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遊熱 " 再熱——根據網絡流行文學作品《悟空傳》改編推出的同名電影 13 日起在全國公映,首日票房突破 1 億元。一批借鑒 " 西遊 " 的動漫新形象、新作品,日前也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上亮相。
不僅《西遊記》被稱為中國原創 " 超級 IP(知識產權)",《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等古典名著也被二次、三次開發,相關概念的電影、電視劇、漫畫、動畫、網絡文學等自改革開放以來集中湧現,近年來更趨於網絡化傳播。業內和受眾關註這些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典作品,未來能否吸引更年輕的群體?能否歷久彌新?
" 西遊 " 主題作品進入網絡傳播時代
從 1986 年版電視劇《西遊記》創造超高收視率,到上世紀 90 年代香港電影《大話西遊》系列走紅,再到 2015 年 3D 動畫大片《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票房突破 9 億元。在目前國內票房過 10 億元的電影中,有 4 部是近年新創作的 " 西遊 " 主題作品。
與 " 網紅 "《悟空傳》登上銀幕有所巧合,企鵝影視在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期間發佈的創作目錄,專門提到瞭 " 不一樣的西遊 " 之動漫作品《西行記》。這將是一部根據熱門香港連載漫畫改編的 " 西遊 " 新作。
受眾年齡從 "60 後 ""70 後 ",現在逐步轉變為 "90 後 " 和 2000 年以後出生的群體,以 " 西遊 " 為主題的作品也進入瞭網絡傳播時代。
一名網友在看瞭《悟空傳》點映後留言:" 很慶幸,這偏偏是最能戳中我心的孫悟空,居然哭瞭好幾次。"
據 " 二次元 " 動漫社交平臺嗶哩嗶哩網站的調查顯示," 西遊 "" 三國 " 兩大古典主題被中外影視機構及網友自發改編成超過上萬種網絡衍生品,歷久彌新,堪稱網友 " 真愛 "。
古典名著的 " 復興 " 源於匠心
盡管《西遊記》等古典名著的 " 粉絲 " 越來越年輕,收視和觀影習慣也變得越來越網絡化,但老一輩藝術傢兢兢業業投身文藝創作的匠心,才是打動不同年齡層次觀眾的關鍵。
以《西遊記》為例,1986 年版電視劇《西遊記》是一座難以逾越的裡程碑。再向前追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動畫電影《大鬧天宮》也堪稱經典,而更早版本的經典 " 西遊 " 故事大多出現在中國傳統戲曲舞臺上。
86 年版電視劇《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回憶,他曾十餘次拜訪中國動畫鼻祖、動畫片《大鬧天宮》的導演萬籟鳴先生,討教孫悟空角色的各種細節,並向京劇北派 " 猴王 " 李萬春先生、中國武術界有新中國 " 猴王 " 美譽的肖應鵬先生請教。
《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在上世紀 80 年代也被相繼改編登上電視熒屏,至今仍與《西遊記》並列為 " 重播次數最多的電視劇精品 "。
前不久,總導演王扶林領銜的《紅樓夢》劇組在京舉行 30 年團圓會,再度引發網友熱議。大傢公認,從劇本、表演、音樂,到造型、服飾、妝容等,每一位演職人員都做足瞭功課,以嚴謹的創作態度,齊心協力造就瞭 1987 版電視劇《紅樓夢》這部經典。
" 今天的網友習慣用‘燃’‘仙’等詞匯來形容互聯網平臺上傳播的古裝經典形象,無論是動畫,還是影視劇,國產原創作品如果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釋放正能量,觀眾自然會跟進你的作品。" 騰訊視頻總編輯王娟說。
經典 " 中國故事 " 期待更多創造性轉化
業內人士及學者認為,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經典 " 中國故事 ",不能止於 " 西遊 "" 紅樓 " 等名著,更多的好故事有待進行系統性的創造性轉化,進而實現創新性發展。
主持研發《秦時明月》系列動畫的玄機科技董事長沈樂平認為,粗糙教條式的講故事風格,會讓不少青少年對傳統文化感到陌生和疏離,隻要方法得當,以年青一代便於接受的敘事方式和傳播途徑,同樣可以講好 " 中國故事 "。
以《秦時明月》為例,在 10 年間,這一動畫系列已刻畫瞭李斯、蒙恬、項羽、荊軻、韓非、陳勝、吳廣等一批傢喻戶曉的古代人物,並以年輕受眾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想象力,賦予人物一定的時代精神,因此在海內外產生瞭一大批 " 秦時粉 "。
《悟空傳》原作者、以 " 今何在 " 筆名長期發表網絡文學作品的曾雨告訴記者,從 2000 年初創作 " 天蓬 " 與 " 阿月 "、" 悟空 " 與 " 紫霞 " 等故事,到今天影片上映,已經過去瞭 17 年,受眾群體發生瞭很大變化,但是 " 西遊 " 主題創作本身 " 勵志 "" 成長 " 等元素始終沒有變。
時下,受眾希望 " 西遊 "" 三國 "" 水滸 " 等主題的影視和動漫創作繼續求新求變。曾雨認為,基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創作可以進一步突破框框,做出更多接地氣同時又是面向全球市場的新經典。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翟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