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瞭千年風雨的三石戍城墻,早已不再是墻的模樣,它看起來更像是一條巨大的山坡。走在被打開瞭缺口的城墻,每一腳踏過的都是兩千多年前的夯土。組圖 / 記者常立軍
古長沙城十公裡外的這座曾經雄奇壯麗的孤城,是長沙僅存的漢城遺址。在漫長的歷史中,有人說它是戍城,名叫北津城。也有人說它是陵邑。然而它究竟叫什麼名字?它又承擔著什麼樣的歷史重任?
撰文 / 瀟湘晨報記者常立軍
青苔下的城墻,每塊夯土都歷經兩千多年
當我們來到嶽華村時,我們並沒有急於進入古城。而是沿著斜坡小路爬上城墻。這條歷經瞭千年風雨的城墻,早已不再是墻的模樣,它看起來更像是一條巨大的山坡。走在林木雜亂的城墻上,每一腳踏過的都是兩千多年前的夯土。殘損的城墻高低不平,夯土痕跡清晰可見,厚重的青苔覆蓋在它的身上,掩蓋瞭它曾經的輝煌,也抹平瞭歲月帶給它的創傷。然而,隻要有城墻,就足以證明它的不凡。普通的村落,從古到今,都不會有城墻,況且這城墻還如此厚重宏大。城墻之外,可以看到很多連片的水塘,這是當年護城河留下的低窪地帶,如今,已成為村民們養鴨或養魚的池塘。
我們從城墻的一個巨大缺口附近滑下,穿過凌亂的民房,進入城中。一個意外的發現,讓我們看到瞭它真正的名字。在嶽華村的道路旁邊,有一塊斑駁的石碑。碑上有陳舊卻依然清晰的字跡:三石戍遺址公園。旁邊另有一塊界碑,標明它是第 12 個規劃界線點。
△村民任娭毑從城墻的缺口穿過。普通的村落,從古到今,都不會有城墻,這更說明瞭此處是一塊不凡之地。
這是一塊規劃碑。說明在此次規劃之中,這座城池的名字已經被更改瞭過來。
它應該就是歷史上北津城、南津城、瀏口戍、桔洲戍、三石戍等長沙城外之城中的三石戍。
古長沙的戍出現於戰國時期,為防禦越人的侵襲,長沙楚城曾在城東越過瀏陽河的張公嶺設戍。前 323 年楚滅越後,威脅消除,城東防禦削弱。秦漢六朝時期,長沙的防禦重點變為沿湘江的南北通道,衛戍處所除由上述津渡發展而成的南、北津城外,據《水經註》記載還有戍所數個。
古長沙城北的戍城,據記載有三石戍和瀏口戍。《水經註》記述 " 北津城 " 和 " 吳芮塚 " 以後說:" 湘水又北,逕三石山東,山枕側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矣;水此有三石戍,戍城為二水之會也,湘水右逕瀏口戍西,北對瀏水。"
文中所說的三石戍城,應該就是現三汊磯所存的土城。
在弄清楚瞭這座古城的名字之後,我們繼續沿著村中的小道向前穿越。在穿過大片的菜地,大約有兩公裡的路程,即已到達城池的北門。相比於尚能通行的南門,北門早已被民房湮沒。在那塊立於北門的省保碑,也不見瞭蹤影。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們繞過房屋,從屋後一條極為狹促的小道進去,才看到城墻下早已字跡模糊的省保碑。
走出三石戍,站在城外的高坡上,俯瞰這座城。隻見歷史與現實混雜在一起,無從分辨。
與王陵墓葬僅一路之隔
在三石戍城內,昔日的城郭早已不見。城內阡陌縱橫,村民在忙著種植各種蔬菜。靠近城墻的坡地上瓜果飄香。三道厚重的城墻,把這裡圍成瞭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城市秘境。
在它之外,依然不是平凡之地。
△三石戍古城入口 , 昔日的城郭早已不見。城內阡陌縱橫,村民在忙著種植各種蔬菜。
那裡是漢代劉姓長沙王的主要王陵墓葬區。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是一路之隔。而這一條路,在古代也是沒有的。可以說,三石戍古城,就在王陵墓葬區的范圍之內。這種地理和時間上的強烈吻合,不能不引發關於三石戍城市功能定位的爭議與思考。
