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香港發生瞭一起引起內地網友們強烈關註的突發案件:一名巴基斯坦籍的醉漢,竟然把一名香港輕軌車站的清潔女工惡意推下站臺,所幸當時沒有列車經過,令女工逃過一劫 …
然而,一些圍觀這起案件的內地網民卻因為肇事者 " 巴基斯坦人 " 的身份而調侃起中巴兩國的關系來,嘲笑說中國政府口中的這個 " 鐵哥們兒 " 並不靠譜。
不過,這起案件所暴露出的情況,其實與這些網絡鍵盤俠要嘲諷的 " 中巴關系 " 沒有任何關聯,而是一個在香港存在瞭多年、並且既復雜又十分棘手的問題 …
原來,耿直哥查詢香港媒體的報道得知,香港這種由巴基斯坦乃至印度人等 " 南亞裔 " 引發的刑事案件並不罕見。
香港的《東方日報》就制作整理瞭一份近些年圍繞這一群體的刑事案件數據:
可為啥香港會有這麼多南亞人犯罪的案例呢?這首先要從香港回歸之前,港英政府埋下的一顆 " 地雷 " 說起。
在 1992 年的時候,當時港英政府簽署瞭聯合國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根據公約的規定,若有外國人提出自己遭到政治或酷刑迫害,就可以在香港申請難民身份,留在香港瞭。
然而,這項規定卻遭到瞭很多來自南亞國傢的 " 假難民 " 的濫用,希望以此滯留在發達的香港。
而且,即便特區政府的難民審核程序極為嚴格,申請通過比率僅為大約 0.6%,但這仍然擋不住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南亞地區的 " 難民 " 湧入香港。
更棘手的是,香港法律規定難民申請者在等待審批時可以留在香港,但不可以工作,而香港政府雖然會自掏腰包給他們提供基本福利(比如食物補貼和租房補貼等),可這些補貼又不足以匹配香港的高物價 … 結果,這也促使無所事事的 " 難民 " 隻能通過打 " 黑工 ",甚至犯罪的方式來尋求 " 出路 "。
其實,香港主流社會對於這一現象挺不滿的,前任特首梁振英還一度表示打算退出 " 禁止酷刑公約 "。但也有媒體和民間組織認為是香港不該排斥和 " 妖魔化 " 難民,而是應該調整自己的難民政策,讓難民更好地與社會融合。
然而,真要說起難民與主流社會融合,這又暴露出香港存在的另一個更復雜的問題——那就是對於那些合法移民香港的南亞裔移民來說,即使他們手握香港的身份證,他們與香港社會的融合也並不順利,不少人都面臨著個人發展上的 " 瓶頸 "。
根據香港媒體的報道,有來自巴基斯坦的移民就坦言,語言上的劣勢(中文不行),以及香港社會對於南亞人的 " 偏見和歧視 "(認為他們都是小偷、搶劫犯和惹事者),都令他們在接受香港的高等教育和就業方面存在難以突破的 " 天花板 ",從而令他們難以在社會階層中 " 向上流動 "。
因此,他們中多數人隻能努力停留在 " 小商戶 "、" 快遞員 "、" 酒吧服務員 "、" 工地工人 "、" 低層文員 " 這一階層,盡量不 " 往下滑落 "。隻有那些學好中文並考上好大學的人,才有更多機會在香港實現自身命運的改變,比如移民二代或者三代。
▲圖片來自香港 01
悲哀的是,這次引起內地網友圍觀的那個把香港女清潔工惡意推下輕軌站臺案的巴基斯坦裔肇事者,從媒體的報道來看,他的人生軌跡就屬於典型的 " 向下滑落 ":他擁有香港身份證,是香港的合法居民,曾經在香港一傢律師事務所擔任過文員,但後來失去工作後他開始酗酒,並因為經常醉酒成為瞭醫院的 " 常客 ",最終惹出瞭這起案子 ….
因此,耿直哥覺得我們應該通過這起案子看到香港現在面臨的這一困境,而不是把這件值得深層次思考和借鑒的事情,變為對 " 中巴關系 " 的 " 無厘頭 " 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