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種談判藥品納入醫保!大半都是高價救命藥

07-22

據 " 第一財經 app"7 月 19 日報道,第二批醫保藥物談判終於落下帷幕,相比較第一批入圍的 3 個品種,此次 36 種高價藥入圍的最終確定也可以說在 " 好藥 " 的數量上翻瞭十倍有餘。

7 月 19 日上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瞭《關於將 36 種藥品納入國傢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范圍的通知》(下稱《通知》),將 36 種談判藥品納入瞭《國傢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 年版)》(下稱 " 藥品目錄 ")乙類范圍,並同步確定瞭醫保支付標準。

在這 36 個藥品中,近一半為腫瘤靶向藥物,涵蓋瞭白血病、肺癌、胃癌、結直腸癌等常見腫瘤,其他為心腦血管疾病、罕見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用藥——根據早前公佈的藥物遴選原則,這些品種的普遍特點在於臨床急需、療效良好、價格較高、群眾負擔較重。

人社部通知

而就在 6 月 28 日,一項堪稱 2017 年最重磅的醫保政策也被國務院頒發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指出,未來將會實行多元復合式的醫保支付方式,重點推進按病種付費,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試點等。

無論是醫保目錄的重新制定,還是支付方式的多元化發展,或是醫保藥物談判的數量激增,近年來,國傢可謂連下政策重拳。而這一系列組合拳的連續推出,能給中國人 " 用藥難、用藥貴 " 這個難題開出解藥嗎?

高價藥進出醫保始末

今年年初,時隔八年之後新版醫保目錄終於出臺,較 2009 年的版本,新版醫保目錄的西藥、中成藥多瞭 339 個,總數達 2535 個。此外,還宣佈將新增 45 個擬談判藥品。

在年初公佈新醫保目錄的同時,人社部醫療保險司司長陳金甫曾表示,考慮到部分藥品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但價格較為昂貴,按現行價格納入目錄可能給基金帶來較大壓力,專傢同步評審確定瞭 45 個擬談判藥品,下一步將通過談判適當降低價格後再納入目錄。

半年後的七月,第二批 36 個國傢醫保談判結果塵埃落定,在本次納入藥品目錄的 36 個藥品中包括 31 個西藥和 5 個中成藥。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包括諾華、拜耳、羅氏、阿斯利康等跨國巨頭均有斬獲,入圍品種很多是臨床大品種,在全球的年銷售額可達幾十億美元。

事實上,在今年 4 月國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曾公佈瞭 44 個擬談判藥品的名單,經過與相關企業的談判,其中 36 個藥品談判成功,成功率達到 81.8%,與 2016 年平均零售價相比,談判藥品的平均降幅達到 44%,最高的達到 70%,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後的支付標準低於周邊國際市場價格。

" 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往往需要進行預算的一些分析。很多的專傢學者認為,如果把現有的靶向藥物全部納入你的醫療保險范圍之內,或者是你全額報銷的話,是不是超過你的基金承受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傢,包括一些地方開始做一些大病的談判,一個是把這些創新的藥物盡快讓患者受益;再一個是考慮國傢基金是否能夠承受。" 輝瑞中國藥物經濟學及結果研究總監董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此外,在公佈目錄的同時,人社部還公佈瞭這些藥品的醫保支付標準,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和參保人員的分擔比例由各統籌地區確定,要被納入醫保就必須以這價格來銷售,但是具體基金支付和參保人員的分擔比例由各統籌地區確定。也就說,雖然這些品種被納入瞭醫保乙類目錄,但是,各地到底報銷多少,由各地自己決定,其比例可能是 0-100%。

救命藥的國產替代

但另一方面,盡管救命藥入市並且納入醫保,多種支付方式的加入減輕患者的承擔成本,在一段時間內可以滿足一定的用藥需求,但是對於一些救命藥物動輒幾萬元的年消耗,對於普通傢庭而言仍較難負擔得起。救命藥買不到、用不起仍是困擾國內患者的重大問題。

在一些藥物專傢看來,用醫保談判的方式來讓高價救命藥變得可及仍是短期之策,而要從長遠上解決高價救命藥的問題,應該是鼓勵救命藥的國產替代,即仿制藥的創新與研發。因為國產仿制藥的推進不僅僅會給患者多一個選擇,也會給原研藥的定價產生影響。可以看到的是,伴隨著外資藥企原研藥的陸續到期,國產仿制藥的相繼推出,原本價高不可及的高價藥也出現瞭降價的趨勢。

對於國內企業來說,一旦得以進入市場," 以價換量 " 的市場策略將會很快給企業帶來盈利空間。

以此前備受關註的白血病治療藥物格列衛為例,其原研產品瑞士諾華所產的格列衛目前在華采取的是買三贈九的價格戰略,即購買三個療程的藥物贈送後面的九個療程,但盡管在這樣的大幅度折扣下,患者一年的治療費用仍需 72000 元,與之相比,在前兩年格列衛專利到期後推出上市的國產仿制藥便宜瞭一半,年費用約在 3 萬元。

作為國產格列衛仿制藥的生產廠商之一,正大天晴方面表示,對其招牌產品之一的 " 甲磺酸伊馬替尼 ",產能設計是年產 1 億粒,可以滿足 5 萬以上患者一年的用藥需求,這也意味著,如果市場符合預期,該藥物的銷售一年可以就突破 15 億。

不過現實的問題是,目前很多國產藥的治療質量常常達不到要求," 安全卻無效 " 是常常用來詬病國產仿制藥的字眼。

" 對於我父親的這種疾病,吃進口藥太貴瞭,每天 200 多元,每個月的費用超過 6000 元,並且不能進醫保。吃國產藥吧,雖然便宜,但一個星期就要去醫院復查一次,不能多吃也不能少吃。" 一位重疾患者的傢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2016 年 3 月 5 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瞭《關於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要求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實施前批準上市的仿制藥,凡未按照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原則審批的,要求在 2018 年之前開展一致性評價。除此以外,新藥審評的門檻進一步提高,過去三、五十萬就可以提交新藥審評的成本在這兩年被上升至瞭數百萬元,從源頭上鼓勵企業申報優質藥物,與此同時,一些實力不高的小型企業也將於這輪改革中被淘汰。

將救命藥入市重任降於仿制藥企不僅僅是提升質量監管,另一方面,配套鼓勵政策也在近兩年陸續出臺,鼓勵仿制藥企去承擔盡快研發好藥的責任。

2015 年下半年始,密集政策的出臺將藥物審批改革推在弦上:《國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於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相繼出爐,鼓勵通過綠色通道優先審批審評罕見病藥物、兒童藥、癌癥用藥等政策也被陸續出臺。

根據今年 6 月 22 日國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透露的最新數據,我國目前基本消除瞭藥品註冊申請積壓,等待審評的藥品註冊申請已由 2015 年高峰時的 22000 件降至 6000 件。

(王悅)

附 36 種有關藥品名單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