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明白
精神的成長、意志的堅強,以及勇氣的磨練
才能成為成為更好的自己
都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越來越多的父母,相信階級跨越必須先對下一代 " 富養 ",就算勒緊褲腰帶,也要傾其所有地供養孩子。
前段時間的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文章刷爆朋友圈。
在企業當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女兒在廣州某外語學院附屬名校讀五年級。按照這位高管媽媽的計算,暑假短短兩個月,女兒去美國遊學、請保姆照料、鋼琴課、遊泳班、英語奧數作文培訓課的費用加起來,需要花費 35000 元以上。
短期遊學班,學生在宿舍門口貼出告示 " 花三萬來瞅人啊?"
許多傢長對這篇文章表達瞭共鳴:現在的養育早已不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層面瞭,想要孩子出眾,投入在教育上的時間、精力與財力,不是不想省,是不敢省。
然而,寒門的 " 富養 " 卻未必完全如人所願。
前兩天,浙江義烏一母親每月給孩子 1200 元生活費,卻遭到孩子的埋怨和反對。
" 孩子居然問我,1200 塊要餓死她嗎 ? 她同學的生活費是她的好幾倍,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記者詢問後發現,這個傢庭並不寬裕,而且 1200 塊並不包括衣服鞋子等花費,手機、電腦、旅遊大宗支出另外給錢,這 1200 隻是平常的夥食費用。
有媒體總結瞭各地大學生平均消費水平,其中大部分省市的消費均在一千元上下。
從數據來看,1200 元完全能應付一個普通大學生的開銷,但孩子隻覺得父母理所當然應該為自己提供最好的生活,和同學的高額生活費一比,仍然心生埋怨。
普通傢庭,父母節衣縮食把孩子當 " 富二代 " 來養,換來的是卻是孩子的自私自利,虛榮無度。
最可悲的教育,莫過於寒門養 " 貴子 "。
△
有時候,父母拼盡全力給孩子的所有,在孩子看來隻是將就。
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每月平均開銷為 1212 元 ( 不含學費、傢庭與學校間往返交通費 ) 。其中,94% 的學生生活費由父母或親戚提供,其次為打工兼職。
傢庭是大部分年輕人生活費的最主要來源。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太多年輕人,用父母半輩子的積蓄為自己構築好瞭生活,卻反過來以私人空間的名義把父母驅逐出去。
我一個初中同學,自幼沒有父親,母親一人將其拉扯長大。
他媽媽總是給他買最好的禮物、穿最好的衣服,深怕他低人一等。他自己也爭氣,考上瞭南方一所重點大學,在那個城市找瞭工作,尋瞭良緣。
結婚時,母親將自己所有的積蓄拿出來給他們買瞭房,本以為接下來就可以享福清靜,誰知道傢庭紛爭不斷。
兒媳婦坐月子時嫌棄她不會做飯,嫌棄她不會說普通話,嫌棄她嗓門太大。開始時兒子還幫襯自己兩句,漸漸地,老太太看出瞭兒子的為難,不得不重返老傢。
我們父母這一代人大都吃瞭很多苦,都窮怕瞭。
為瞭孩子今後能活得輕松," 富養孩子 " 的理論被無數傢長奉為圭臬。
孩子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小小倒影,每個傢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談吐不凡,姿態優雅的王子公主,養尊處優,歲月靜好。
但是,普通傢庭再怎麼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無法憑空去假裝身處在某個階層。
裝得再真,也是假的,騙不瞭別人,隻會誤瞭孩子成長。
你以為你傾盡全力給孩子物質,迷信孩子要富養。
結果養出來的不是精英,是白眼狼。
有這樣一則新聞,重慶一名 13 歲的小學生,沉迷遊戲偷拿父母的養老錢,一個半月就花掉 21 萬。
養女方知世道險,養兒方知掙錢難。孩子知道自己的欲望,伸伸手就會被無限滿足,不但不感激,反而升米恩鬥米仇,對不能滿足需求的父母惡語相向。
他們做不瞭吃苦的工作,又成不瞭自己想成為的人,想來想去,最簡單的活法還是坐在傢裡啃老。
機場弒母的留學生汪某,留日五年,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 7000 元人民幣的收入來出。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拿不出錢,他在機場捅瞭前來接機的母親 9 刀。
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滿頭大汗地從事體力勞作,在小小格子間裡腰酸背痛地從事腦力勞動,在向人低聲下氣。
父母在身後負重前行,子女活得青春無敵、過得光鮮亮麗,卻嫌棄父母沒見識,不懂生活。
這些悲劇都在警醒著我們,嬌生慣養的孩子不知道生活的艱辛,心安理得地享受著一切。
真正的富養,富在見識和眼界。
在焦慮的現代社會," 富養 " 早已被人誤讀。
父母們簡單地將 " 富養 " 理解為 " 砸錢 ",窮盡一切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走向兩個極端:
要麼成為被金錢控制的奴隸,要麼變成天真爛漫的 " 聖母 "。
然而,真正的富養,富在培養見識和眼界。
之前去四川支教時,見到一個現象。
支教的那個班級裡,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出門在外,隻有春節期間才能回來見孩子一面。
