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之爭:可怕的不是印度,而是莫迪

08-08

華哥說

中印之爭,愈演愈烈。印度的真實實力如何?真如傳言那樣不堪嗎?面對這樣一個不斷產生摩擦的鄰居,中國又該何去何從?本文用翔實的數據,帶你一窺究竟。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木青

在拐角,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

6 月中旬,印度軍隊非法越界進入我國洞朗地區。迄今,已經一個多月。

一個國傢,沒法選擇鄰居,不論是善鄰,還是惡鄰。

即便這次洞朗對峙和平、體面地解決瞭,但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印度之間肯定還會發生這樣,或者那樣的摩擦。

孫子兵法說: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該如何評估印度?印度真如很多人所言那樣不堪嗎?

印度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警惕的?

印度經濟起飛(來源:經濟學人 2015 年 2 月刊封面)

我們不能被 " 神劇 " 洗腦

褲襠藏炸彈、手撕鬼子的 " 抗日神劇 " 早日臭名昭著。

但很可惜,神劇思維還存留在很多人腦子裡。很多不負責任的大 V、網絡寫手深諳 " 神劇 " 路數,並靈活運用到中國對外關系 " 分析 " 之中。

這次中印洞朗對峙事件,也不例外。

某大 V 評論

某大 V 評論

一篇微信文章標題

好像印度,就是一隻小臭蟲一樣,中國隻消動動手指頭,就能把它摁得粉碎。若果真如此,印度今天依然如此囂張,到底是證明中國很強大,還是很軟弱?這些荒誕的言論,其實質和 " 抗日神劇 " 是一個路數。

甚至如果我們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當前印度存在的貧富懸殊、國民素質低下、基礎設施不良等問題,根本都不是問題,至少不是根本性問題。

中國人喜歡說,以史為鑒。我們就從歷史來看: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國,自信一點說是世界強國也毫不為過,但向前推 40 年,在文革的一片混亂中,誰能想到中國能在短短三四十年期間,從一個封閉的國傢,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可以說,今天重要的全球事務,像環保、核不擴散、貿易、金融、反恐,沒有中國參與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傳統西方興風作浪的地區,比如中東、拉美,中國也逐漸發揮起建設性作用。

還拿中國來說。在戰國時代,秦國地處西陲,四代亂政,國傢積貧積弱,山東(崤山以東)六國把秦國視為蠻夷,會盟也不邀請秦國。秦孝公當年就感嘆:" 諸侯卑秦,醜莫大焉 "。但最後一統天下的,恰恰是這個蠻夷小國。

這其實說明一個問題:今天的落後,並不代表明天一定落後,甚至,會借助 " 後發優勢 ",後來居上。

印度和中國同屬 " 四大文明古國 "(來源:northnews.cn)

印度是當今世界上年輕人最多的國傢,IT、航天、仿制藥、電影等產業發展得很不錯,國內經濟結構也比較健康。

今天任何一個國傢,都不能小瞧印度,不論是美國、俄羅斯、歐洲,或者其他國傢。

當然,我們根本無意於 "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但至少表明:印度值得中國正眼相看,印度存在趕超中國的可能。

印度發射衛星(來源:cbc.ca)

可怕的不是印度,而是莫迪改革

於中國歷史來說,2000 多年前的秦國一統天下,和 1970 年代末啟動的改革開放,都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兩度強大的過程,其實無外乎,革故鼎新,通過改革實現瞭國力飛越。

縱觀世界歷史,技術發展是國傢強盛的重要力量(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於西歐、美國),但對於後發國傢來說,從技術而及制度的改革才是強大的保證。把這一點發揮淋漓盡致的,就是日本。日本自然資源貧乏、國土面積狹小,但在明治維新後,長期坐在亞洲頭把交椅上,甚至在 20 世紀初,大英帝國也與日本結盟,倚重其力量維護在東亞利益。

從這個角度來說,真正值得中國一直關註、警惕的是莫迪改革。因為,改革才能讓印度發展得更快、變得更強大。

莫迪:印度強人(來源:經濟學人 2014 年 5 月刊封面)

