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冰拉冰——沒化(話)",知道這句俏皮話的北京人,並不少,但 " 吃 " 的究竟是什麼 " 冰 " 呢?知道的人寥寥無幾。這裡的 " 冰 ",指的是 " 冰食 ",老北京度夏的必備,其中有的品種已傳承瞭三千多年。
制作傳統 " 冰食 ",需隆冬鑿河取冰,經窖藏,至盛夏取出加工而成,此工藝在《詩經》中已載,《紅樓夢》中提及的玫瑰露、木樨露、酸梅湯、涼茶等,都屬冰食。清代北京冰窖數量頗多,不僅有皇傢冰窖、官營冰窖,還有很多民營冰窖。皇傢冰窖存儲的是上等河冰,不僅幹凈,形狀也整齊,而民營冰窖則良莠不齊,因保管不善,經常會出現碎冰,這些碎冰往往用來加工冰食。
老北京冰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暑湯,除綠豆湯外,還有香薷湯、雙花湯等,舊時每到夏至,藥鋪及藥王廟、關王廟等處便在門前擺長條桌出售暑湯,有的藥鋪甚至免費提供,以提高知名度。暑湯多由中藥熬成,類於嶺南的涼茶,不僅祛暑,而且強身,許多藥鋪還將暑湯原料包成小袋出售,用戶購買後,自行在傢熬制,但這種傢制暑湯一般不加冰,口感與降溫作用略遜色。
在冰食中,老北京奶酪最具特色,系用牛奶加米酒烘制而成,曾是皇傢貢品。而名聲最大的,當數酸梅湯,酸梅湯宋代已有,本是南方小吃,清代成為宮廷指定的消暑飲料,漸次流傳到民間,被老北京人所接受,最早的酸梅湯店是開在西四牌樓的 " 隆景和 ",老板是山西人,庚子年遭搶後,被琉璃廠的 " 信遠齋 " 取代。除瞭坐店,走街串巷叫賣酸梅湯也是舊京一景,用兩個小銅碗相互敲擊來招攬顧客,這叫 " 打冰盞 ",酸梅湯加冰後,既解暑又不傷胃,勝於汽水。
至於 " 冰核 " 與 " 刨冰 ",今天仍有,但做法復雜多瞭,老北京冰核比較粗糙,是典型的窮人食品。因為在清以前,北京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制糖業,隻能生產飴糖(即小糖),後來有瞭關東糖,是東北人每年冬季販運到北京的,到清中期,東北人開始在朝陽門外熬糖,加上後來南糖傳入北京,這樣冰核才開始澆糖汁,但過去糖很貴,用量很少,所以傳統冰核味道寡淡,隻是用來哄小孩。
今天幾乎絕跡的冰食,有紅白玻璃粉(近於涼粉)、果子幹(用幹果熬制而成)、杏酪(杏仁磨漿加牛奶制成豆腐狀)、大冰碗(各種鮮果加冰拌成)、" 雪花酪 "(近於後來的冰激凌)等。
雖然老北京冰食豐富多彩,但多是手工制作,工序繁雜,很難批量生產,在與現代冷飲的競爭中,自然處於下風。清光緒時,汽水傳入北京,被稱為 " 荷蘭水 ",迅速占領瞭夏季冷飲市場,到宣統時,北京城已有十五六傢汽水廠,在它們的沖擊下,冰食的市場份額不斷縮減,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