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媽以後直接把 3000 塊轉給你
用什麼頭像都聽她的
一個知乎網友說,有天母上大人突然打來電話:
" 兒子啊,我給你算瞭個命,大師說你五行缺火,得改名字。真名用瞭 20 多年不好改,你就把微信名字改瞭吧!改成帶 " 火 " 字的!"
網友不信,媽媽還搬出爺爺來勸:" 你聽你媽媽的,把網名就改瞭吧!我看叫‘火炬’就挺好。"
在自己的圈子混跡多年,朋友都叫網友 " 西瓜 ",突然改成 " 火炬 " 確實有點麻煩。
所以他最後把網名改成瞭:燃燒的西瓜。
社交軟件的流行,方便子女和父母溝通,但也凸顯瞭代溝的存在:
呆在父母身邊的時候,他們對你的打扮進行指導;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他們對你的網名、頭像挑三揀四。
戶口本上的名字不能自己決定,連微信都不能讓我做一回主?
父母責令整改的頭像,大致分為幾種。
第一類:" 不吉利 "
自從微信滲透進瞭千傢萬戶,算命大師們也與時俱進開展新業務——算微信頭像。有按生辰八字的,有按面相手相的,有按生肖屬相的,一切信息都能觸類旁通地和社交軟件扯上關系。
一張照片,藏著禍福,載著命運。
類似《8 種絕不能用的微信頭像,毀瞭風水,敗瞭好運!》、《微信頭像不能亂用,有說法的!》的文章在中老年人的微信裡流傳甚廣。
其中,爭議之一要屬 " 貓的頭像不能用 ",因為據說 " 貓是一種陰邪的動物,它能看見遠紅外線,和常人看不見的東西 ",容易 " 招惹陰靈 "、" 破壞人的運氣 "。
除瞭貓,還有這樣的:
第二類:" 太怪異 ",影響個人形象
很多人用表情包做頭像來吐槽不太順心的生活,或者傳達一種搞笑的態度,目的就是圖個開心。可一個措手不及,認真的父母們就會立即出動,封殺這一類 " 怪胎 "。
那麼,什麼才不怪呢?當然是風景,花呀!草。
第三類:無法總結的原因
@未然:我媽說不要用別人的臉做頭像,這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吃老虎的象:我爸不讓我用宋民國的頭像,說人傢會以為是我的小孩,這樣我就找不到對象
諸如此類的生活指導還有很多:
正月的時候被長輩警告 " 不能剪頭 ",否則克舅舅;
魚吃到一半,不能說 " 翻過來 ",要用 " 滑 ",否則漁民會有翻船的危險;
轉發這條錦鯉,一周之內會有好事發生;
……
到瞭走火入魔程度,還有這樣的選手:
一個醫生朋友說,她的媽媽斥巨資,請來 " 大師 " 給她算頭像:
求好運、貨物崇拜,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
國際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在 1969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世界各地 488 個社團樣本中有 74% 的人存在這樣的心理。
西班牙網球名將納達爾在比賽時要把休息席前的水瓶擺成 " 陣 ",而且曾經有過因水瓶被大風吹倒而暫停比賽的經歷;
球童踢倒水瓶後主動擺好,納達爾露出心滿意足的笑容
美國的漁民出海釣魚時,絕不能帶香蕉上船,據說許多船前往歐洲的路上消失瞭,而它們大多都是運送香蕉的;
明星們對某大師的趨之若鶩,更曾掀起一波風雨。
可以發現的是,運動員、船員、明星,他們的職業都有著高風險性和不確定性。
人類的認知是有限的,所以當風險可能發生,或是遇到巨大的未知領域,為瞭解除心中的不安,自然要尋求一種方式來滿足心理需求。
父母對網絡頭像的執著背後,其實就是一種渴望 " 控制感 " 的心理。
因 " 控制感 " 而生的行為,是一種社會自發設計的產品,被人自己設計出來,讓心理 " 自給自足 "。它不需要成本就能持續地滿足需求,自然就會持續存在。
生活中,吃保健品讓人覺得 "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拜神的人覺得 " 命運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逼著子女換頭像,也無非是能讓父母們覺得 " 我兒的幸福生活我能掌控 "。
當一個人越焦慮、越無助,這樣的行為就會越多,能給予 " 控制感 " 的產品,自然也就變多。
逼著子女換頭像的父母們,大多是 60 後、70 後的這一代,他們生長在極大的內心沖突中。傾註瞭所有心血,才讓獨生子女們不再經歷自己吃過的那些苦頭;在努力適應日新月異社會的同時,還要在兩代人中承擔著照顧與融合的責任。
大多數年輕人被逼著換頭像的時候,都覺得無語。
有人在網上提問 " 你們爸媽逼你們換頭像嗎 ",引來的共鳴大多是 " 是啊,神煩!"、" 我也是,天天因為這個吵架 "、" 開小號就躲過去瞭 "…… 諸如 " 強權、限制人身自由、更年期 " 這樣埋怨的字眼,並不少見。
可年輕人的無奈,何嘗又不是爸媽的。
" 孩子長大瞭,能保護到的地方越來越少。這頭像容易帶來不好的運氣可怎麼辦 ……"
" 我看這頭像實在不吉利,要不找大師幫忙看看吧 ……"
" 萬一別人看見這個頭像,會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的 ……"
這樣的心理過程隻有一剎那,透著無助與小心,而且往往隻在父母的心中閃現。他們不說,做子女的也不會問。
父母對你微信頭像的幹涉,其實並不完全盲目。
一項發表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報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的研究證明,頭像能夠較為精確地揭示用戶的個性,更加隨和的人容易創建出令他人更願意與之交友的頭像——這和在真實世界中並無不同。
