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穴來風 ",原來是 " 事出有因 "
我們需要從這個詞的來源來談起。宋玉《風賦》中這樣寫道:" 王曰:' 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為寡人之風,豈有說乎?’宋玉對曰:' 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 " 大意是枳樹因為枝丫彎曲,能夠招引鳥兒來築巢;山中由於存在孔洞,所以引起空氣流動形成風。另外,白居易也有詩雲:" 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 由此可見," 空穴來風 " 可以比喻為說法有根據,有來由。
" 讀書破萬卷 "," 萬卷 " 該有多少書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一句中的 " 卷 " 字指書籍的冊本或篇章。如果僅僅以數量而言,這個數目的確不少,而實際上萬卷書並沒多少內容,因為卷本指串起來的竹簡。古人一卷書的篇幅,隻相當於現在的一章。一個人從七歲起每天讀三卷書,到不瞭二十歲就能讀萬卷書。至於讀書的種類有多少,就不得而知瞭。大概除瞭四書五經等基本的書目外,可看的書的種類得視傢中藏書情況瞭。中國古代能讀過百種書以上的讀書人,就算是很博學瞭。
" 登堂入室 ",方能 " 漸入佳境 "
" 登堂入室 " 一詞出自《論語 · 先進》。
一日,子路彈瑟,孔子聞其琴音,滿含肅殺之氣,頗不祥和,遂責怪他:" 子由彈瑟,不合雅頌,怎麼會出自我的門下?" 其他學徒聽到孔子這樣訓子路,都誤認為孔子不喜歡子路,就對子路很不恭敬。孔子得知這情況後說:"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 登堂入室 " 原指登上廳堂,步入內室。後來人們比喻為學問或技藝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終至高深境界。
何為 " 捉刀 "
" 捉刀 " 一詞出自《世說新語 · 容止》。說的是曹操有個名叫崔琰的武官,長得儀表堂堂,威武不凡,連曹操都常認為自己相貌遠不如他。有一次,匈奴派來的使者要見曹操,曹操為瞭讓外國使者見而敬畏,就叫崔琰冒充他代為接見。接見時,崔琰穿戴魏王的衣帽,比平時更有精神。曹操自己卻持著刀,畢恭畢敬地站在崔琰的坐榻旁,扮作侍衛,一旁觀察匈奴使者。
接見過後,曹操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應,便派人去暗暗打聽。使者說:" 魏王固然儀表出眾,可是那個床頭捉刀人,看來倒真是一位瞭不起的英雄!"
這個故事後經演變,人們便稱代人作文為 " 捉刀 "。如請人代寫文章,就叫 " 請人捉刀 ";而替人作文的人,叫 " 捉刀人 "。
為何 " 無事不登三寶殿 "
佛教以佛、法、僧為 " 三寶 "。佛指大知大覺之人;法即是佛所說的教義;僧指繼承和宣揚教義之人。" 三寶 " 所在之殿當然就是三寶殿瞭,即佛教信徒登場做法事的地點 " 大雄寶殿 ";佛傢珍藏經書、經典之所 " 藏經樓 ";還有僧人休息的 " 禪房 "。這三處地方,是清靜高潔的佛教重地,進出的都是佛門弟子,俗人不可隨意亂闖。
那麼一般什麼時候善男信女們應去三寶殿呢?按照規矩,初一、十五拜佛誦經當然要去;新年、節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戰爭、災荒、婚喪、生日、病痛 …… 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法事、儀式、招魂必要拜佛上香、請僧人出廟,也必然要去;軀體康復、考試中舉、生兒育女因許願還願也要去寶殿 …… 可見,無事的話,誰會去 " 三寶殿 " 騷擾呢?
來源:中華傳統文化
(編輯 劉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