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小學老師離世震動全國 她的這些話對你有啟發

08-26

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被譽為“共和國語文大師”,她到底做出瞭怎樣的成就?

這位老師的離世,幾乎震動整個語文教學界,她長達半世紀的教學生涯,又會給我們留下哪些思考和啟示?

這位九旬老人就是袁瑢,我國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市實驗小學名譽校長。她因病於 8 月 23 日 13 時 14 分在上海逝世,享年 94 歲。她曾任第一屆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受到劉少奇主席接見。

得到袁瑢老師去世的消息後,記者第一時間采訪瞭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於漪、上海市實驗小學校長楊榮等名師,他們和袁瑢之間有哪些故事?他們的教學生涯得到過袁瑢老師的哪些啟發?

讓我們從一部紀錄片開始,認識這位百歲名師吧!

本片為上海市教衛黨委、市教委、市中小幼教師獎勵基金會共同拍攝的大型系列紀錄片《教師》

記者采訪:於漪等名師眼中的袁瑢老師

“堅持、不跟風”,這是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著名特級語文教師於漪對她的評價。袁瑢始終強調識字教育,認為識字做好瞭才能更深入地學習文化知識。上世紀 50 年代國內學習蘇聯教學模式,推行嚴格精細化的“紅領巾教學法”,袁瑢感到難以認同,向校長反映,最終校長維護瞭她對識字教育的堅持。於漪認為,袁瑢的堅持非常瞭不起,不跟風,體現瞭她的無私和勇氣。“如果自己有私心,要出名,名利當頭,她就要跟風瞭。”

“細、實、活、深、嚴”五個字濃縮瞭袁瑢一生的教育思想。上外 - 黃浦外國語小學校長張雅敏對一堂三十年前的公開課記憶猶新。當時她參加工作不久,在課上講解一篇習作例文,總結其中的四五個優點,要學生在寫作文時學習。一些聽課的老教師反饋,這堂課上得很成功。

“但是袁老師告訴我,一堂課要讓小學生掌握這麼多內容嗎,他們怎麼能消化得瞭呢?把一兩點講實講透,帶學生深入領會,就很不錯瞭。”張雅敏說,她從此對袁瑢倡導的“細、實、活、深、嚴”有瞭更多一層理解,如今依然受益。

用心靈感染心靈,是袁瑢的教育追求,她言傳身教,為學生帶去一生受用的教育。2016 年她曾講過一個值日生打鬧的故事。一次放學後,幾個值日的男同學在教室裡跑來跑去打鬧,一個人把講臺上的一摞作業本弄倒瞭,非常慌張。另外幾個男生就跑去辦公室找袁瑢告狀,“那個誰誰誰闖禍啦!”

袁瑢來到教室,看到那個男生在撿作業本。她叫來告狀的幾個男孩子,幫他一起撿。她告訴學生們,輪到值日的時候不應打鬧,要認真完成輪到自己做的事情;看到同學把東西弄掉瞭,第一件事不應該是去告訴老師,而是要幫助他一起把東西撿起來。一件小事的處理,體現瞭袁瑢的教育智慧。

“對孩子要善於溝通,要對他們有耐心,特別是年輕老師,要善於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給予引導。”萬張燕清晰地記得,青年教師們去袁瑢傢中拜訪的時候,得到瞭這樣的教誨,她也一直銘記於心。

這些名師的回憶、評價,讓我們感受到袁瑢老師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除瞭身邊人的轉述、評價外,我們也為您搜集瞭袁瑢老師半個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她給我們留下的諸多教育“金句”,值得我們學習、體味。

她說 ——

“學生、傢長、老師是一傢人”

1946 年,袁瑢在戰亂中隨全傢從南通來到上海,考取瞭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又因身體原因休學,“誤打誤撞”踏上瞭小學的講臺。袁瑢後來回憶,當年,她看的第一本有關教育方面的書是一本《小學教育典型經驗介紹》,其中,“學生、傢長、老師是一傢人”這句話,她記瞭一輩子。

1960 年袁瑢受到劉少奇接見

在袁瑢曾經奉獻瞭一生的上海市實驗小學,《袁瑢語文教學三十年》一書基本上是該校語文教師人手一本的收藏品。年輕教師們總是好奇:“袁老師的課堂,初看有些平常,因為很樸實、不花哨,但看似普通的語言、平常的內容,孩子們怎麼那麼感興趣?”退休後,袁瑢仍時常來到學校指導,青年教師們常常在她的親自輔導下備課。

著名特級語文教師於漪和袁瑢相識於上世紀 60 年代。困惑於很多高中學生識字等基本功不紮實,於漪去學校向袁瑢請教,隻見她在和一個小姑娘談心。“明知有很多人找她,她對孩子仍非常有耐心,一直說到小姑娘漸漸抬起頭,最後蹦跳著走出教室。”在紀錄片《教師》中,於漪回憶道。

她說 ——

“不能把含糊的東西教給孩子”

在上海實驗小學第六任校長殷國芳印象中,袁瑢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不能把含糊的東西教給孩子”。一次,她驚訝地發現,袁瑢的語文書上,密密麻麻全是鉛筆記號,仔細一看,袁瑢幾乎給每個字都標註瞭拼音。她說,自己普通話多少帶著傢鄉口音,但是教給孩子的,一定要是最規范的知識,最標準的拼音發音口型。

袁瑢老師“一定要把書教好”的決心從剛當老師時,就在心裡紮下瞭根,她踏上教育崗位前從未接觸過教育學、心理學之類的書籍,因此要上好課,做一個稱職的老師,遇到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幾十年前,她為瞭上好第一課,不知費瞭多少時間,一遍又一遍地抄寫教案。上課的前一天晚上,她還捧著書本在試講。盡管這樣,那第一堂課還是上得很糟糕,內容講完瞭,一看表,離下課還有半小時時間。怎麼辦呢?隻得呆呆地站在講臺上,不知所措。而臺下,學生卻一個個“活躍”起來瞭。

然而,正是從這第一課開始,她心裡升起一個強烈的願望:一定要把書教好!

