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下鄉與中國鄉村價值的重新發現 | 文化縱橫

07-13

點擊文末 " 閱讀原文 ",可便捷購買《文化縱橫》2017 年 6 月號紙刊。

✪ 王軍 / 作者系原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導讀]電商下鄉是中國當前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新鮮要素,它的覆蓋范圍極廣,並且迅速改變瞭中國的城鄉關系和鄉村現狀。在電商下鄉帶來的人口、資源、資金在城鄉間的雙向流動中,鄉村價值及其社會文化結構也在被重新發現和構建。

改革開放以,中國城鎮化的速度突飛猛進。在這樣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實際的問題。但從中國發展的長遠圖景來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可以說實現瞭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與人口流動,迅速改變瞭中國的城鄉結構,推動瞭中國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的整體進程,推動瞭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當前,電商下鄉,可以說是城鎮化中的一個最新鮮的要素,也是動員能力最強大、覆蓋范圍最廣闊的力量。電商下鄉的突飛猛進,迅速改變著城鄉的關系,改變著鄉村的面貌。以電商為代表的互聯網和大物流,大幅度降低瞭交易成本,推動瞭農產品的進出與交流在城鄉之間多層次、多渠道發生。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來看,這種超大面積的雙向流動,會造成資源的重新配置,對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提供新的發動力。當然,電商下鄉掀起的巨大能量,也引發諸如 " 城市傾銷鄉村 " 之類的憂慮與討論。但是如果我們拉長、拉寬我們的視野——把電商下鄉置於中國城鎮化的漫長過程中來看,我們就會發現,電商下鄉,並不隻是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把工業產品輸入到鄉村這麼簡單。電商下鄉,它還意味著,我們從過去單向的為瞭工業化、城市化對於農村的掠奪變成瞭人口、商品、資源與資金在城與鄉之間的雙向流動;而在這個流動過程中,如果我們因勢利導,這種雙向流動將會有力地推動中國社會結構與文化結構的重建。

▍電商下鄉推動就業均等化與鄉村價值的重新發現

首先,我們要看到,電商下鄉,帶來的不僅是商品的下鄉,也不僅是服務的下鄉,它是將互聯網這樣一種技術帶下鄉。互聯網這樣一種以虛擬空間代替實體空間的技術,其最基本的特點就是相對抹平瞭地域、城鄉的差距,它帶來的直接利好就是使得就業機會趨於均等——雖然達不到均等,但相對均等。

當前,隨著中國高鐵的快速發展,圍繞著高鐵的中心城市,基本上兩個小時的車程就能覆蓋到城市周邊的村鎮。在這樣便利的交通條件下,以互聯網為紐帶,農村的許多青年,未必一定要到城市打工,可以在鄉村完成就業;而許多在城市未能完全就業的青年,也會隨著工作機會的下移而下移。而由於交通便利、 生活舒適等條件的提高,會逐漸吸引越來越多對於地域條件要求不高的職業轉移到鄉村。在這樣的調整下,大城市小城市,城市與鄉村,就業差距可能變小。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電商下鄉會在極大規模上推動鄉村價值的重新發現。 過去人們認識中的 " 鄉村 ",是 " 臟亂差 " 的鄉村;而經過幾十年工業化的發展,人們對工業與城市的負面評價越來越多,對於鄉村的正面思考越來越多——人們現在開始帶著一種審美的、田園的、綠色的眼光重新看待鄉村。這種不同看待鄉村的視角,會讓這些與鄉村有關的價值會附著在鄉村的商品上,鄉村的商品因為這些新的價值而得以提高價格。

電商下鄉,改變的是商業結構的模式,它不僅是帶有侵略性的,將城市的商品傾銷到農村的市場中,而且,它的雙向性,帶動瞭鄉村價值的重新發現,會直接導致產品的重新定價。

比如說,同樣是買一袋大米,在城市一般買的都是同質化的大米。電商下鄉,不僅是把城市的商品帶到農村,也可以把農村——具體到某個農戶——的產品對接到城市。城市的消費者可以直接訂購到某一個鄉村、乃至某一戶人傢生產的大米。這傢的大米的價錢,可以比市場的均價高,而這,是供需雙方都可以接受的。

