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O 首批百年氣象站名單上“長春”的名字亮瞭

07-13

[ 導讀 ] 在 5 月 17 日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 69 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申報的長春、呼和浩特、營口 3 個氣象站、探測中心被批準為世界氣象組織百年氣象站,本次入選的氣象站全球共有 60 個。

在 5 月 17 日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 69 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申報的長春、呼和浩特、營口 3 個氣象站、探測中心被批準為世界氣象組織百年氣象站,本次入選的氣象站全球共有 60 個。

12 日,記者來到位於西環城路與隆化街交會處的長春市氣象探測中心(長春國傢基準氣候站),一探這座百年老站的風采。

誕於光緒年間

笑觀風雲 109 年

長春地處我國東北腹地,冬季寒冷,春秋兩季幹旱多風,夏季雨量充沛,屬於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

長春氣象探測中心的百年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年間。1908 年(光緒三十四年)11 月 20 日,在日俄戰爭中獲勝的日本侵略者為滿足其吞食東北的野心,在長春所謂滿鐵附屬地西一條街設立瞭 " 關東都督府觀測所長春支所 ",這便是長春氣象站的前身。1932 年,傀儡政府偽滿洲國成立,次年在長春成立瞭中央觀象臺。1936 年 9 月 1 日,站址被遷至長春南嶺郊外。

隨著偽滿洲國中央觀象臺的成立,東北地區的氣象觀測臺(所)逐步增多,基本上構成瞭完整的觀測網絡。通過設於各地的地方臺站,偽滿洲國中央觀象臺每日使用電話和電報匯總定時觀測數據,並通過和日本、中國其他地區及遠東交換氣象實況信息,制成每日氣象圖,預報新京及全滿的氣象概況。

成立伊始,偽滿洲國中央觀象臺就開始編撰滿洲氣象月報和年報。除此之外,作為偽滿洲國的中央級單位,這裡還設置瞭氣象技術員養成所、氣象研究所等培訓和研究機構。

雖然歷經清朝滅亡、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變遷,但由於戰爭軍事需求,長春的氣象觀測業務幾乎未受影響。新中國成立前 40 餘年的地面觀測歷史讓長春氣象站積累瞭豐富的氣象資料。

事業百廢待興

它從廢墟上崛起

新中國成立後,氣象事業百廢待興,有著良好觀測基礎條件的長春氣象站也投入新中國建設服務中。

從 1949 年 12 月 1 日開始,長春氣象站每天定時開展 6 次地面觀測與統計,拍發 4 次繪圖報;從 1954 年開始,每日增加 4 次補充觀測並拍發繪圖報;從 1951 年 11 月開始進行高空清晰觀測。

隨著新的《氣象觀測暫行規范》從 1954 年開始在全國執行,國傢對觀測場地的代表性要求更加嚴格。

現在已經進入耄耋之年的葉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吉林省從事氣象測報、管理工作,並於 1961 年任長春氣象站站長。

觀測場應選在城市或工礦區最多風向的上風處,其邊緣與四周孤立障礙物的距離至少是該障礙物高度的 3 倍以上,距離較大水體的最高水位線水平距離至少 100 米以上……提起當年氣象觀測場的選址,葉震仍能掰著指頭列出標準。

在這些嚴格標準的要求下,長春氣象站於 1956 年遷移至觀測環境更佳的長春市綠園區西環城路 5235 號。也正是由此開始,長春氣象站歷經 60 餘年發展,成為一個包括國傢基準氣候站、高空探測二級站、農業氣象一般站的綜合氣象臺站。

因業務需要,長春氣象站在 1958 年建立瞭輻射一級觀測站,1959 年 1 月 1 日正式開始觀測。1973 年 1 月 1 日開始夜間守班。

機遇挑戰並存

劈開風雨持續前行

" 文革 " 結束後,中國進入瞭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年代,長春氣象臺也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1987 年,長春氣象站被正式命名為長春國傢基準氣候站,開始每日 24 次基準期後觀測。1990 年 1 月被列為全球基準氣候站網點。成為國傢基準氣候站後,長春氣象臺不僅承擔全要素觀測,還承擔 0 時至 24 時固定航空危險報發報任務。面對每小時一次、每天 24 次的觀測任務,觀測員風雨無阻,熬的是心血和精力。

長春的冬季寒冷漫長,是觀測員們最難捱的季節。鍋爐房建在半地下室,大傢需要冒著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低溫輪流到大井裡挑水燒鍋爐。暖氣管道常常會因溫度過低而凍裂,值班室地面結滿冰,工作條件十分艱苦。

