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見識瞭!湖南這種松木椅子,光彎出一個椅子腿來就要 12 道工序

03-11

△一把椅子的出爐,需要一個手藝人數十年的堅守。

一把松木椅子應該是湖南鄉村日常生活最普通的組成部分。這種刷著紅漆的椅子,經常出現在農傢院裡。圍著一張桌子,或打牌、或吃飯,坐上去的人也少有把註意力放在椅子上。" 一把椅子嘛,壞瞭再買 "。不過地道、結實的松木椅子確實不多見瞭,我們在嶽陽市華容縣的風波村尋到一個椅子匠,專做馬尾松木椅子。傳統的榫卯結構,咬得紮實,坐得安心。做一把椅子,跟做人一樣,腳站平穩瞭,這日子大概才能四平八穩地過下去吧。

打牌、呷飯坐的椅子,選馬尾松最佳

圍著風波村兜瞭很多圈,幾番打探才知道做椅子的木匠師傅季傳藝住在村委大院坡下的左側院子裡。一處開放式的兩層磚樓,左側耷拉著一間木材加工作坊,門前放著一排紅色的松木,從遠處就可聞見泡發的木頭的臭纖維味,季傳藝應該習慣瞭這種味道,但對於初見的人確實難以接受。但制作一把椅子,卻非得將木材經過水浸之後,方能增加木材表皮纖維韌性,尤其對於椅子腿的木材,更需如此。

季傳藝做椅子十幾年瞭,每年都有大量的訂單從他那個 " 板磚 " 手機冒出來。打電話訂貨的多是鄉下人,幾番討價還價之後,大概一把椅子 100 塊,也分大小。分日常吃飯做的椅子、打麻將的椅子,或者高腳凳子。椅子越大,用料越多,則價錢就會高。前來訂貨的多是以 " 口碑 " 而來,毫不誇張地說,季師傅的一把椅子可以坐一輩子,他經常將自己制作的椅子立起來,站在上面,跳來跳去,演示自己的椅子有多結實。

他穿著一件藏青色的長褂,帶著褐色的老花眼鏡,一雙粗壯的手指,其中左手受過傷,對於木匠來說,這大概是傢常便飯。

與季傳藝討論木匠的傳承,竟被告知椅子匠是獨立出來的工種。就像《倚天屠龍記》裡從明教又分出白眉鷹教,椅子匠與箍桶匠、棺材匠雖然都以魯班為祖師,但是從木匠中分瞭出去。有學問的網友曾告知,這三種木作工種特殊,市場需求量大,不同於一般掌墨的木匠師傅。他們不接外活,一輩子隻做這三樣,即可養活傢用。

從季傳藝的訂單數量來看,確實不用再做其他木作。一整排泡過的木頭堆在院子前,裡面是碼放整齊的各個部件。一間占地 50 平方米的小屋擺滿瞭各種尺碼的模具,這些刻滿鋸齒狀的模具是決定一把椅子是否咬合緊湊的關鍵,仿佛所有的尺寸都已形成數列擺在墻上,而對於外行人來說,可能連最簡單的腿模與靠背模都分不清。

季師傅隻以馬尾松為材料制作木椅。這種外形的椅子在農村非常普遍,也有竹片彎成的,但沒有馬尾松結實。而制作椅子的準備工作也需良久。首先在選材上,要選擇樹齡小的松樹,三年生最好,這時候馬尾松尚未成樹,木質纖維尚不粗糙,表皮也更具韌性,符合一個椅子匠的選材要求。

" 若是樹長大瞭,木頭就泡瞭 ",季傳藝說,彎腿的時候很容易斷。

△ 2018 年 1 月 15 日,椅子匠季傳藝在作坊內調整椅子腳。

閉著眼睛,也能摸準椅子尺碼

季傳藝雖是華容縣風波村人,但祖庭門望卻是來自山東。其祖上大約隨北宋年間中原的數次南遷而來,在洞庭湖以北已圍墾數十代。洞庭湖肥沃的淤積平原與充沛的雨水栽培出優質的水稻,季傳藝傢隻是墾居在稻田周圍普通的一戶。但要在風波村問木匠,做板凳的就此一傢。

小小一張板凳,名堂卻不少。從上到下都有專門的名稱。搭腦、靠背、中柱、坐板、坐廳、吊邊、腿、拉腳 …… 還有一些犄角旮旯的位置,本地方言稱 " 跪膝、烏吉木(音)、畫畫 "。其中跪膝就是椅子腳彎曲的地方。它是一隻椅子最容易開縫、折斷、開裂的地方,也是決定一把椅子是否結實的關鍵。

一把椅子,能夠成為結實的椅子,關鍵在於將一條筆直的椅子腳彎成九十度,還要緊緊咬住坐板。雙方不僅在大小上要契合,在刨刀的弧度上更需要精準的把握。

排列在季傳藝木作坊中的刨刀,從開口如指甲的小刨,到寬 10 公分的大刨,數量不下 10 來種。這其中還有圓口、平口的區別。另有一種小鑿子,開口更為細膩,是雕花或錘鑿修飾用的。

