋放不僅是政策宣示,更重要的是展現關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在這個共同體中,不能有任何國傢存在稱霸意圖。如果有國傢稱霸,那就還是強權政治。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