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背包裡放什麼,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10-31

現代生活的 EDC 三巨頭:手機、錢包、鑰匙。圖 / 視覺中國

文 / 詹騰宇

EDC 是日常必備、閑暇消遣、應急之需三類物品的綜合體,反映瞭人的焦慮、志趣和性格。如何選擇 EDC,意味著如何面對、選擇和整理自己的生活。

把一個人包裡的東西都翻出來攤上桌,無非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兩三樣東西就能過一天的 " 閑散星人 ",一種是全套裝備帶不齊不安心的 " 強迫星人 "。你是哪種?

在青年常見的網絡集聚地,文藝如豆瓣,數碼如數字尾巴,曬 EDC 已是日常。選擇用什麼物品、同一種物品選什麼品牌與系列、如何搭配出個人風格,都有講究,一眼能看出高下。

一位科技愛好者的 EDC。

數字尾巴的 EDC 曬物文章裡,標題把人分得極清晰:中度強迫癥患者、重度生存狂、極簡至上的品牌主理人、產品經理、程序員、偽文青、文藝中年、出差黨、攝影控 …… 各種個性,各有曬法。

曬 EDC,就是曬自己的個性、品味與傢底。隨身私物拼湊起來,便是一幅生動的人物畫像和生活簡譜。

曬 EDC,本質和發朋友圈差不多,都是炫耀一下你 PS 過的生活。

八九十年代的 EDC 看起來質樸又實用。

都市人出門的焦慮,普遍隻剩數碼設備的電量。出門無需帶卡,付款不用鈔票,進門密碼指紋 …… 隔段時間震你一下的科技發展簡化瞭許多生活繁瑣,剩下的空間,都可以用來伸張志趣,玩出不同。

手機的日趨完善,讓過去一部分數碼 EDC 成瞭多餘。手機攝影技術發展一日千裡,沉重的單反和無反相機顯得太過刻意,不能隨心隨手。手機的影音系統日趨發達,Hi-Fi 播放器、耳放變得累贅,揣根耳機配手機就好。

手機屏幕尺寸漸大,無論看劇看書體驗不差,有些安卓手機甚至可以實現類水墨屏效果,平板電腦和 Kindle 便從包裡被丟到沙發上。手機甚至還能完成一部分簡單的文字編輯和影音處理,筆記本電腦也無需時刻帶在身邊。

手機功能的完善漸漸取代瞭部分人對 kindle 的依賴。圖 /iweekly

手機真的能搞定一切?這對極盡儉省慵懶的人或許成立,但對另一部分在生活玩物裡紮得更深的人而言,絕非如此。星也亂以前是一名在潮流前端的設計師,現在是某體育用品公司合夥創始人。他是一個 " 很 90 後 " 的 70 後,一名傢境寬裕、從小接觸海外潮物的城市青年,完整經歷瞭一段 EDC 由簡到繁,再回歸簡單的歷史。

星也亂拽來瞭 Castelli 騎行包,展示瞭他的 EDC。首先包要足夠結實好用," 我現在基本算自由職業,每天得帶夠所有東西,單兵作戰一樣 "。包裡有遊泳呼吸管和泳鏡," 我爭取每天早上都去遊泳。" 此外,跑步用的速幹衣、護具和襪子一應俱全,還有給客戶打樣的運動 T 恤。

工作時,星也亂用的是 MacBook 和 iPad Pro,前者處理工作瑣事,後者可以閑來塗鴉,帶一到兩個移動硬盤。一個 muji 的本子,隨時記錄想法。這是星也亂在廣告公司做設計時的習慣,靈感一來,迅速紙筆伺候。" 這種順手和安心,電腦替代不瞭 "。電器多,充電設備自然也多,星也亂用一個收納袋收齊瞭,包括零散的讀卡器、SD 卡、鼠標。

不同的 EDC 代表著不同的生活態度。

緊湊型相機或微單、小尺寸平板電腦、助人閱讀的 Kindle、頭戴或入耳式耳機、Hi-Fi 播放器及耳放,甚至最近流行的 Switch 遊戲機,是現代人常見的 EDC 配置。星也亂幾乎一個不落,且經過歲月迭代:偶爾帶索尼 α7 微單配徠卡轉接頭,突然想折騰瞭就帶徠卡 M6 和膠卷。iPad Pro 和 Kindle 隨身攜帶。

拜亞動力 T50 耳機和一條 " 煲 " 瞭十幾年的 B&O 入耳耳機輪替出街,最近用的多是韶音骨傳導藍牙耳機。" 這樣我跑步聽歌時也能聽清楚外邊的聲響,要不然有危險。" 播放器從 walkman、discman、MD、MP3 用到錄音筆和耳放,從打口磁帶聽到打口碟,甚至買過 MD 轉 MP3 的燒錄機。曾經雷打不動帶 PSP,但現在幾乎不用。

對於現代人而言,沒有帶耳機出門的一天就仿佛失去瞭靈魂。圖 /riisiitii

繁復有繁復的美好,簡單有簡單的可貴。在玩過所有該玩的物件、看過各種琳瑯滿目的翻包行動之後,星也亂偶爾也懷念許多年前的簡樸。" 以前收音機很紅,電臺 DJ 大量介紹歐美音樂,非常先鋒,在當時是很明確的潮流指標。念大學時我們交流聽歌的感想,一說就能知道是不是同類人。現在信息出口多而且雜,沒那麼容易找共鳴。"