一般從工序上說,制作一把椅子,在選材結束後,將上述各部件用斧頭、刨子鑿出。各自排列好,就開始彎腳。彎腳時,季師傅會先抽根煙,他掏出紅雙喜,各自謙讓後,躲在屋裡把煙點上,然後將藍色的大褂脫掉,將刨凈的兩根椅子腿拿到後院的鍋內蒸。有時候,是數條椅子腿同時 " 下鍋 ",這樣可以節省燃料。

蒸椅子腿,是為瞭軟化馬尾松樹皮的纖維。在可以彎曲之前,它已經在冷水中泡瞭 3 日,外皮發紅,發出一股臭雞蛋的味道。季傳藝蹲在外頭抽煙,灶裡填瞭幾根柴火,待水翻騰後,慢慢蒸熱就可。

此時,是季傳藝一天制作椅子途中難得的休息時間。他走到前院,與我們詳細講解那些模具,與自己數十年來掌握的制作經驗。季傳藝不需要畫出椅子各個銜接部位的墨線圖,在模具的輔助下,一把椅子由零件組裝成三維結構時各自穿插的口眼與咬合部位,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似乎心中已有數種椅子的施工圖,閉著眼睛也可摸準這些尺碼。

△彎椅子腿,是最關鍵的工序。

一把熱氣騰騰的椅子

" 汗蒸 " 半個鐘頭後,季傳藝將椅子腿拿到作坊內。動作要快,幾乎在 5 分鐘之內,兩個椅子腿就彎好瞭。泡發的椅子腿,在 " 汗蒸 " 之後更加柔韌,將坐板的榫頭放入榫眼中,椅子腳各自彎成九十度,就雙雙咬合瞭。" 汗蒸 "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椅子腿冷卻後,膨脹的榫眼會縮小,將榫頭咬得更結實。

" 一把熱氣騰騰的椅子。" 攝影師感嘆," 沒想到一把椅子的誕生是這種景象。"

季傳藝將彎好的椅子腳放在作坊案板上。在坐板上鑿出榫眼,將靠背、搭腦中柱紛紛插入,一把椅子的外形就完成瞭。靠背要穿過椅子腳插入 " 烏吉木 " 中,這樣椅子靠背才不會晃動。

椅子完成後,是不用一根釘子的。傳統椅子匠會在靠背、跪膝等榫卯咬合的關鍵部位嵌入楔子。季傳藝誇口道,自己的椅子不用釘、楔也可完全保證不晃動。

其要訣就在榫卯的咬合要舒適。這些都需要一個手藝成熟的椅子匠於分寸之間的拿捏恰到好處。

季傳藝說,自己從事這個行業數十年瞭。年輕時曾外出務工,思鄉心切。返鄉後,就在木匠師傅那裡學瞭 3 年出師。椅子,是自己琢磨慢慢學出來的。前期制作椅子時,也不知道彎斷瞭多少個椅子腳。隨著年月的增多,心熟手巧之後,季傳藝每日可做 3 把椅子,這大概是一位純熟椅子匠的最快生產速率。

" 僅僅是彎出一個椅子腿來,都需要 12 道工序。" 季傳藝坦然道,椅子雖小,但要從木材中慢慢鑿出來,是需要時間與一雙巧手的。

少有人來學藝

村民愛買他的椅子,一者看重椅子的質量,二者季傳藝的椅子尤顯精美。一個老客戶曾跟季傳藝說,他與妻子吵架,摔瞭椅子之後,才發現這麼結實,此後成為季傳藝的忠實粉。

雖然都是一個外形,但季傳藝對於椅子每個部件的要求都很高,力求用最好的木材,靠背、把手這些手觸之地,力求線條平穩光滑。他鑿的靠背,不僅曲線優美,摸起來也十分光滑。

" 不用磨砂,光用刨子,就可刨出這樣光滑。" 季傳藝說," 刷上清油之後,更加漂亮。"

做好椅子後,季傳藝坐在院子前的空地上,眺望遠處的稻田。一個椅子匠的日常,大約就是這番景象。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緊不慢地趕工,在客戶叮囑下完成應有的份額。如果超過個人的能力,季傳藝會首先一口回絕。他的兒子在上海做生意,女兒在長沙,逢年過節亦會常來看看。都誇他椅子做得好,卻少有人來學手藝。

晚飯安排在寬敞的客廳。婦人從廚房端來醃制好的風幹魚與豆腐。處理肉食的方法,頗似北方的肉幹。飯間談到收徒的往事,季傳藝說他輕易不收徒," 現在的年輕人很難靜下心來做這個,再說也不賺錢 "。

在鄉村,依靠簡單手藝為生的人越來越少,季傳藝大概是最後一批畢生隻做椅子的匠人。對於不愁沒銷路的椅子如此,其他傳統手工藝則可見一斑。

瀟湘晨報記者錢燁 圖 / 盧七星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