父母拋下孩子背井離鄉,為瞭彌補對他們的虧欠,總覺得 " 城裡孩子有的,我孩子也要有 ",給孩子買最新的 iPad、每個月給他們高於當地生活水平的生活費。
結果呢,這些孩子卻花大量的時間用 iPad 看小說、玩遊戲,qq 空間裡充斥著訴諸暴力的情緒,他們不知道如何把這些最新的科技產品用在適當的途徑。
他們物質上困乏嗎?比起周圍的孩子,他們不算是 " 被窮養 ",但有瞭基本物質,卻沒有與之匹配的教育,他們仍然缺乏眼界和知識。
真正優質的教育從來不是砸錢就能獲得的。
之前北京狀元說 " 現在的狀元都是傢裡很厲害的那種 " 時,中國傢長不應該為經濟不夠優渥而焦慮,而應該反省有沒有在精神上富養過孩子。
如果父母平時在傢就喜歡打牌,傢裡除瞭電器說明書之外,連一張帶字兒的紙都找不到,不可能養出飽讀詩書的孩子。
優質的教育從來不是打造成功人士的模板,而是為孩子找到最適合的方向。
《This is Us》中,白人傑克是一個要養育三個孩子的父親,這三個孩子中,最小的孩子蘭德爾是在醫院領養的黑人孩子。
為瞭孩子,傑克不得不進入辦公室,每天打領帶,過上瞭自己不喜歡的、深受束縛的生活。
有一天,蘭德爾的老師打電話給他,跟他說,他的兒子智商高於常人,需要轉去更好的學校。
傑克萬分驚喜,他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瞭不起,並且還想把另外兩個孩子也轉去更好的學校,但是老師說:他們不適合。最好的教育,不是你要竭盡所能給孩子最貴的,而是要盡心觀察,找到最適合的。
父母自己不愛學習,卻花大價錢去買學區房,聽起來很感動,但其實是一種昂貴的偷懶,是在為子女教育上的不作為買一個心安理得。
我們父母那一代人,沒有良好的物質條件,也沒出去見過世面。這樣的基因,是囿於自身以及更上一代人的局限。
所以一直到成年之後,都會有一種對生活的不安全,希望拼命賺錢,希望出人頭地,拼命地用物質裝點自己。
而最好的富養,是讓下一代人,不會是這樣。
古今中外,但凡優秀之人,都是有見識有眼界的的人。
而獲取見識和眼界最快的路徑之一,就是通過閱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凱特 · 福克斯在《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中說,英國人如何衡量一個人在社會中上層?並不是看他的財富,他開什麼車,穿什麼牌子,而是,看他的書櫃上放著什麼書,傢裡的食物和酒,以及房間是否凌亂。
在央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16 歲復旦附中的美少女武亦姝圈粉無數,滿足瞭人們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武亦姝,在舞臺上表現出的自信與從容,令人折服。她至少有 2000 首詩詞的儲備量,用她的話講就是," 先搶下來再說,反正我都會的。"
但她並不是一個詩詞的復讀機,而是出於熱愛,更是從小到大的耳濡目染。
武亦姝對古詩文的愛好是受到瞭父母的影響,她父母喜歡閱讀,傢中藏書很多。
Facebook 的創辦人紮克伯格會在工作之餘用大量時間的閱讀來提升自己的見識和開拓眼界,他的讀書習慣很嚴苛自律,保證能在 15 天左右讀完一本書。
他說:" 讀書讓我明智,讓我深入地探討身邊的事,而且書中的見解,比當下多數的媒體報道都要深刻。平時我要多花時間看書,而不是隻看新聞。"
馬雲也是這樣,從小到大,一直堅持閱讀,不斷刷新自己的見識,挑戰新的領域。
所以,不是在傢裡擺瞭一櫃子書,孩子就會讀,也不是給孩子買學區房,孩子就能成狀元。
而是在傢裡營造熱愛讀書的氛圍,父母引導陪伴,共同探索,這樣才會幫孩子養成終生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西方精英教育堅持一個育人準則:終身學習和全面成長。這是保證財富代際傳承的必要條件。
所以," 富養 " 並不是滿足孩子的所有物質要求,而是富在養精神、見識和自我的修養。
最好的富養,還要教會孩子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善良。
在韓劇《請回答 1988》裡面,雙門洞的孩子都是 " 富養 " 長大的。
富在精神世界,富在給孩子很多很多的愛。
女主角成德善,父親是老實本分的銀行職員,母親是傢庭主婦,傢裡有三姐弟。
一傢人本來過著平淡的生活,卻因父親替人擔保失利而欠下一筆巨債,從此一傢人搬進陰冷潮濕的地下室生活。
德善爸爸是一個 " 濫好人 ",在傢裡十分窘迫的時候,仍會照顧路邊老奶奶的生意。
德善媽媽是一個勤儉持傢的主婦,會把一筐土豆變著花樣地做給傢人吃,盡力呵護三個孩子的成長。
孩子們也從父母身上繼承瞭賤兮兮的樂觀、窮兮兮的精致,以及慫兮兮的好強。
雖然生活很清苦,但大傢在一起,好像比什麼都開心。
給孩子很多愛,他才會明白傢人永遠是最重要的,也許貧困的傢庭讓他們過早地感受到瞭成人世界的不易,但也更加懂得感恩父母,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
正如龍應臺對於孩子的期待:
"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富養不是為瞭滿足自己對下一代富人階級生活的想象。
是為瞭教會孩子在生活的苦難面前堅強、堅韌,在教育中慈愛、溫柔,身體力行做孩子最好的導師和榜樣。
是為瞭讓孩子明白生活的艱辛,體貼父母的不易,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付出改變不如意的現狀。
讓他們明白唯有精神的成長、意志的堅強,以及勇氣的磨練,才能成為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