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英:不在接生路上,就在培訓課堂上

07-13

陳賽英和兩個女兒在鋼琴音樂會上合影。

­ " 如果沒有陳醫生,我女兒不可能平安出生,更不可能健康成長。" 昨日,回憶起 40 多年前的事,60 多歲的東田鎮湯井村村民王有培仍心存感恩。

­ 陳賽英是莆田人,畢業於當時的莆田聖路加高級助產護士職業學校,新中國成立初期便到南安縣醫院工作,1969 年毅然選擇到偏遠艱苦的東田鎮衛生院,直到 1984 年離開回到縣醫院。幾十年來,經她接生過的孩子,最大的如今已兒孫滿堂,最小的也已是青壯年。

­【女兒眼中】她是個 " 不顧傢 " 的媽媽

­ 9 日,采訪當天,陳賽英一傢人難得聚在一起。92 歲的陳賽英坐在椅子上,靜靜看著兒女們;女兒時不時貼著老人耳朵,或是撫摸母親蒼老的手。

­ " 在我媽媽心裡,病人比我們幾個女兒還重要。她是個‘不顧’傢的人,幾十年來,我們傢沒吃過一次團圓飯。" 小女兒王苑平回憶道,母親剛到東田鎮時,醫療設備落後,更不用說助產人員瞭。產婦生產時,不僅需要醫生,也需要護士。這時,傢裡的女兒們就派上用場。

­ 在王苑平的童年時光裡,更多的記憶是圍著母親的手術臺團團轉。她說,母親一直很忙碌,不停地奔波在東田各個村道上、山上,接生一個又一個孩子。

­ " 我經常早上醒來都見不到媽媽,有時她一早回到傢,整個人渾身是血。" 王苑平說,當時東田鎮山路崎嶇,母親經常半夜出去接生孩子,可能路上不小心摔傷瞭。

­ 拿著手電筒、背著醫護箱,村民經常會看到陳賽英在山路上疾走的身影。" 鳳巢村往鎮區的村道有段路很陡,人下山時要頂著沖力緊緊抱住坡下的一棵大樹,避免滾下山。這種危險的情況時有發生,但為瞭產婦安全,母親沒有猶豫,有時甚至連跑瞭好幾個村去接生。" 王苑平說,這些事情都是後來村民告訴她的。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她們傢每月能領到一定的米票、糖票等,但在女兒印象中,她們很少能喝到米湯,母親把票券留給瞭產婦。

­ " 你們還小,吃點地瓜湯就飽瞭。但產婦需要營養,米湯、糖水能讓她們有力氣生孩子。" 每次看到母親端著熱騰騰的米湯給產婦喝,王苑平她們都很不理解。

­ 這個話題一打開,4 個女兒開始 " 控訴 " 瞭。" 不僅沒米湯喝,我們的鞋子有時還被拿去送人瞭。" 記得有一個產婦到傢裡來,母親發現對方傢庭困難,就收拾一些傢裡物品送給對方。她們最怕有客人來傢裡,如果對方帶著手禮過來,母親一定會準備成倍的物品回禮。所以,傢裡東西少瞭,就知道有客人來過瞭。

­ " 沒有像今天這樣聊天,我們都不知道母親的這些事。" 女兒們說,母親很少在傢裡,她們都是聽其他人說起,才知道母親經歷瞭這麼多。雖然小時候會有抱怨,但長大後,她們也理解瞭母親," 母親的仁心仁術,對我們影響很大。" 如今,她們在各自工作崗位都兢兢業業,遇到困難的人,都會盡力幫助。

­ 陳賽英對東田鎮村民們用情至深,村民們也一直銘記於心。" 湯井村村民一直把我們當作傢人對待,不僅把我們列入族譜,我們孩子考上大學瞭,村裡還送來瞭獎狀、獎金。" 王苑平說。

­【村民眼中】她是眾多孕婦 " 守護神 "

­ 剛到東田鎮衛生院那會,就她一個婦產科醫生,陳賽英一直處在 24 小時 " 待命 " 狀態,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天寒地凍的深夜,隻要有孕婦需要幫助,她二話不說背起 10 來斤的藥箱抬腿就走。