因此,我們會發現,環境的、山水的、空氣的、情調的、鄉愁的 ...... 這些好像難以估價的價值,在電商下鄉的快速推動下,可以被賦予在鄉村產品上。

比如說,在陜西白鹿原小鎮,吃碗臊子面要 10 元錢。而這碗臊子面在西安可能也就 5 元錢,它的成本可能就幾毛錢。對於從西安開車到白鹿原小鎮的城市人來說,那些高於成本、高於西安的價格,就是他為鄉愁,為空氣,為山水,為情調買的單。

這種狀況之所以出現,除去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與收入普遍提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人們的心態開始發現變化。1990 年代以來,中國人多數處於從貧窮 " 乍富 " 的過程中。從普遍的貧困到突然富瞭,心態其實是很不健康的。這也是為什麼前些年會流行 " 隻買貴的不買對的 "。而 1980、1990 年後出 生的兩代人,總體上來說,一直在相對富裕的環境中,對於 " 炫富 " 不會太有興趣,而更願意追求閑適的、帶有情調的生活。從心態上來說,現在社會是總體回歸健康。

也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中,鄉村的價值會被重新發現。窮的時候,對農民來說,窮山惡水有啥看的?對基層執政者來說,自然就是 " 潑婦刁民 "。而當心態回歸健康,這山水,在李白眼裡是 " 蜀道難 ",在王維那裡,就是對輞川一詠三嘆。這其中附加的價值,就是今天被重新發現的鄉村的價值——這也就是習總書記說的 "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不要小看瞭電商下鄉推動的就業均等化、鄉村價值重新發現的意義。如果我們將電商下鄉推動的就業均等化、鄉村價值重新發現置於城鎮化的進程中來看,就會理解,電商下鄉以其超大規模、超強性質的推動力,會帶來鄉村社會結構、文化結構的重新調整。

▍鄉村社會結構與文化結構的變化

首先,電商下鄉推動的就業均等、鄉村價值的再發現,標志著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商品、資源與人力從農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開始逐漸向雙向流動轉移。

建國以來為瞭推動工業化的發展 , 在不同的時代一直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所謂大事,就是工業優先。這造成瞭建國以來一直是農村的資源往城市匯集。改革開放的前 30 年是直接提取農業剩餘發展工業;改革開放以來的 30 年,這個進程更快,規模更大。中國的城市人口從 17% 提高到 56%,隻用瞭 30 年時間。不僅人口是從鄉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土地如此,自然資源也是如此。即使是鄉下老太太賣雞蛋的錢,她存入信用社,也是被信用社一打包就進瞭房地產——連這點小小的資本剩餘都是流入城市的。

在這樣的條件下,農村的精英,自然是 " 一江春水向城流 "。現在說鄉紳階層不存在造成瞭農村衰敗,在這樣的單向流動的城鄉關系中,農村的社會結構不出現問題不可能,衰敗也不可避免。

現在一過年就流行的 " 還鄉體 ",其實懷念的是一個想象的鄉村;而這個想象中的農村,早就被解構瞭。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應該隻是懷念那個想象的鄉村,而是恢復與重構。我們不用再去追憶那個在過去與農業文明僅僅綁在一起的傳統社會,我們要意識到,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次難得的重構鄉村的機會;重構,必須以新的技術力量來重構——新的技術力量帶動的城鄉變化,會推動鄉村人口的結構趨於正常,這種人口結構的正常化,會直接推動社會秩序文化秩序的重建。

隨著城鄉的雙向流動開始加速,鄉村的社會結構會逐漸出現變化,文化結構的調整也就隨之而出現瞭。

與電商下鄉帶來的雙向流動同時發生的,是中國最近幾年高鐵提速瞭中國內部的流動性。目前,高鐵所及大中城市周邊的 " 兩小時圈 " ——尤其是集中瞭中國 80% 人口的胡煥庸線以東地區,都有可能在重新發現鄉村價值的推動下,越來越快地形成越來越密集的美麗鄉村、魅力小鎮。這些魅力小鎮、美麗鄉村,會拉平城鄉生活的現實差距,鄉村與小鎮的日常生活也會變得舒適。

