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7 月 12 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連用瞭兩個 " 第一次 ",來形容這兩天國務院在醫學教育改革領域頻出的 " 大動作 " —— " 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就醫學教育改革發展這一專項工作出臺文件,是第一次。國務院副總理親自出席醫學教育改革發展工作會議並作全面系統部署,召開這樣一個高規格、高層次、大規模的會議,也是第一次。"(7 月 13 日《中國青年報》)
兩個 " 第一次 ",凸顯出這次醫學教改工作的重要性,它涉及到教育和醫療兩大領域,因此單靠哪個部門不足以推動這項改革。此外,新一輪醫改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但阻礙醫改進一步實施的人才難題,一直都沒有得到破解,假如不通過醫學教改為醫療系統提供足夠多的緊缺人才,醫療重心下移的戰略難以實現,醫院薄弱科室也無法得到強化,分級診療、傢庭醫生制等醫改重要舉措,也得不到有效落實。
醫學教改這個大工程,首先對教育系統提出瞭新要求。招生計劃、專業設置、課程和學時安排等,都關系到醫學人才的質量。多年來,醫學院校的錄取分數偏低,不少醫學院校以二本線錄取,專科教育還比較普遍,以至於到目前,我國本科以上學歷的醫師隻占總數的 51%。但醫學理論比較深奧,又涉及到多個基礎性學科,醫學教育必須適應這些特點,逐步實現本科臨床醫學類專業一本招生。此外,全科醫生專業、兒科專業招生人數太少,遠遠滿足不瞭需求,這都需要教育系統進行改革。
但即使培養出足夠多的醫學人才,醫療系統使用不好他們,人才也會流失。當前,醫生普遍希望到大醫院工作,且醫院越大吸引力越強,不少醫生寧可失業也不願到基層,即使到瞭基層,也很難安於現狀。就算在大醫院裡,兒科、急診、婦產等科室的醫生也流失嚴重,通過醫改來化解人才難題,通過人才配給化解醫改難題,是一種較為理想的循環。
更要看到,醫學人才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也與社會環境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當醫學專業仍不受傢長和考生待見時,醫學專業一本招生或將難以實現;當全科醫生仍被認為水平一定低於專科醫生時,院校也難以招滿全科醫生名額;當社會仍普遍認為兒科醫生不僅累而且待遇差時,兒科醫生荒就得不到根本緩解。
醫學教改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氛圍,因此這項改革不隻是相關部門的事,也與普通民眾息息相關。惟有社會普遍認同醫生尤其是緊缺專業醫生的價值,尊重他們並給予其較高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工作更有尊嚴、待遇更能體現其價值時,方能讓相關醫學專業產生足夠的職業吸引力,為醫學教改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