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復旦大學的盧麗安,是中共十九大上唯一一位土生土長的臺灣籍黨代表。
出生於臺灣高雄,讓她得到大陸和臺灣媒體的雙重關註,不出所料成瞭新晉 " 網紅 "。有臺灣媒體人斷言," 盧麗安現象 "不簡單,可以說是給瞭民進黨當頭棒喝。
事實果真如此嗎?會後不久,感到吃痛的臺當局隔岸祭出殺招,陸委會證實已撤銷盧麗安和她兒子的臺灣臺中市中區戶籍。此前,她先生的戶籍也被廢止。一傢三口,轉眼成瞭島內的 " 黑戶 ",如此迅速決絕,這是做給誰看呢?
吊詭
前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直言:這樣不好,是在用" 激烈的手段制造對立 "。這話從洪秀柱嘴裡說出來,再聯想當年國民黨對類似議題的反應的前車之鑒,意味可以說大不同。
1949 年,國民黨從大陸敗退臺灣後,很快就實行瞭以防共、反共為中心的戒嚴。38 年間,產生的妖魔化遺毒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80 年代初,臺灣小學教育的課程還保留著 " 保密防諜 " 教材。每次在主題演講比賽上,上臺的學生最後總是要加一句 " 小心匪諜(音拉長),就在你身邊(加重語氣)",然後再重復一次。
這裡的 " 匪 ",自然就是 " 共匪 "。解嚴之後的數十年間,臺灣的歷史與現實翻轉,形成一個巨大的吊詭。
當年反共的國民黨早已開始強調 " 九二共識 ",共辦國共論壇,甚至實現瞭 66 年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往日恩仇漸散作雲煙;反而是黨外運動起傢、如今上臺執政的民進黨當局開始不爽,在政治操作上接過瞭妖魔化對岸的旗幟,把藍色的抹紅,把紅色的拉黑,如今對一個盧麗安就不惜舉起政治鍘刀。
國民黨的反共政策為何會翻轉?前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在解嚴前曾經講過一句非常重要的話:由於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在變。也就是說,變動的時代大潮,裹挾著所有人與時俱進。
大到一個政治集團,如國民黨,小到一個個體,如盧麗安,莫不如此。盧麗安就坦言,她對共產黨的認識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
在南臺灣成長時,她對於中國共產黨,有很多 " 時代烙印 " 下的渲染、曲解、誤導。即使到瞭大陸工作,從 " 無黨派諍友 " 到中共黨員," 我考核瞭中國共產黨很久,考核之後不僅僅覺得及格,而且覺得成績非常好。"有瞭足夠認同和信服,才有加入。
迷思
這樣的道理,不乏政治經驗的民進黨會不懂?非也,是盧麗安的示范效應讓小英們害怕瞭。在島叔看來,一個盧麗安,就破瞭民進黨執政的三大迷思。
迷思一,愛祖國大陸就是不愛臺灣?
有島內媒體采訪時問,有些人說你當選瞭中共黨代表,你就會不愛臺灣瞭,會這樣嗎?盧麗安坦言,這個問題我覺得邏輯很好笑,我想我們愛臺灣,也可以愛祖國大陸。
但在民進黨意識形態操作裡面,這就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二者互相排斥對立。久而久之,好多中瞭蠱惑的人,在島內民調中隻能選擇當臺灣人,而忍痛不做中國人,其實二者有何矛盾?
迷思二,土生土長的臺灣知識分子,要麼留在歐美發達國傢、民主政體成為 " 臺灣之光 ",要麼回臺成為政治和文化精英。
可盧麗安給出瞭第三個選擇。她在臺灣南部的高雄出生、長大,而高雄一直被認為是民進黨的票倉。她又在英國的大學進修瞭碩士和博士學位,擁有國際視野。這些,本是民進黨內好多精英人才的的標配。
盧麗安卻在 1997 年就選擇到大陸工作,又進而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對信奉" 本土精英治臺 "的民進黨來說,簡直是啪啪打臉、大逆不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迷思三,以 " 太陽花學運 " 為標志,臺灣年輕人都應該站在民進黨這一邊。
" 太陽花學運 " 讓民進黨在 2016 年 " 大選 " 中完成瞭首茬政治收割。綠營理所當然地認為,撐 " 獨 " 的年輕人已經是自己的政治禁臠。可盧麗安一句話,就讓其破功:臺灣年輕人應拋開成見,來大陸看看。
正是海外生活,讓她多瞭打開天眼看臺灣、大陸和世界的視角。她說,要放下偏狹的民粹主義、地域主義。設想一下,如果年輕世代多來大陸走走看看,所謂愛臺、本土、拒統等符號還會被捆綁到一起,具有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確?正是 " 盧麗安現象 " 讓臺灣青年,特別是綠營年輕人看清一個本質,即兩岸本就是一傢人,隻有民進黨當局在刻意 " 去中國化 "。
效應
盧麗安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她發現兩岸的連接一直都在," 看到的是很大的圖景 ", " 我們每個個人都是民族這條長河裡的一份子 "。號稱島內政治精英的某些人士,格局卻遠遠不如一個加入共產黨的普通知識分子。島叔隻想問:人跟人的差別咋就這麼大呢?
估計臺灣綠營精英也很苦惱,心中的小九九被看破," 抹紅 " 已經沒有用瞭,人傢就是一顆紅心,怎麼辦?隻能祭出敵我矛盾的架勢,生生切割趕走,眼不見為凈。這種 "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的思維,在島叔看來,是典型缺乏 " 臺獨 " 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說到底,還是孫中山的那句話,世潮浩蕩,順昌逆亡嘛。隨著大陸經濟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將越發增大。" 臺獨 " 的前方,早已經是修不下去的斷頭路。反共的套路,早已經是唱不下去的催眠曲。
近日臺灣《中國時報》在頭版頭條刊登瞭北大臺生王裕慶申請加入共產黨的報道,並稱這是" 盧麗安效應 "。
對於王裕慶想入黨的言論,臺陸委會回應稱," 臺灣人若要加入共產黨,將被處以 10 萬 ( 新臺幣,下同 ) 以上,50 萬以下的罰款 "。沒有底氣,隻能以堵代疏、一罰瞭之。兩岸交往的滾滾洪流不斷向前,堵是堵不住的。
在島叔看來,盧麗安選擇大陸,臺生選擇入黨,可以看做兩岸深化互動和大陸吸引力不斷增加的必然結果。兩者雖然是大陸爭取臺灣民意的個體案例,某種程度上也具有指標性意義。民進黨和蔡英文平時一直講 " 臺獨 " 的好處,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辦法給臺灣人一個更好的未來,而相對應的,盧麗安們在大陸發展的前景更加光明,民進黨對此無能為力。
對瞭,之前有人艷羨過國共兩黨領導人的見面,還曾經效仿習馬會提出什麼洗菜會,哦,不對,是習蔡會構想。如今看來,反共思維和敵視態度不改,構想隻是空想,相見不如懷念的好。
不想做空心菜?那也有招,國民黨活生生的例子在前,盧麗安的肺腑之言話也可以相送:歷史無法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