顯然,微信頭像就是社交網絡中首先出現的刺激。
與其覺得父母封建教條,不如說是他們敏銳地抓住瞭時代的特點。如今的頭像、網名,就是在社會中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爸媽擔心的是,這張無足輕重的照片,就可能讓孩子在陌生人心裡留下不好的預設形象。這會影響人際關系,影響事業發展。
還未曾有機會深入剖析思想,就已被劃入 " 不與為謀 " 之列,這不成文的規矩,是人性的殘忍真相,也是爸媽操心的根本。
所謂 " 控制感 ",隻不過是不知所措的愛。
在年輕人看來侵犯自由這麼嚴重的事,在父母的觀念裡,也就隻是 " 這可能會給我的孩子帶來不好的運氣 "。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對生活的理解,父母的 " 小心翼翼 " 是時代給予的烙印,我們的 " 釋放自我 " 又何嘗不是呢?
時代的特性沒有對錯之分,也不需要爭個高下。
有網友說," 子女總覺得父母欠自己一個道歉,父母總覺得子女欠自己一聲感謝。" 但正如北師大的肖川教授所說," 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引領著另一個(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
遇到障礙,用一種開放的姿態引導父母的關心以合理的方式呈現,也是子女應該分擔的責任。
溝通的目的不是改變,是理解。
就像那句歌詞:愛是天時地利的迷信。父母的愛在頭像這件事兒上,可能找錯瞭對象,想錯瞭時代,但這並不能影響它是愛的事實。
談一談,最不理想的結局也就是換成風景,花呀!草。
好好商量,讓你媽以後直接把 3000 塊轉給你,用什麼頭像都聽她的。
參考資料:
Michel Strickmann ( 2002 ) , Chinese Magical Medicine, edited by Bernard Fau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51.
Joseph Esherick ( 1988 ) .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39. ISBN 0-520-06459-3.
Mark 5:9, Luke 8:30
Bourguignon, Erika; Ucko, Lenora ( 1969 ) . Cross-Cultural Study of Dissociational State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with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grant.
Paul A. Cohen ( 2003 ) . China unbound: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past. Psychology Press. p. 95. ISBN 0-415-29823-7.
Hogan, R. T. 1996. A socioanalytic perspective on the five-factor model. In J. S. Wiggins ( Ed. ) ,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 pp. 163 – 179 ) .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uemper, D.H., Mossholder, K.W. & Rosen, P.A. 2012.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personality rating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More than meets the ey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2: 1143-1172.
Raskin, R.N. & Hall, C.S. 1979. A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Reports, 45: 590-590.
Shrout, P.E. & Fleiss, J.L. 1979. Interclass correlations: Uses in assessing rater reliabil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 420-428.
談談反科學和偽科學.科學公園.2011-03-02
香港人為什麼最迷信 . 大象公會 . 2015-07-06
網絡頭像揭示瞭你的多少個性 . 果殼網 . 2015-01-09
超心理學 Parapsychology —— 我們為什麼迷信? 心理圈 . 2015-07-17
文中圖片來源於微博、知乎、豆瓣、槽值讀者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網易原創情感文化欄目,提供不一樣的角度和觀點。槽值爆表,不吐不快。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值班編輯:陶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