自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袁瑢帶教瞭 20 多名徒弟。1989 年,原南市區成立精英教師團,在袁瑢傢的大書桌上一個字一個字磨教案,成瞭很多青年教師最溫馨的記憶。

袁瑢的弟子、蓬萊路第二小學校長餘禎告訴記者,自己還是青年教師時,沒少因為一手好字受到同事誇贊。聽到有人誇她,“握筆姿勢不是最好,字都可以寫得那麼好”,她剛有些飄飄然,就聽到袁老師不留情面指出,“你有沒有想過,握筆姿勢更標準,你的字會寫得更好呢?”“這讓我一下從驕傲變成瞭慚愧,也感嘆,老師隨時都是那麼嚴謹認真。”餘禎說。

2002 年,袁瑢和徒弟在一起

餘禎得知噩耗後,泣不成聲。她記得袁老師每一次的鼓勵,更記得她諄諄提醒。一次公開課後,在周圍一片贊揚聲中,袁瑢卻指出,她整節課自稱瞭 23 次“餘老師”,而這容易造成師生間的不平等感,無形中就會使學生變得被動,不利於形成獨立思維。袁瑢告訴餘禎,“不如把 ‘ 餘老師 ’ 換成 ‘ 我 ’,讓 ‘ 我們 ’ 一起學習,不是很好嗎?”

一個小小的細節,卻包含著一種深刻的教育觀念。在餘禎的記憶中,諸如此類的細節不勝枚舉。“她聽公開課,不要求課堂整齊劃一,而希望從每個孩子口中得到不同的答案,老師也能根據孩子的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她時常告訴我們,要鼓勵孩子提問,能把老師問倒的孩子,那就是最棒的;她要求孩子,齊讀課文時,不用太大聲,整齊就好,但是單獨回答問題,聲音一定要響亮,這樣的孩子才有自信 …… ”

她說 ——

“學校是可愛的,老師是可親的,學習是快樂的,同學是友愛的。”

人們都知道袁瑢老師語文教學十分出色,卻不一定瞭解她精心育人的事跡。

2011 年 5 月袁瑢和上海實驗小學 58 屆校友在一起

一次,袁老師給一年級的小同學默寫生字。一位同學無意中抬頭看瞭一眼鄰座同學的本子,把自己默不下來的一個字寫在瞭本子上。過瞭一會兒,這個同學又把那個字擦掉瞭。就是一個同學這樣細微的舉動,袁老師看在眼裡,喜在心上,當即在班上表揚瞭這個同學。二十年後這位同學向袁老師談及這件小事時,動情地說:“袁老師教育我們要成為有用的人,首先要做個誠實的人。從那以後,做個誠實的人,就成瞭我生活的一項準則,而且將堅守一輩子。”

還有一次袁老師正在開會,突然有個同學推門進去,向袁老師“告狀”:說某同學打掃衛生時打鬧,把講臺上的兩疊作業本全撒在地上瞭。袁老師即刻出來,她蹲下身子撿拾本子,同時請同學一起幫忙。接下來,她語重心長地對同學們說:一個同學偶爾犯錯,我們該怎麼辦?首先要想到怎麼去幫他。同學間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和愛護,值日的時候要認真,不打鬧,好嗎?大傢都頻頻點頭。

對於“母校”上海實驗小學,袁瑢直到去世前,也都是飽含感情的。隻要身體允許,她總會讓保姆用輪椅送到學校,跟孩子們在一起,看他們開學,一起進行升旗儀式。“學校是可愛的,老師是可親的,學習是快樂的,同學是友愛的。” 這是袁瑢一直奉行的教育格言,也是她對於母校的深厚感情。

袁瑢(右二)和老教師在一起

她說 ——

“最大的幸福是看到學生和青年教師的成長”

直到幾年前,袁瑢都會坐在教室裡,聽青年教師的課,為他們出謀劃策,親自指導教學。袁瑢將所有積淀,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今天的教師。她用自己的風范與學術告訴青年教師,教師不僅僅是教書匠,隻要將生命與智慧投入其中,專業成長與人生價值,同樣可以在三尺講臺上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2015 年 9 月,上海實驗小學啟用新校舍,92 歲高齡的袁瑢受邀到學校參加典禮。看著孩子們活蹦亂跳的身影,聽到“袁老師”如此親切的稱呼,袁瑢感慨萬千:“在這段路程上,最大的樂趣是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最大的欣慰是為黨的教育事業盡瞭自己的一份力,最大的幸福是看到學生和青年教師的成長。”

“很多人說,小學老師是小兒科,但是,袁老師告訴我們,教好小兒科是真的不容易。”上海實驗小學第六任校長殷國芳感嘆,“袁老師強調識字,但是她教 ‘ 休 ’,不是讓孩子記住單人旁加一個木,這樣死記硬背,而是啟發孩子想象,一個人靠在一個木頭上,休息。”而如今,袁老師也終於可以停一停,休息一下瞭。

袁瑢老師,一路走好!

來源:中國教育報(ID:Zhongguojiaoyubao),記者:董少校,整理:賈文藝 杜潤楠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