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不熟
大城市是怎麼來的?廣東的經驗值得看看。
廣東省近日公佈的 " 廣東省人口發展規劃(2017-2030 年)" 顯示,全省城鎮規模等級結構共分為 5 級,其中超大城市兩個,分別是廣州與深圳,特大城市兩個,分別是佛山與東莞,大城市則達到 11 個,中等城市 7 個,小城市 56 個。
城市規模如何評級,不是廣東自說自話,而根據的是 2014 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其評價標準是 " 城區常住人口數量 ",註意統計口徑是 " 城區 ",而不是全市。
《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城區常住人口 1000 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 500 萬以上 1000 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 100 萬以上 500 萬以下的城市為大城市,其中 300 萬以上 500 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 萬以上 300 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
城區常住人口 50 萬以上 100 萬以下的城市為中等城市。城區常住人口 50 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其中 20 萬以上 50 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小城市,20 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小城市。
按照國傢標準,廣東省無疑是中國最盛產大城市的省份。要知道,《國傢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中公佈的超大城市隻有 6 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天津)而廣東一個省就占瞭兩個,而且其他幾個均為直轄市。
另外,2016 年 10 月發佈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則把武漢列為超大城市,目前已確認的超大城市隻有 7 個。
次一級的 " 特大城市 " 也十分稀缺,很多人口與經濟大省,最多也就一個特大城市。比如,根據長三角城市群規劃中的 " 城市規模等級 " 表述,江蘇省隻有南京位列特大城市,而浙江省則空缺,最大的兩個城市杭州與寧波分別大城市(I 型)、大城市(II 型)。
而廣東省在 " 特大城市 " 這一項居然也有兩個,分別是佛山與東莞兩個地級市。也就是說,佛山、東莞在城市規模等級上高於大部分省會城市,包括杭州。
熟悉珠三角地區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佛山與東莞兩個超級地級市的常住人口妥妥的超過 500 萬,實際管理服務人口更是超過千萬,將二者列為 " 特大城市 ",也是對既定事實的一種順應。
那麼,問題來瞭:
為什麼四個公認的一線城市中,廣東獨占兩個?如果算上咫尺之遙的香港,這個狹小之地居然冒出三個一線城市。
七個超大城市中,廣東獨占兩個。
就連地級市也發展出兩個特大城市。
無論是看人口規模還是看 GDP 規模,廣東與其他幾個體量相當的兄弟省份相比,老實說,領先優勢都不算太大,但在大城市的產出量上,為什麼又有如此大的差別?
這幾個問題,我想瞭很久,現在越來越傾向於認為是——密度。
香港高密度建築(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沒錯,就是密度。我不認為廣東在發展大城市方面有過什麼高深莫測的方略,大道至簡,秘訣就是把密度做到瞭極致。
比如,廣深佛莞四個城市,都夠大吧,但它們的面積加起來才多少呢?大約 15770 平方公裡,還不到一個北京市或者杭州市的面積。但四個城市的常住人口相加大約是 4263 萬,接近兩個北京或者 5 個杭州,而實際管理服務的人口很可能超過 6000 萬。
四個城市的 GDP 相加大約是 6 萬億,相當於 2.2 個北京、4.8 個杭州。另外,四個城市的胡潤榜富豪數量共計 152 位、世界五百強企業 11 傢、上市公司至少 412 個,都彰顯瞭廣深佛莞地區超高的經濟密度。
2015 年,世界銀行發佈的報告《變化中的東亞城市區:十年空間增長測量》,認為廣深佛莞四個城市組成的都市圈,已經超過東京都市圈,成為全球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都會區。這說明在世界銀行眼裡,廣深佛莞其實可以視為一個城市瞭。
那麼,如果再把咫尺之遙的 1100 平方公裡、700 萬人口、20000 萬億 GDP 的香港統計進來,那麼廣深佛莞港城市帶的人口與經濟密度就顯得更大瞭。
所以,這些城市之 " 大 ",不體現為面積,而體現為密度。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珠三角城市呈現出如此巨大的人口與經濟密度呢?解釋當然有很多種,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一是以香港為師的歷史因素。眾所周知,香港的城市密度堪稱登峰造極,這個隻有 1100 平方公裡左右的彈丸之地,卻聚集瞭 700 多萬人口、2 萬多億 GDP,而且其土地開發強度隻有 20%,另外 80% 的土地都是待開發地塊。珠三角城市毗鄰香港,在城市規劃與建設方面肯定有香港集約式發展的影子。
二是土地資源匱乏。與一馬平川的北方省份相比,南方省份常常崇山峻嶺、河網密佈,適合城建的平地普遍較少,廣東更是如此,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珠三角平原非常小,大約隻有一萬多平方公裡,大約隻占全省面積的 5%。即便是香港與深圳兩個國際大都會,地貌也呈現為低丘陵地帶,適合蓋樓的平地極少。平地如此稀缺,當然沒有條件像北方城市那樣低密度開發瞭。
圖片來自 " 廣東地理 "
三是市場經濟觀念深入人心。珠三角的市場化程度高,包括城市建設,也往往灌輸著濃濃的市場意識,受權力意志的幹預少。既然是市場意識占主導,那當然是希望每一寸地的價值都最大化地利用,盡可能地蓋高樓,盡可能地做大容積率。
香港的集約式發展、高密度開發,讓城市顯得逼仄、擁擠,曾飽受批評,但在客觀上,這種模式又極大地提升瞭城市的效率與活力。例如,在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逛街,有一個明顯的不同是,南方城市的沿街商鋪非常繁榮,公共交通更為便利,商業氛圍與社區活力也好很多,這些便利本質上都是 " 高密度 " 提供的。
城市的本質是密度。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廣東經濟今天的創新與活力,要歸功於集約式發展與高密度開發的城建模式,正是因為多年來堅持這個模式,才會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堆出這麼多精彩各異的大城市。而大城市,是吸引人才的最大籌碼。
當前,像四川湖北山東河南陜西等省份都在努力發展自己的大城市,我認為這方面可以參考一下廣東的經驗,走集約式發展的模式。
在此意義上,這些城市僅僅把人口規模做大還不夠,還得提高密度,讓城市建築更高一點、更密一點、更擠一點,密度比總量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