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報融媒記者 石闖
7 月 12 日上午,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首屆新鄉村校長論壇揭幕,首批入選馬雲鄉村校長計劃的校長名單同時揭曉。20 位入選校長每人將獲得 50 萬元發展基金,並且,在這一天,平日默默無聞的他們,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 · 博科娃、以色列前教育部長 Rabbi Shay Piron 等關註的 " 明星 "。
河南兩位校長入選,分別為信陽市南灣湖風景區賢山小學校長宋冉、鄭州新密市超化鎮中心小學校長慕志偉。2016 年 12 月 20 日,鄭州晚報名牌欄目《獨傢責任》A08 版曾對宋冉的事跡進行過重磅報道,引起瞭社會的廣泛關註。
鄭州晚報當日報道截圖
" 我們相信教育是實現人類夢想的最最重要的途徑,也是唯一的途徑。我當過 6 年的老師,離開這個工作崗位 20 年,我覺得我可能沒有這個機會回到小學、中學、大學裡做全職的老師,但是我決定做一輩子教育的支持者,做老師的後援團和親援團。今天很高興,我們這個親援團越來越大。" 馬雲在論壇上說。
同時,馬雲基金會還將為他們組織國際遊學、校長課堂,以及幫他們結成 " 鄉村教育傢 " 社區,共同探討鄉村教育發展模式等,供他們開拓教育模式,使鄉村學校更具活力。
馬雲要做一輩子教育的支持者
馬雲對在場的校長們表示," 今天我們在這裡支持的人,很多人可能從來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但是我想告訴大傢,這些人在決定著中國的未來,甚至可以說這些人也在決定著未來的世界會是怎麼樣的。"
馬雲認為,看一個國傢的教育水平並不是看它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多好,而是要關註它落後地區的教育水平,一個社會的進步不在於精英有多少,而在於底層的數字有多大。中國 9000 多萬名孩子在鄉村,如果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教育,城裡的教育再好,社會也很難進步。幫助農村全面脫貧,我認為鄉村教育的發展是必經之路。
面對入選的 20 位校長和濟濟一堂的 " 鄉村教育親援團 ",馬雲掏出肺腑之言," 中國有二十多萬名鄉村校長,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感謝你們,因為你們的努力,你們的堅持,讓農村的孩子才會不一樣,中國的教育會不一樣,社會就會不一樣 ",馬雲說," 我們沒有資格為鄉村校長頒獎,我認為今天是一個感恩儀式,對守住最貧困、最艱難地區的鄉村教師和校長表達一點點我們的感恩之心。"
正如馬雲所言,在鄉村,不少教育工作者運用有限的教育資源,掙脫應試教育的單一束縛,另辟蹊徑,為教育界帶來一股清流。
有個黝黑的納西族漢子,把孩子們培養成瞭巴東民族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把自建的生態農場型學校做成瞭眾人艷羨的 " 世外桃源 ",還千方百計找資源 " 額外 " 幫助瞭校外 2000 多個學生。他是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達祖小學王木良校長,他創辦的這所沒有圍墻和教師臺階的學校,正向著 " 基礎教育、扶貧助學、醫療救助、環境保護、文化保護、生態旅遊 " 方向發展,成為公益教育的夢工場;
一個嫁到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隔河頭鎮大森店村的媳婦,一個隻有 12 個學生的教學點負責人,不僅保住瞭面臨撤校威脅的學校,而且將村小發展為 143 個學生的綠色校園,並把整個村莊的 828 個村民也納入到基礎教育的對象。她是趙銀鳳,以 "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 為信念,她辦的不僅僅是學校教育,而是整個鄉村教育。
像他們這樣紮根於中國鄉村,以微薄的力量奮力沖破有限條件的制約,為鄉村教育帶來改變和希望的鄉村校長,目前有 20 多萬。
馬雲鄉村教育計劃深挖鄉村教育傢
100 年前,晏陽初、梁簌溟等社會學和教育學傢在中國農村掀起瞭一場轟轟烈烈的鄉村教育運動。與之相比,馬雲鄉村教育計劃則更像清風細雨,隨風潛入夜,意欲以日復一日的精耕細作,獎掖和激勵在鄉村教育一線有創新意識、創新成果的教師和校長。
馬雲鄉村教育計劃於 2015 年 9 月啟動,至今已產生兩屆共 200 位馬雲鄉村教師獎的獲獎老師,每人給予 10 萬元獎金,並提供培訓提升的學習機會。
與馬雲鄉村教師獎一樣," 馬雲鄉村校長計劃 " 是馬雲鄉村教育計劃的一部分,預計項目 10 年投入總額為兩億元。馬雲公益基金會認為,一個校長能深度影響一所學校,校長的教育情懷與教育思想決定學校的教育文化,校長的管理能力決定學校的教學成效,校長的領導力決定學校的氛圍和活力。
為以創新形式探索中國鄉村教育模式,基金會於 2016 年 7 月 4 日正式發佈 " 馬雲鄉村校長計劃 ",培養新一代具有優秀領導力的 " 鄉村教育傢 "。" 馬雲鄉村校長計劃 " 每年一屆,首屆將在全國評選 20 位具有教育情懷與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方面體現出顯著成效的優秀鄉村校長。
基金會將為他們提供總計 10 萬元 / 人的領導力提升和培養費用,為他們組織國際遊學、校長課堂,以及幫他們結成 " 鄉村教育傢 " 社區,共同探討鄉村教育發展模式等。同時,今年還投入 1000 萬元,為每個校長所在學校提供 50 萬元實踐基金,供他們開拓教育模式,使鄉村學校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