­ " 那個夜晚,如果沒有陳醫生幫忙,我們一傢子不會過得這麼幸福。" 回想起幾十年前妻子難產的那個夜晚,王有培仍心有餘悸。

­ "1971 年,當時我老婆第一胎臨產,我趕緊去請村裡的‘接生婆’。" 王有培回憶道,他傢住在湯井村,離鎮上有 8 公裡路,當時沒交通工具,到鎮上請醫生得走上 2 個小時,所以隻能請村裡的 " 接生婆 "。

­ " 接生婆到現場後發現情況危急,她技術不夠‘硬’,根本應付不瞭,趕緊讓我到鎮上找陳醫生。" 王有培說,他在路上還擔心夜已深 " 請不動 " 陳醫生。

­ " 沒想到,到衛生院後,陳醫生聽完情況二話不說就跟著我上路瞭,一個瘦弱的女醫生硬是加快步伐,陪我趕瞭 8 公裡山路。" 對於女兒出生那晚,王有培印象深刻," 陳醫生到時還是前半夜,但孩子生出來時天已微亮,她硬是等到我妻子安然無恙才離開。"

­ " 妻子難產瞭好幾個小時,幸虧陳醫生利用過人的技術,采取緊急措施,才保住產婦和嬰兒的性命。" 王有培告訴記者,在東田的那些年,他看著陳賽英風裡來雨裡去,靠著一雙腳走遍東田各個角落,迎來一個又一個新生命。

­ 如今,在東田鎮提起陳賽英,很多老一輩的人都記憶深刻,甚至心懷感恩。" 隻要有她在,產婦們就很放心。" 村民王阿婆回憶道,當時,看場露天電影是村民們難得的休閑生活。某天,陳賽英和傢人一起去看電影,誰知電影還沒開播,廣播就呼喚 " 陳賽英醫生,某某村有產婦要生瞭,請您過去!" 一聽到廣播,村民們立馬讓開一條路給陳賽英。她告訴記者,在那個年代,陳賽英救瞭很多孕婦,由她經手接生的手術幾乎 " 零失誤 ",是眾多孕婦的 " 守護神 "。

­【學生眼中】她是嚴謹負責的導師

­ 鎮裡有那麼多產婦,自己一個人哪裡忙得過來?村裡的接生員技術又欠缺,這讓陳賽英備受困擾。

­ 陳賽英發現,當時婦女生育主要求助沒有醫學知識的產婆,一旦出現胎位不正、產時出血等並發癥就無法處理。必須淘汰落後的接生方法,培養合格的助產人員,普及產前保健和科學助產。

­ 不久後,陳賽英下瞭一個決定:訓練東田 " 接生主力軍 ",把每個村的 " 接生婆 " 集中一起規范化培訓,為每個村培養一位 " 接生能手 "。

­ 在陳賽英的號召下,各個村動瞭起來。她開辦培訓課堂,讓傳統助產人員接受規范化訓練,接受醫學知識培訓。

­ 今年 60 多歲的陳先就是她的學生,陳賽英離開東田時,她 " 繼承 " 衣缽,成為湯井村 " 接生主力 ",堅持瞭 20 多年。

­ " 她不是在接生的路上,就是在給我們培訓的課堂上。" 陳先說,每星期陳賽英都要召集她們實訓開會,但總免不瞭 " 一頓訓 "。

­ " 在我們眼裡,她十分嚴厲,在技術培訓上,總告誡我們‘不得馬虎對待生命’。" 陳先回憶道,陳賽英對工作的細心認真讓 " 接生員 " 都由衷佩服," 我看她很細心,每次接生完,都會拿出舍不得吃的紅糖、大米,為產婦泡上一碗紅糖水或煮上一碗小米粥,幫助產婦恢復體力,陪產婦輕聲細語地聊天 "。

­ 陳賽英的一舉一動讓村民們備受感動。" 醫院門口經常有村民偷偷送來黃瓜、玉米、番薯等。" 陳先說。大傢都知道陳賽英接生技術瞭得,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有時接生完手指僵硬,好幾天動彈不得,也沒人會註意到她長年接生的右手已經彎曲變形,那是用力扣住孩子導致的。(記者 賴香珠 莊曉麗 文 / 圖)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