2014 年 5 月,莫迪上臺後,就拉開瞭印度改革大幕。

最讓世人津津樂道可能就是,2016 年 11 月,莫迪突然宣佈停止 500、1000 盧比大面額紙幣流通,打擊黑錢和偷稅漏稅。這 " 驚世駭俗 " 之舉,隻是莫迪改革一個小小的環節。

印度上臺 6 個月後,就廢除已有 65 年歷史的印度計劃委員會,全面擁抱市場經濟。

他提出大規模基建建設項目,改善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推動土地改革,為工業化提供土地資源。" 廁所優先於神廟 ",大力提升印度公共生活設施。打造精簡、高效的政府,莫迪隨時會到高級公務員辦公室督察,或打電話查崗,頒佈 "11 條戒律 " 整頓低效的官僚系統,據說,因此新德裡的高爾夫球場生意一落千丈。

這些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影響的是,從今年 7 月 1 日起開始實施的 GST 新稅制。這將有效降低企業、流通稅負,打造統一的印度市場。

統一市場對國傢意味著什麼?強大!1834 年,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對內實現邦國自由貿易,對外實行統一關稅,為德國統一奠定瞭基礎,並使德國迅速崛起。

印度 GDP 總量居世界第 7(超越第 5 英國,隻是 2 年左右的事),GDP 增速已連續 3 年高於中國,吸引外資連續 2 年居世界第 1。

而且,莫迪聲望在印度可謂如日中天。

印度有政界人士已經說,2019 年大選,莫迪無人能敵。莫迪連任,印度改革隻可能愈來愈深入。

中印美三國 1990 年以來 GDP 增速比較(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中印較量,將是 2 個超級大國的持久較量

其實,我們隻要稍有地緣政治觀念和歷史縱深,就能明白要成為超級大國,有 3 個主要前置條件:

一是要有一定的幅員。國土面積至少要在 100 萬平方公裡以上。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 " 以空間換時間 ",曾經有近 40% 的領土淪陷,而且基本位於 " 漠河—騰沖 " 線以東,物產豐饒、人口稠密。但中國 " 苦撐待變 ",等到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的反轉,取得瞭最終的勝利。

二是要有一定人口。這個人口規模至少在 1 億人以上。人口十分重要,是因為人口是經濟發展三要素之一(另外 2 個是資本、土地)。所以,古代戰爭往往就喜歡屠城。在二戰中,德國武器比蘇聯先進很多,但是蘇聯人口是德國 2.5 倍有餘,在前線,蘇聯士兵前面的倒下瞭,後面又源源不斷沖上來,德國士兵感到十分恐怖、害怕。而今比如,加拿大國土面積比中國還大,但是大部分區域是冰天雪地,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不到 4000 萬人口,所以,加拿大最多隻能算上是 " 中等強國 "。

三是要有一定軍事力量。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雖然,當今世界總體上沒有瞭大規模戰爭,但是軍事力量卻是維護國傢安全、維護國傢利益的最後 " 底牌 "。這也是說,美國為什麼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因為,隻有美國擁有那麼多海外軍事基地,能夠在 24 小時內將兵力投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

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國傢隻有 5 個:美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

五國關鍵指標比較

回到中印關系來說。

我們今天看待印度,不能再靠 " 手撕鬼子 " 般的神劇劇情來麻痹自己。

勾踐 "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後來居上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

所以,1962 年中印邊境戰爭,在戰場上,中國取得壓倒性勝利。

但,中國卻不能 " 一戰永逸 "。

印度制造(來源:apnadth.in)

國與國的競爭是場沒有終點的 " 馬拉松 ",其實不論這次洞朗對峙事件的結果如何,一點可以確信無疑:中印均是具有超級大國潛質的國傢,兩個國傢之間的競爭,也必將長期存在下去。

當前,中印同向而行,中國走在印度前面。

莫迪改革已取得成效。

對中國未來來說,路其實隻有一條,就是始終保持領先,乃至壓倒性的優勢。

印度在奔跑,中國也必須須臾不停。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