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這群中國人,在荒原沙地造出世界最大人工氧吧

08-07

這裡,是中國北方的神秘氧吧。

這裡,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森林。

這裡有 112 萬畝林海,4.8 億棵樹木,排起來可以繞地球 12 圈!

你難以想象,55 年前,這裡還是黃沙遮日、遍野荒蕪的寥落之地。

因為清末的開圍放墾加之山火不斷,昔日康乾盛世水草豐美的皇傢獵場從此沙土流失、林木殆盡 ……

你更難以想象,新中國成立後,接連三代人前赴後繼,像 " 釘子 " 般紮根在這裡,在短短的 55 年間,硬是在荒原沙地上,徒手種出百萬畝森林!

這片創造傳奇的土地,名字叫做 " 塞罕壩 "!

300 年變遷史背後,四大真相令人震撼。

震撼一:沙地邊緣藏著一個夢幻天堂

夏日的塞罕壩,萬物生長,五彩繽紛。

每走一步都是一個景,每一個畫面都是一首詩。

清晨,可以在七星湖的霧色中,坐等日出東山;中午,可以在草原上,漫看雲卷雲舒;到瞭晚上,走上月亮山,於蔚藍星空裡,靜觀壯闊銀河傾瀉而下。

塞罕壩是金蓮花的海洋。當地有一個傳說,金星墜落凡間,碎瞭一地,變成瞭金蓮花 ……

一日所見所聞,足令人驚嘆天地之美,敬畏生態之靈。

或許,自然界這樣的美景並不少見,但是塞罕壩今日的美,卻並非大自然的饋贈,而是由人工創造、並交還給大自然的。

從衛星地圖看去,塞罕壩的輪廓像一隻展翅高飛的雄鷹。它的身體,是一片純粹的綠,而它的身後,卻是一片褐黃色。

這片褐黃色,就是渾善達克沙地,是中國的十大沙漠沙地之一,面積達 5.2 萬平方千米。它與塞罕壩之間,隔著一條吐力根河,沿河兩岸,一邊是荒寂斑駁的沙地,一邊是生機盎然的林海,對比何其鮮明!

震撼二:這裡凝結瞭半個多世紀三代人的青春年華

300 年前的塞罕壩,水草豐美、林海茫茫,是清代皇傢獵苑 " 木蘭圍場 " 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清末同治 2 年起,開圍放墾,肆意砍伐,導致沙土流失,森林慘遭破壞。加上山火不斷,千裡松林蕩然無存。

漫天的黃沙中,隻留下一個王朝落寞的背影,和一個民族的悲愴與傷痛。

經歷過這樣的傷痛,才更加懂得這抹綠色的珍貴!

很多塞罕壩人,名字中都帶有 " 林 " 字:孫有林、谷慶林、於瑞林、李大林 …… 這些人,年齡平均在 50 歲左右。因為他們的父輩就是塞罕壩的第一代務林人,工作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孩子誕生在這裡,就指林為名。

1962 年,為瞭阻止渾善達克沙地南侵,堵住北京的沙源,塞罕壩機械林場成立。在這荒原禿嶺上,一下子集結瞭全國 18 個省市 127 名大中專畢業生,和 200 多名當地幹部工人。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 24 歲。

" 當年風華正茂,獻身塞罕壩上。此生沒虛度,青山可標榜。" 今年 76 歲的李秀珠,在 1962 年塞罕壩林場成立的時候就來到瞭林場,2001 年退休。老人傢親自創作瞭這首《重陽賦》,獻給自己奮鬥瞭一生的塞罕壩。

1939 年出生的任仲元,在林場幹瞭整整 40 年。他成功改造瞭蘇聯進口來的植苗機,是當時的技術權威。回憶往事他仍然充滿瞭英雄氣概," 那時候真的有種天降大任於斯人也,舍我其誰的感覺!"

劉軍是塞罕壩的第二代,他和妻子齊淑艷都是林場的防火瞭望員,在望海樓已經孤獨守望瞭 11 年。55 年來,塞罕壩共有近 20 對像他倆這樣的夫妻瞭望員。

"80 後 " 於士濤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2005 年到塞罕壩工作,他和妻子都是新一代務林人。於士濤忙於照顧苗圃裡的小樹苗,常常回不瞭傢。有一次進門,兩歲的孩子還把他當做陌生人往外趕 ……

同為新一代務林人的於雷說:" 塞罕壩人就是有一種樹的精神,一代呵護著下一代。"

震撼三: 在 " 青石板 " 上栽出 7.5 萬畝樹林

荒原覆綠,林海歸來!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高達 80%。然而,塞罕壩人並沒有就此滿足、就此停歇。從 2012 年以來的這 5 年,塞罕壩人又開始瞭新一輪的攻堅造林——在僅剩的一些石質陽坡,見縫插綠!

不到塞罕壩,體會不到在荒漠沙地上種樹,是怎樣的一種挑戰和艱苦。

一眼望去,到處都是綠色的塞罕壩,如果仔細觀察,就能看出地表生態的脆弱。茂密的植被下面,土層最薄的地方,隻有 4 厘米左右,下面就是砂石。

石質陽坡造林,好比在青石板上栽樹,一鍬下去都是石頭,還蓄不瞭水,而且坡度太大,最陡的地方達到瞭 46 度,機械完全上不去。隻能依靠人工或者騾子,背著苗子上山栽樹。有一次,連騾子都站不住,滾下山坡,摔死瞭兩頭。

1995 年參加工作的李永東,現在是塞罕壩林場林業科負責人,他帶領團隊一起進行技術攻關,通過多次實驗,選擇瞭樟子松作為樹種。

然後就是在青石板上整地。在這些坡地挖個大坑,把裡面的石頭全部刨出來。

沒有土,就到外面運土,把土回填到這些坑裡。

為瞭解決蓄不瞭水的問題,大傢還想出瞭一個好辦法,在坑裡鋪上薄膜,留一個洞。這樣雨水就能灌進薄膜,把水保住瞭 ……

造林難,一代更比一代難!面對一塊又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這 5 年來,塞罕壩人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攻堅造林 7.5 萬畝。僅剩的 1.4 萬畝造林空間,也將在 2018 年全面覆綠。

震撼四: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在塞罕壩,不時能見到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的標語。對於這裡的人來說,對這句話深有體會。

2016 年,塞罕壩接待遊客 50 萬人次,門票收入達到 4400 萬元。但旅遊收入隻是塞罕壩金山銀山的一小部分。塞罕壩總減排量為 475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匯項目,如果全部實現上市交易,預計收入超億元。在北京環境交易所,第一批次 18.3 萬噸減排量的造林碳匯已經開始運營。再加上苗木種植,到手工藝品開發,塞罕壩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 6 億多元。

但塞罕壩的金山銀山遠遠不是這些所能衡量的。現有 112 萬畝森林,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供 199 萬多人呼吸一年。每年,塞罕壩還為京津地區涵養、凈化水質 1.37 億立方米。

中國林科院評估顯示,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超過 120 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

塞罕壩的生態治理也已經呈現連帶效應,在圍場禦道口、承德豐寧千松坪、張傢口塞北林場,一道長長的綠色屏障已經拔地而起,有效阻止瞭渾善達克沙地的南侵。

55 年,通過三代人的努力,曾經的荒漠已經變回瞭綠洲。

塞罕壩人說,他們補上瞭歷史的欠賬,沒給子孫後代留下災禍。

現代快報記者 鄭春平 朱俊駿 孫蘭蘭 金鳳 / 文 顧煒 馬晶晶 / 攝

(編輯 餘爽 夏筠)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