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初步攻克世界性難題:帶魚人工飼養成功

07-14

據杭州《都市快報》13 日報道,來自深海的 300 多尾野生帶魚已在位於浙江舟山水產研究所的一兩米深水池裡歡快生活兩個多月瞭,但上我們的餐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帶魚的飼養技術,至今被認為是個世界難題。

帶魚捕食烏賊和蝦,住深海、洄遊、身子弱、好內鬥。它的美味,一直被吃貨們所念叨。漁民捕撈這種魚類的歷史非常長,但海洋學傢一直想攻克馴養技術,道路非常曲折。

養殖帶魚,在以前,無疑是個天方夜譚式的話題。它有著 " 離水即死 " 的魔咒,別說人工飼養,連老漁民都幾乎沒見過活的帶魚。

眼下,這個世界性的大難題,被舟山水產研究所攻克瞭。

在研究所的養殖基地,來自深海的 300 多尾帶魚,已經在水池裡歡快地生活瞭兩個多月。

人工養殖的帶魚(舟山水產研究所供圖)

野生的生活在深海養殖的水池僅 1.5 米深

在舟山水產研究所的養殖基地,有一個室內的水池。水池內,一條條銀色的絲帶迅速遊動。這樣的奇觀,以前從未有過。

舟山水產研究所所長徐志進說,水池裡的帶魚一共 300 多尾,在室外的水池裡生活瞭一個半月後,轉移到瞭室內。

據瞭解,室外的水池深約 2 米,而室內的更是隻有 1.5 米深——野生帶魚一般生活在一兩百米的深海。

兩個月前,這批野生的帶魚苗被引入水池,當時身長隻有 20 厘米左右。經過人工飼養,已經長到瞭現在的 40 多厘米長。

如果順利,明年上半年這批帶魚可以長到七八十厘米長,性腺成熟,進入繁殖期。

為什麼帶魚很難養殖?

東海有四大著名的海產,分別是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和帶魚,這些也是大傢最熟悉的海鮮。

此前,大黃魚、小黃魚、墨魚的養殖技術早已被人類攻克。人們現在能夠吃到物美價廉的大黃魚,人工養殖厥功甚偉。

但是,帶魚始終養不瞭,此前國內連養活帶魚的記錄都沒有。這裡面的原因,說起來很復雜。

溫州林老伯打魚幾十年,他舉瞭個例子,為什麼大傢平時去菜場買魚的時候,帶魚的魚肚經常是破的?

舟山水產研究所養殖的帶魚

" 因為帶魚生活在深海,捕撈上來後壓力急劇變化,魚鰾爆瞭。" 林老伯說,帶魚一般是遠洋拖網,從深海捕撈上來的,上岸就死瞭。" 魚鰾都爆瞭,還能活嗎?"

" 人為改變壓強,成本太高,不現實。" 徐志進說,帶魚很難養殖,壓力變化還不是唯一的原因。

徐志進說,帶魚是洄遊魚類,根據水溫的變化,每年千裡大遷徙,在近海和遠洋,以及南方的東海和北方的黃海、渤海之間遊動。" 人工無法提供這樣的洄遊環境。"

此外,帶魚體表沒有大的鱗片,容易受外傷,帶魚生性兇猛,同類之間互相殘殺,這些都給人類養殖帶來瞭困難。

舟山怎麼把帶魚養活的?

徐志進說,他們慢慢馴化帶魚,改變它的習性,就像野雞變成傢雞一樣,習性完全變瞭,這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在無法改變壓強的情況下,舟山水產研究所從其他方面,盡量給帶魚們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 水幹凈一點,溫度適合一點。我們不知道怎麼配飼料,就先喂活的小魚小蝦。"

" 如果帶魚能順利適應水深,長期活下來,那麼後代會有很大的概率慢慢適應。" 徐志進說。

研究人員還發現,如果帶魚個體差異大,容易彼此攻擊,所以要盡量讓同一個水池裡的帶魚個頭差不多大。

帶魚生活的環境變瞭,在人工環境下,能不能性成熟?不能洄遊,如何度過夏天的高溫,如何越冬?徐志進說,這個是全新的領域,沒有經驗可以借鑒。

" 養殖 " 包含瞭兩個含義:養活和繁殖。徐志進坦承,目前他們僅僅養活瞭一批帶魚,才走出瞭萬裡長征的一小步,接下來還有很多難關。

換句話說,帶魚養殖要實現產業化,走上大眾餐桌還很遙遠," 慢的話,也許還需要幾十年。"

帶魚產量大又便宜

為什麼還要人工養殖?

據徐志進所知,帶魚是海魚裡面產量最高的,光舟山一年的產量就有十幾萬噸。

帶魚也是最物美價廉的海鮮,大傢都吃得起。在平時,小一點的帶魚 10 塊錢一斤就能買到。

有一種說法,帶魚的產量已經相當高瞭,因此人類沒有必要像發展大黃魚養殖那樣,投入大量資源,去研究帶魚的養殖。

舟山水產研究所

但徐志進不這麼認為—— " 現在的帶魚資源需要保護,我們掌握瞭帶魚的習性、規律,對資源保護也是個促進。"

研究顯示,由於過度捕撈,帶魚的生殖年齡正在提前。帶魚通過生殖規律的變化,來補充自己的種群。但相應地,我們所能捕到的帶魚個體也越來越小。

徐志進說,受沿海的海水污染影響,野生帶魚的食品安全需要重視,就像貝類的重金屬問題。" 而養殖的水質做過凈化,會好很多。另外,養殖的口味未必比野生的差,三文魚大部分是養殖的,比野生的口味要好。"

這些海鮮現在還沒法養殖

漁業資源日益匱乏已成不爭的事實,不夠吃瞭,人工放流、養殖就成瞭重要的補充手段。不過,眼下仍有不少海魚還是我們人類無法馴服的。

舟山水產研究所除瞭養帶魚,還有大黃魚、對蝦等。

國內的海水養殖起步較晚。從上世紀 50-60 年代開始養海帶等藻類,到養對蝦,養蟶子、花蛤等貝類,直到本世紀養海魚的規模才壯大起來。

到瞭現在,海魚養殖傢族的規模已經相當龐大:大黃魚、金鯧、石斑魚、鱸魚、黑鯛、梭子蟹、青蟹、蝦蛄、黃姑魚、鮸魚、真鯛、十六枚(" 黑包公 ")、多寶魚、比目魚等。

其中,市面上的大黃魚、金鯧幾乎都是養殖的。

去年, 寧波大學銀鯧研究團隊宣佈:經過 16 年的努力,他們成功養殖銀鯧親魚數量近萬尾。養殖銀鯧的技術難題被攻克,估計幾年後可能量產上市。

但是,還剩下一些難啃的骨頭:鮟鱇魚、虎頭魚(小石斑)、黃鯽、黃占魚、鰳魚、龍頭魚(蝦潺)、馬鮫魚、橡皮魚、青占魚等還養不瞭。

這些魚和帶魚、銀鯧一樣,都有養不瞭的 " 理由 ",比如馬鮫魚、鰳魚屬洄遊魚類,橡皮魚是外海近底層魚類,龍頭魚(蝦潺)太便宜瞭。

(記者甘凌峰)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