鄉村社會日常生活的便捷化,使得城市人回鄉定居越來越變得可能;鄉村價值的重新發現,又使得城市人回鄉定居日漸成為一種自主選擇。

這樣,鄉村不僅可以留住農村精英,不僅可以吸引文藝青年,還可能會逐漸吸引越來越多的退休幹部返回農村。如果說農村精英、文藝青年在鄉村是在緩解鄉村社會人口結構的 " 空心化 " 問題 ," 老幹部還鄉 " 則會直接作用於當前鄉村社會的文化重建。

中國傳統社會中,士紳階層一直是承載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這個載體之所以存在,是與傳統中國社會告老還鄉制度緊密相關的。農村的士紳階層為什麼在現代生活很難建立起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城鄉生活差距太大,不僅是生活習慣上,也是文化上的。在 60 年代 70 年代讓城裡的幹部下鄉,雖然苦一點,但還能做到,因為當時城鄉的條件差距沒有現在那麼大,城市不比鄉村舒適太多。現在 " 三同 " 確實有點難——主要原因是生活習慣的問題。在城市裡生活習慣的老幹部,因此也很難還鄉。

但這些老幹部們生活在城市裡,往往又是城市生活中的負能量,是熵。如果農村解決瞭生活條件,解決瞭商品的供應,解決醫療服務,老幹部返鄉完全可能。如果老幹部返回鄉村,由於他們見多識廣,與外界有更多的勾連,會加速鄉村社會的內在變化,加速城鄉差異的縮小。可以設想,一個部級幹部告老還鄉到縣裡,縣長就不太敢貪污;一個局級幹部回到村裡,村長不太敢橫行霸道。老幹部畢竟見多識廣,人脈資源豐厚。而且,一般來說,退休的老幹部會希望給傢鄉辦點事,無論是辦教育,還是扶貧,他們都會是可以依靠的力量。

隨著這些老幹部的返鄉,他們會逐漸成為鄉村裡的 " 新鄉紳 "。鄉村社會新的社會結構會隨著新的 " 告老還鄉 " 出現成為可能,中國傳統社會由士紳階層支撐起的文化,也會隨著新的社會力量的加入,會隨著鄉村價值觀的重新發現而得以真正重建。

從這樣的視野中我們來看電商下鄉,我們就會看到它會給中國當下文化重建與社會重建帶來深刻的影響,看到中國的社會秩序與文化秩序正在處於重構與恢復的過程中。

▍城鎮化也是一次偉大的長征

推動社會變化的最強大的力量,就是人口的流動與遷徙。人口遷徙與人口流動,它直接推動人和人交往關系的擴大。絲綢之路,就是東西方交往史,文化的交往碰撞才推動文化的更新。看看中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內部的人口流動與人口遷徙,百萬計、千百萬計以上的,往往都是伴隨著巨大的災難。而建國以來共產黨 60 多年領導的城鎮化,其實就是完成瞭內部上億人口的遷徙與流動。而且,可以說是較為平穩地實現瞭城鄉之間超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與社會結構的變遷。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得益的。這樣一次中國歷史上少有、人類歷史上都少有的遷徙,也可以說是一次長征。如果說 80 年前的長征是苦難長征,那麼,這個新時代的長征,如果不是幸福長征,也是一次平穩的長征,是一次偉大的長征。

本文原載《文化縱橫》2017 年 2 月號。圖片來源於網絡,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獲得許可。

荀麗麗:懸置的 " 貧困 ":扶貧資金資本化運作的邏輯與問題

李實,李小雲,荀麗麗:如何應對 " 新貧困 " 時代?

譚同學:扶貧為何扶不到貧?

文化

縱橫

文化重建 價值重生

轉載須知

後臺回復 " 轉載 " 獲取授權

進入微店

點擊 " 閱讀原文 - 進店 " 進入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