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條鰤國內首次完成人工繁育 海中黃牛將上餐桌

07-15

     早報訊 昨天,記者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瞭解到,該所自 2013 年啟動的黃條鰤(音 sh ī)人工繁育項目取得瞭最新進展。科研人員完成瞭國內首次的黃條鰤人工繁育,掌握瞭黃條鰤在人工可控條件下自然產卵的技術,成功培育出批量的大規格苗種。這也標志我國在該技術上步入國際先進水平,將來市民的餐桌上將多一道新美味。

     國內首次實現黃條鰤人工繁育

     黃海水產研究所柳學周研究員告訴記者,黃條鰤是一種大洋性經濟魚類,隨季節變化做周期性洄遊,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分佈。黃條鰤有體型大,性兇猛,生長快等特點。在我國北方多稱其為 " 黃犍子 "" 黃犍牛 ",因其力大無窮猶如犍牛而得名。黃條鰤肉質細膩滑潤,口感極佳味道獨特,屬於高檔食用性魚類。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傢都在進行人工繁育黃條鰤的試驗,但由於這種魚類從產卵到成熟,與諸多魚類都有很大差別,並且屬於大洋性魚類,所需要的養殖條件很難達到,世界各國的人工繁育技術均不成熟。

     柳學周研究員介紹說,他們團隊共有 7 人,以 80 後博士為主力軍,在 4 年內對黃條鰤做瞭大量研究,與漁民出海捕撈成魚,研究各種關鍵數據。在對黃條鰤的人工繁育試驗中,科研人員有瞭豐富的技術積累,從理論和實踐上對黃條鰤的人工繁育技術進行瞭充分驗證。

     據介紹,此次黃條鰤人工繁育技術有兩個重點突破,一個是使馴化後的成魚在人工可控條件下,可以進行自然產卵、自然受精,不會傷害到親魚以及其他親魚,也不會使魚產生應激反應,可以達到持續產卵,並且馴化瞭野生黃條鰤的部分生活習性,使其更適應生活在近海進行大規模人工養殖。二是通過魚卵成功在自然條件下達到幼魚成活,成功繁育出瞭幾萬尾魚苗,不過柳研究員對於幼魚的成活率卻感到並不滿意,他說:" 如果後期要對黃條鰤進行大規模人工養殖的話,這個成活率還是偏低,會造成很高的養殖成本,這也是我們團隊接下來要克服的一個困難。 "

    營養豐富是健康美食

     黃條鰤自身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改善血液循環。同時還富含可預防血栓類疾病的 EPA 及可活化腦細胞的 DHA,營養價值非常高,長期食用黃條鰤對延緩人體衰老也有很大的作用。因為捕撈難度很大以及近年來野生魚數量大幅度降低,所以黃條鰤的價格很昂貴。記者瞭解到,黃條鰤的經濟效益非常高,身上魚刺極少,宰殺後出肉率可以達到 75%。黃條鰤養殖技術預計將在三年後攻破大部分難題,進行規模化成魚上市,屆時由於人工養殖大大降低瞭黃條鰤的捕撈成本,其價格也會大幅度下降,市民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鮮美的黃條鰤魚肉、魚排制品。這種高營養的食材將進入千傢萬戶。

     新聞線索

     野生黃條鰤產量並不多

     柳研究員還介紹道,野生黃條鰤在中國產量其實並不多,從十年前開始,日本的從業者經常會到中國來收購黃條鰤,大概每年會收走 10-20 萬尾魚苗,最高甚至可以達到每年收購 100 萬尾。可是隨著對黃條鰤魚苗的過度捕撈,野生黃條鰤的數量也大幅度下降,目前,在我國北方每年的育苗捕獲量隻有幾萬尾。遼寧省政府也出臺瞭各項政策來保護野生黃條鰤,所以研究黃條鰤的人工繁育技術也是勢在必行的。(記者 徐棟 實習生 汪子揚 通訊員張雯 攝影報道)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