信息出口集中的例子不止於視聽。在紙媒仍繁盛的上世紀 90 年代,星也亂喜歡在書報亭停留,買些報刊,揣到包裡,看完即棄,借此度過碎片時間。如果現在有人在 EDC 裡添本書,隨時拿出來讀,反而成瞭時代的異類。

隨著時代進化的 EDC,被更高級、便捷的形態所取代。

軍刀、刀具和戰術筆等應急 EDC,星也亂極少用到。" 應該是軍事迷才會這麼幹吧?我以前也帶瑞士軍刀,幾百年用一次。出門帶刀和防身棍的人,真的會用麼?我可以把傢裡最好的東西都羅列出來,會很棒,但問題是,我們日常是不是真的這麼帶?如果為曬而曬,隻曬不用,純屬虛榮和身份認同,那就像發朋友圈一樣,PS 瞭下自己的生活而已。" 他頓瞭頓,歪瞭個樓," 另外,女孩子帶噴霧防狼我理解,但最好的防狼 EDC,不應該是男朋友嗎?"

同樣是活著,日常黨和生存狂所想象的、準備面對的,幾乎是兩個世界。

重度生存狂的 EDC 是另外一種模樣。日常 EDC 之外,還有 PSK(Personal Survival Kit,生存工具包,被戲稱為 " 怕死客 ")和 BOB(Bug Out Bag,俗稱跑路包 ) ,更高級一點的還有 BOV(Bug Out Vehicle,逃亡車 ) 。防范於未然的程度不斷加深,設想的場景愈加復雜:從隻擔心沒電、沒錢、沒意思,發展到擔心沒命、擔心遭遇襲擊或重大自然災害時無法以最快的速度逃到最遠的地方。

重度生存狂的緊急求生包。

重度生存狂也有極簡極繁的區別。對極簡派來說,水、取火鎂棒、刀,三種常備即可,三者意味著生存、光明、防身等基本所需。而極繁派無論如何變化,都是在這三種基礎訴求上出發,但變化之多讓人咋舌。

重度生存狂在國外較為流行。外國人更愛也更習慣於戶外運動,有此剛需。但在國內,武裝到牙齒的通常隻能純曬,很少有機會用上如此繁復專業的逃亡套餐。

現代人的絕地求生通常隻曬在 PS 過後的朋友圈裡。

一些焦慮感強的人,會將這種生存思維放到日常出行裡。Isabella 是個典型例子。她以前是公務員,如今是國企職員,作為英語高翻和同傳,出國頻繁。別人難得飛一趟,對她來說是日常。Isabella 的 EDC 分兩份,一份是日常所需,一份可以隨時出遠門,都裝滿瞭她的不安定感。

Isabella 對風險的敏感超過常人。自小目睹不少城市搶劫案的她警惕性頗高,以至於看到女生流行戴的 Choker 都會生出 " 這難道不會分分鐘被人勒死 " 的不安幻想。她甚至排斥許多女性喜歡的 " 購物之後 N 個袋子兩手排開環佩叮當的感覺 ",會在買第二樣開始就與第一樣整合,買多瞭幹脆扔掉所有外包裝,集中到一個包," 這樣萬一有突發事件也不影響我逃命 "。

她形容自己是 " 非典型職業女性 "," 有些女生出門就是錢包口紅,not me"。置備 EDC 的首要目標,是平復自己內心巨大的焦慮與不安定,應對長期差旅造成的失控感,而非簡單的炫耀," 工作以後動輒出訪十天半個月,東西少帶真是神仙都幫不瞭你 "。

口紅被譽為女生臉上最不能舍棄的色彩。

經常乘飛機的 Isabella 甚至想過 " 要不要買個防鯊魚的東西,因為據說鯊魚害怕橙黃色 ",萬一有意外,她連水裡泡著的預案都做瞭。Isabella 以前沒有帶登機箱的習慣,直到有一次公務出國,下飛機後馬上趕赴工作地點,托運卻遲遲未到," 沒衣服穿,搞到要跟人借,實在太狼狽 "。

於是 Isabella 的遠行 EDC 裡就多瞭雷打不動的登機箱," 裡邊必然有一整套備用的衣物和洗漱用品,現在連一次性浴缸袋都有 "。她的日常 EDC 也是身邊人裡最細致的,包也比身邊人大出一塊:化妝品如梳子、粉底液、眼線、睫毛膏、唇膏、卸妝濕巾;防備品如蚊怕水、濕紙巾、雨傘、紙筆 ……

雨傘是生活中最重要但最不被重視的一樣 EDC。

南方天氣多變,她會多帶一件防止汗濕和淋濕的衣服,以及三支局部急救衣物去污去漬筆,隨時保持潔凈挺括的個人形象。做同傳或者去稍微遠點的地方,幹糧和水也必不可少。辭去公務員工作後,Isabella 改投某國企,隨領導頻繁出訪,因此隨身還備有防水拉鏈袋,裝重要文件與票據。這些都是保證職業形象與個人心理平衡的重要細節。

Isabella 最近買瞭車,盤算起瞭新的 EDC 方案。" 肯定要放上棒球棍、安全工具箱和應付不同場合的衣服嘛。" 她甚至想到瞭和防鯊魚同等級的陸上預案:" 最近中國工兵鏟不是很火 …… 我在想,以後要不要來一把?"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496 期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