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孫小武教授在受洪澇災害的邵東西瓜基地進行指導。
專傢在道縣開展培訓工作。
紅網長沙 7 月 14 日訊(通訊員 彭可為 喻誠 記者 劉怡斌)今年 6-7 月,湖南地區長時間強降雨,局部地區出現特大暴雨,降水時間長,影響范圍廣。湖南農業大學有關專傢按照省農委 " 萬名 " 工程的部署,深入一線,指導相關部門和企業開展災後減損工作,最大程度減少洪澇災害的影響。專傢們分別在寧鄉、中方、道縣、赫山、邵陽縣等地,下縣入鄉駐點,指導科技救災科技減損。
在邵陽縣,為瞭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萬名 " 工程科技服務團孫小武團長帶領科技服務團成員,清理瘀泥、土壤消毒、重置薄膜、購買種子,幫助受災戶盡快恢復生產,為農戶和企業免費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帶領貧困戶補種水稻 50 畝,玉米 60 畝,西瓜 40 畝。
在安化縣," 萬名 " 工程專傢團根據汛情,與農業局迅速制定瞭防災減損措施,加強茶園田間管理的針對性,做茶降損,合理修建,對於受災嚴重的幼齡茶園,指導農技人員和企業進行查苗補缺,追肥提苗。針對濕害後高溫高濕天氣,容易滋生病蟲害的情況,專傢制定瞭 " 早排查早治療 " 的方案,對茶白星病、茶炭疽病、茶小綠葉蟬為主的病蟲害進行瞭重點佈置。
在中方、道縣、赫山等地區," 萬名 " 工程專傢團也根據不同程度的汛情開展瞭相應的減損措施。 通過專傢的指導,科學制定的農田減損方案,各地農業抗風險能力得到瞭增強,農民的損失也得到瞭一定的控制。
目前,各地農業生產區災後復建,迅速恢復生產的工作壓力依舊很大,亟待科技和知識的救助。
為發揮科技在救災中的重要作用,湖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以及省農委 " 萬名 " 工程團特組織相關專傢編寫瞭《洪澇災後農業減損復建技術手冊》,其中包含瞭蔬菜、水稻、水產養殖、稻田生態種養等十五個方面的災後恢復、防控技術以及自救措施,旨在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傢園,恢復生產,進行生產自救提供技術參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官春雲為該技術手冊題詞:科學減損,科技復建,人民的專傢義不容辭。
湖南農業大學在 6-7 月間共派出專傢 200 餘名,參加各地農業抗災救災、減損復建工作。並在江永、道縣、寧鄉等地組織開展瞭多場針對災後復建恢復生產的專題培訓。
據湖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介紹,暑假期間,湖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周清明和校長符少輝分別帶隊,赴慈利、花垣、古丈、臨武、安仁、永州等 10 餘縣市區考察調研災後恢復生產情況,為當地農業部門配送《洪澇災後農業減損復建技術手冊》等科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