這座橄欖形的古城池,到底作何用?戍城還是陵邑?文物考古為我們提供瞭參考的重要依據。
在上個世紀的 1981-1983 年,考古工作人員組織對三汊磯古城進行瞭全面的調查和試掘。大體瞭解瞭這座城池的面目。該城東北臨湘江,西南尚保存約 2000 米的夯土城墻,墻斷面呈梯形,底部寬 8-15 米,頂部寬 4-8 米,高 5-10 米不等,城內面積約 0.5 平方公裡。
考古人員在城墻夯土內采集到戰國銅。" 南門口 " 外不遠處的地面有大量漢代陶制筒瓦和卷雲紋瓦當。說明這裡的人類活動遺跡,至少可以推到戰國時期,甚至還可以更早。
出南門往西北為谷山山脈,近城址的兩個小山峰之間有一小塊平地,當地稱 " 鞍子坪 ",坪內發掘出大量漢代筒瓦和瓦當,山腳的坡地上有為數不少的西漢晚期墓葬。城內地勢起伏不平,偏南的小山丘上曾發掘出數座西漢晚期墓葬;西北部發掘出一處可能是營房或武器庫的遺跡,地面有排列規則的柱子洞、紅燒土及灶門、煙道痕跡等,地層中還出土陶制板瓦、筒瓦、瓦當及硬陶方格紋,席紋陶片等物。
種種跡象表明,這裡曾經是一座戍城。
十幾座漢王陵在它身後面向西北長安
對於戍城的說法,長沙漢王陵遺址公園管理處副主任、考古專傢趙曉華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這裡作為戍城,它的面積是偏大的。正常情況下,戍城都不會有這樣大的規模。兩公裡長的城墻,在當時,已屬於中心城的級別。
我們據此推測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它在歷史的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用途。在戰國時,它可能是戍城。在漢時,因為漢王陵集中於此,則又成為陵邑。此後,城池則不斷經歷興廢和功能變化。當然,這隻是諸多可能性中的一種。
△三石戍曾經的城墻有厚厚三道,把這裡圍成瞭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城市秘境。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這裡的城池遺址剛好位於長沙漢王陵分佈集中的谷山附近,這裡擁有王陵多達 16 座。按照古代王室葬俗,王室墓葬一般集中分佈,且在其附近會有守陵的衛城。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曹凜由此推測:在西漢,北津城很有可能作為王陵的衛城存在,且居住著大量擔負著保衛任務的官兵。
巧合的是,集中分佈在谷山一帶的王陵墓葬同屬西漢。趙曉華告訴我們,自上世紀 70 年代起,省市文物部門先後發現 7 座漢長沙國王(後)陵。近年來,長沙市文物部門又發現瞭 20 處漢代大型陵墓遺跡。目前發現的漢長沙國王陵墓已達 27 座,主要分佈在南起嶽麓區天馬山、北至玫瑰園沿湘江西岸低矮的山丘上,分為 4 個片區:谷山片區,南起嶽麓區東山和北津城遺址、北到玫瑰園、西至望藕路、東抵銀杉路計 5 平方公裡的范圍內,擁有王陵墓 16 座和漢代城址 1 處;戴公廟片區,擁有王陵墓 2 座;嶽麓區咸嘉湖片區,擁有王陵墓 5 座;天馬山片區,在天馬山、鳳凰山、牛頭嶺分佈王陵墓 4 座。未來的長沙漢王陵遺址考古公園,就選址於谷山片區。
考古發掘表明,谷山片區應是西漢劉氏長沙王的墓葬,而北津城遺址上也出土瞭大量的西漢器物,說明二者曾同屬西漢一朝,在時代上也是吻合的。
三石戍與漢王陵,在地理和時間的坐標軸上,神奇地重合在瞭一起。這座曾經駐紮著兵士的護衛之城,雖已破敗,卻依舊蒼涼豪邁。在它的身後,十幾座神秘的漢王陵分佈於谷山之前的丘崗之上,面向西北長安,遙望著歷史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