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武舉的後人保存著 " 武魁 " 牌匾。 ■精致的壁畫。 ■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廟閣。
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井陘縣張傢村
張傢村是一個民風淳樸的古老村莊,石頭砌成的古道、古樸秀雅的明清民居書寫著村莊 600 年的滄桑。
□文 / 圖 燕趙晚報融媒體記者 郄磊
石頭砌成的古道、古樸秀雅的明清民居書寫著村莊 600 年的滄桑。而 1000 多年前修砌的古池、1700 多年的古楸樹更增添瞭這裡的傳奇色彩。厚重的歷史文化、淳樸的風土人情,構成瞭井陘縣張傢村獨特的人文景觀。
作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張傢村位於井陘縣城西南 20 公裡,隸屬於於傢鄉管轄。據張氏譜書記載,明洪武二十三年張姓先人遷此定居。隨著人口的不斷繁衍,即以姓氏冠名稱 " 張傢村 ",至今已有 600 多年的歷史。全村現有 110 多戶近 400 口人,全部為張姓,是井陘縣境內張氏族姓最為集中、最為純粹的古村落。
張傢村村內的古民居保存較為完整,以明清老院為主,有 40 多處,最具風格的有 20 多處。現在保存最為完整的有武舉古院、武校、石門善宅、張繼堯宅院、張彥房舊宅、張保成舊宅院等。大多數古民居依山而建,以窯洞、瓦房為主,墻體多用石頭建成,弧形的石窯洞頂全部用石板券成,冬暖夏涼是最大的特點。
武舉古院位於村子的正街,是一座古老的二層樓建築。這所院落分左院和右院,主院分上下兩層。下層的三眼石窯為順洞,前墻用一寸三鏨精細雕鑿的大塊石料修建,堅固結實。青石板料鋪成的地面,依稀可見細料石刻花的引路,而大門外墻的拴馬石、門口的上馬石以及街外三尺高的攔馬墻,尤顯當年武舉人張昌立的聲威。
在村子的正街還有一座石門樓,料石砌墻,刻邊突頂石拱券,也是筒瓦蓋頂、五脊六獸,做工精細樸實,這便是被稱為 " 石門善宅 " 的古民居。
位於村中街北曾有一所武校,始建於明末,原為經武館,除教授四書五經外,還定期組織男兒演練武術,並利用農閑與村裡的社火團隊共同演練。現在武校故院雖荒敗,但主體建築基本完好。這所武校培養出不少人才,當年的張傢村曾被譽為 " 秀才村 "。
張傢村村中綠樹參天,尤其令人稱奇的是村裡兩棵千年古楸樹。一株經考證為晉代所植,已經有 1700 多年的樹齡,八個成人拉手才可合抱,樹身中空,樹洞內可容納四五個人。另一株為唐代種植,也歷經千餘載,樹幹挺直無中朽。兩株古樹歷經滄桑,盡管老樹表皮粗糙,但每到春天楸花依然怒放,散發出陣陣芳香,成為村中一景。因此,這兩株古楸享有 " 太行古樹 "、" 神州楸王 " 的美譽。
張傢村的社火名聞鄉裡。相傳在明末清初,村裡就組建起瞭社火團隊。逢年過節不但要在本村表演,還要走村串鄉表演,參加縣城和廟會組織的匯演,體現瞭張傢村古老的文化藝術。如今每到春節,村民還要敲幾通鼓、打幾遍鑼,再請健在的社火隊員表演一番,不但增加瞭節日的氣氛,也喚醒瞭人們沉睡的記憶,更影響瞭村裡的年輕人。
(編輯:尹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