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7月11日電(記者葉婧)對於有32年黃瓜種植經驗的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蘇留莊鎮東楊村村支書邵振增來說,剛剛過去的一周,他的心情經歷瞭一番 " 大落大起 "。
從蘇留莊鎮向東南方走13公裡,便是東楊村。這是一個有近30年黃瓜種植傳統的農業村,許多村民都會在麥收之後,種一季黃瓜,以獲得更加豐厚的收入。同時,這也是一個有30戶貧困戶的省定貧困村,其中有10戶左右種植黃瓜,以貼補傢用。
通常情況下,1日左右,就是第一茬黃瓜收獲的時節。" 去年一季黃瓜平均價格能賣2元/公斤,今年一開始價格就不太好,才0.6元/公斤至0.8元/公斤,賣瞭不到一周,價格就跌瞭,來買黃瓜的車也少瞭,過去每天都來拉一車黃瓜走的商販,變成瞭兩天才來一次。" 邵振增說。
對東楊村的瓜農來說,拉走一車意味著賣掉一噸黃瓜。自打麥收之後種下黃瓜,瓜農們施肥、打杈、澆水、掐芯……為的就是長出的黃瓜能賣個好價錢。可沒想到,價格越便宜,來拉黃瓜的車就越少;來拉黃瓜的車越少,價格就更加便宜。
6日,年近花甲的邵振增人生頭一次把黃瓜賣出瞭 " 從未有過的低價 ":0.4元/公斤,還是沒人來買。
" 一般來說,黃瓜賣到0.8元/公斤,瓜農就能保本。以前也不是沒遇到過不好賣的時候,可真沒見過價格這麼低還賣不動的!村裡人都著急,不少婦女都急哭瞭。" 邵振增說。
比邵振增還著急的,是2017年3月被派駐到村裡的 " 第一書記 " 魏冉。" 不光是我們東楊村,加上附近村子有1000畝左右的黃瓜都滯銷瞭。眼看著大傢的辛勤勞作可能‘血本無歸’,脫貧步伐也要受影響,能不著急嗎?" 魏冉說。
為瞭讓瓜農減少成本支出,魏冉開始幫著村裡的瓜農們一起清晨4點半上地裡收瓜,直到10點半回到附近的市場幫忙分揀、打包。
" 每天收瓜,一刻都不能停,不然黃瓜就會越長越大,成為殘次品或者爛在地裡。" 魏冉說。
很快,魏冉發現,自己的幫忙沒有從根本上改善瓜農的處境。於是,魏冉和邵振增試著對外擴展銷路。" 向縣裡各個部門求助,自己也在微信朋友圈裡推薦、聯系身邊的朋友找加工廠,最後還把村支書的電話公佈在媒體上,能想到的法子我們都去試。" 魏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