" 但那時大傢都有一種精氣神兒,把氣象站當成自己的傢。" 時任長春氣象站副站長的許加財說,從修繕制氫室到修建觀測場,隻要是自己能動手完成的,大傢都毫不推脫。

許加財從 1980 年起在長春氣象站從事瞭十餘年的高空觀測工作,他一直秉持 " 把氣象站當成自己傢 " 的信念,在面臨生命危險時也不曾動搖。

1985 年夏季,長春市發生瞭罕見特大水災,6 月至 8 月降水量比歷史同期多 242.7 毫米。為瞭自行發電開展高空探測,長春氣象站職工在菜窖裡儲備瞭幾桶汽油,洪澇發生後,菜窖進瞭水,許加財和兩位同事一起冒險進入垂直幾米深的菜窖搶運汽油。不料,汽油桶已被大水沖倒並泄漏,因菜窖封閉、空氣不流通,許加財當即出現中毒反應,一頭栽進油水裡。出現輕微中毒反應的兩位同事拖著許加財往外逃生,許加財的後背生生磨掉瞭一層皮。後經醫生鑒定,許加財為嚴重鉛中毒,能否轉危為安全憑自身免疫能力,所幸當時的許加財年輕健壯,逃出瞭鬼門關。

由於事業經費不足,長春氣象站需要靠出租閑置用房、為企業充放氫氣球、為電力公司做氣象環境評估等科技創收補貼經費,但這些都沒有影響觀測業務的良好運轉。雖然工作環境艱苦,但長春氣象站的工作人員創造瞭多個 250 班無錯情的好成績。

進入上世紀 80 年代,長春氣象站開展瞭大規模基礎建設。1984 年啟動辦公樓、鍋爐房建設,1987 年建成後,辦公面積達 470 平方米;1989 年由挑水井升級為自來水;1992 年進行路面硬化……一系列投入使得辦公環境、居住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也讓長春氣象站的職工為之振奮。

環境改善的同時,觀測技術手段不斷進步。1986 年開始,長春氣象站開始使用 PC-1500 袖珍機進行查算編報,結束瞭 80 年的收工查算編報;2002 年建成瞭 CAWS600SE-I 型自動氣象站,並且一直保持人工觀測和自動 24 次定時觀測的雙軌道業務。

精氣神兒十足

矗立百年迎來蝶變

2005 年 7 月,長春氣象臺被命名為長春市氣象探測中心(以下簡稱探測中心),從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進入 21 世紀後,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探測環境面臨遭破壞的危險。探測中心多次聯合長春市氣象局執法大隊與違規建設的開發商據理力爭。

2008 年 9 月,時任探測中心主任的張波發現,距離觀測站不到 1 公裡有一處在建樓盤 14 層的樓梯間和女兒墻超高,違反瞭《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他迅速與市局執法大隊聯系,通過市規劃局找到開發商執法。

執法過程並不順利,在開發商看來,建築高出一米、半米,離觀測場又那麼遠,能有多大影響?

" 我們氣象人就得嚴格依法守住這條杠,保護氣象探測環境。" 張波說,隻有如此較真兒,才能確保延續百年的觀測數據客觀準確。

他和執法大隊的同事與開發商反復磋商,後者終於同意更改設計,使觀測圍欄與建築物最大仰角符合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要求。如今,這座小高層建築仍呈現東高西低的不對稱樓型,留下瞭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例證。

伴隨著氣象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探測中心的探測手段和內容發生瞭質的轉變,氣象探測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為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奠定瞭良好基礎。

" 氣象探測的任務包括:地面氣象觀測、高空氣象觀測和環境氣象觀測。近幾年,我們增加瞭微波輻射、風廓線、全自動 GPS 探空系統觀測,氣象探測資料在國防建設、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精細化預報、氣候資源開發與利用、氣象科研和服務中心發揮瞭重要的基礎作用,現在的全自動探測系統可以遠程操縱、定位,省去瞭人工觀測的誤差。" 現任長春市氣象探測中心主任的張文哲自豪地說,此次探測中心被批準為世界氣象組織百年氣象站意義重大," 對我們探測中心而言,提高瞭國際性價值,達到國際標準認證代表我們的探測數據更可靠,以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加強氣象建設,傳承氣象人精神,完善氣象人的業務。"

" 探測中心成為世界氣象組織認證的全球首批百年氣象站之一,作為在這裡工作瞭 31 年的氣象人,我非常激動,也非常自豪,我們這些氣象人這麼多年的努力付出沒有白幹。" 長春市氣象探測中心主任許東哲說。

據瞭解,這座百年老站還不定期承擔東北冷渦加密、雨滴譜、降水對比分析等外場實驗觀測項目。延續百年的業務傳統,讓如今的探測中心業務方面獲得瞭諸多殊榮。近年來,共有 60 餘人次榮獲國傢部級獎勵,團體和個人都曾在國傢、省、市級測報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 文明單位 "" 先進基層黨組織 "" 長春市巾幗十傑 "" 長春好人 " 等榮譽稱號,傳遞出獨屬於百年臺站的精氣神兒。

夜幕降臨,探測中心的老觀測站作為百年臺站發展至今的平凡一瞬,更是氣象觀測自動化大潮中的珍貴一幕。整齊劃一的觀測場,寬敞舒適的辦公樓、一應俱全的現代化氣象觀測設備,映襯著孫克敏人工觀測的徐徐步伐,仿佛氣象十月發展的傳統與現代在此刻交會。

百年老站、蝶變新生。走過歷史,變的是百年間的風雲起落,不變的則是長春氣象站一代代氣象人記錄風雲的事業情懷,這份積淀必將伴隨長春氣象站迎接新生,繼往開來。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