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莊故居
▲王傢老屋堂屋前曾懸掛清代著名學者俞樾楹聯
柔橋原是黃巖城郊的一處鄉村,作為一位傢底殷實而名望鄉裡的著名文人,王棻的知非求是樓,雖非 " 豪宅 ",但還是有一定檔次與規模的。據王棻曾孫王恒正先生敘述,其由兩個院落組成,東邊院 13 間,坐東朝西,為王傢老屋,堂屋前曾懸掛清代著名學者俞樾楹聯:" 真意齋中懸六篇傢訓,柔橋邨裡式百世清風 ",中堂懸王棻中舉 " 亞魁 " 匾;西邊院 20 間,坐北朝南,東西廂為傢塾,據載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第二年王棻移藏書於其正屋樓上,定名為 " 知非求是樓 "。
▲《臺學統》一百卷是王棻代表著作,被《續修四庫全書》收入其中
王棻一生輾轉各地書院任山長,每至一處,必廣搜舊籍,購置轉抄,日積月累,經史百傢、鄉邦文獻,及於萬卷,並以此作為研究學問之資。王棻能成博學鴻儒,著作等身,必然得益於此。其外甥喻長霖在其《柔橋文鈔》篇中提到:" 杜門力學,風雨一樓,焚香危坐,數十年如一日。" 便是王棻研習經史,汲汲學術的真實寫照。
▲王棻像
" 要使濱海變鄒魯 " 是王棻一生的宏願,王棻從致力學術、表彰先賢、啟迪後進三個方面入手,不懈努力,矢志不渝。王棻將自己的藏書樓命名為 " 知非求是樓 ",其實就是讓自己時刻謹記為人做事、學問之道要以實事求是為指歸。學生王舟瑤指出:" 柔橋先生以樸學名,其說經實事求是,不分漢宋。" 吳興藏書傢劉承幹亦這樣評價:" 當時海內指目‘二王’(指同光間臺州學問傑出者王棻、王詠霓),而柔橋尤為樸學。" 樸學,即質樸的學問,是一種以實事求是為原則的樸實的治學學風。
王棻 25 歲開始教書,直到去世,歷 40 餘年從未停歇。講學之書院雖遍佈各處,但以黃巖最久,影響也是最久遠。臺州近代著名學者喻長霖、王彥威、王舟瑤、章梫、管世駿、黃方慶等均出於門下,影響所及開一代風氣之先。
▲原九峰書院的 " 梯雲精舍 "
王棻壯年之時,適逢重文崇教的縣令孫憙主政黃巖,使其抱負與才學有瞭更好的施展空間。孫憙任職期間,建書院,設義塾,發展教育。同治八年(1869),孫憙改九峰寺僧舍而建九峰書院,延請王棻任書院山長,在此授徒講學。九峰深厚的文化底蘊,幽靜的讀書環境,名師高徒薈萃於此,其樂融融,儼然讀書聖地。
王棻的幸運之處,在於其身邊聚集瞭一批同道和後繼者。多年以後,喻長霖、王舟瑤、黃方慶等雖各有所成,依然常聚於九峰,研討學術,交流心得。他們同氣連枝,一脈相承,熱心鄉梓,註重文教,極大推動瞭當地社會的進步。
▲清末臺州 " 二王 " 的書信,王棻致王詠霓
這是一通王棻寫給王詠霓的書信,僅僅一頁,問候瞭王詠霓父親的身體狀況;商討瞭西山徐氏(如沒判斷錯誤,應是徐篷舟)喜事是否同去;提及瞭《赤城新志》並詢問瞭王詠霓晉京時間,可見王棻的行文還是十分簡潔扼要的。
然時光倏忽,時代變遷,匆匆百餘年,王棻等人所堅守的傳統,或許在我們看來已不再那麼神聖,更或許是我們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已無法靜下心來,數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一方文化、一方教育,就像一樹新苗,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養份,廣闊的空間,再加以長期而精心地呵護,才能茁壯成長。因此,世間不可沒有 " 王子莊 " 啊!
莫道本土無文化,用心發掘鳴天下!
【" 臺州市本土文化研究會(籌)" 招會員】
【文字:沙鷗改編自周建燦、陳建華《王棻:輝映東官河之一代鴻儒》】
【整理:裡長】
【圖片:沙鷗】
【裡長整理 若要轉載請找 " 裡長 "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