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邵釜明 記者毛曉華)" 希望政府加大職業學校投入,培養更多藍領技工 ......" 日前,省總工會來泰調研全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工作,王海東作為一線工人代表在會上發言。44 歲的王海東是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電焊工,26 年來,他憑著 " 做工人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工人 " 的信念,紮根基層刻苦鉆研,他申報的 " 無碼裝配器 " 和 " 傾斜胎架 " 兩項技術獲得瞭國傢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兩項,發表有關焊接技術的學術論文 9 篇,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從普通電焊工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電焊領域技能大師。
當學徒時就立志當最出色工人
18 歲職校畢業那年本該成為一名建築工人的王海東,陰差陽錯地來到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成為一名裝配焊接學徒。但大學夢始終是王海東揮之不去的一個心結,現實與理想的落差,第一次讓王海東飽嘗到命運的坎坷與無奈,寡言少語的他暗下決心:既然上不成大學,做工人我就要做出色的工人。
造船是苦、臟、累、險的行業,船舶焊工又是造船工種裡最苦的,成績背後付出多少艱辛,隻有王海東自己明白。接受采訪時,他一擼袖露出瞭密密麻麻無數個小傷疤。" 這些都是焊接時燙傷的,兩個手臂都有。" 王海東說,幹焊工,每天都會遭遇飛濺的火花和滾燙的鐵渣,雖然有工作服護著,但還是會被灼得 " 千瘡百孔 "。最難過的是每年夏天,炎熱的天氣夾裹著焊接的熱浪,讓人透不過氣來。經常是一個工時下來,連咳出的痰都是黑色的。
邊幹邊學焊接精度比頭發絲還細
電焊學徒工眼睛最容易被焊光灼傷,常常紅腫流淚,但不管工作到多晚,每天看書是王愛東多年的堅持。《焊工手冊》、《焊接工藝》等書的內頁好多都被翻爛瞭,至今他把這兩本書一直放在手邊。
2004 年起,王海東自費報名先後取得瞭技師、高級技師職稱。" 那時候工資不高,而報考技師需要 2000 多元。" 王海東至今仍記得,在公司幾百名焊工中,他是唯一報名的人。
" 焊接的好壞其實就在幾絲之間,這個絲是比頭發絲還細的度量。" 王海東說,在外行看來,焊接不過是把兩塊材質連接起來,其實裡面包含瞭眾多知識,好的焊接要經過拍片檢測,不滲透,通過拉伸、沖擊之後依然沒有變形、裂紋。當時,公司首次承建 5 萬噸海洋工程船,焊接量大、技術難度高,他主動請纓,創制 6 項新工藝,10 米垂直縫隻用兩小時就可完成,而人工焊必須要 16 個小時才能完成。
多年堅守他成教授級電焊專傢
上世紀 90 年代末,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這種高效焊接技術開始在國內出現,比傳統手動焊的效率提高幾十倍,但弊病就是容易出現焊縫裂紋。2013 年年底公司在建造 9.25 萬噸散貨船時便碰到這樣的情況。王海東二話沒說,當即接手任務,從焊材方面、工藝方面、裝配間隙方面進行瞭上百次的試驗,整整一個月,天天泡在試驗場上,最終解決瞭這個行業中公認的難題。
" 王海東焊接實踐、理論兩方面都很強,工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教授’。" 助手方建輝說,他們廠裡現在有很多焊接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有的甚至是研究生,但是員工們卻非常喜歡聽王海東講課。
目前,擔任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職工培訓中心主任的王海東,仍然紮根生產一線從事船舶焊接工作,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的同時,他創新瞭手工電弧焊鏡面技術的焊接、左手焊接技術、轉嫁焊接技術,使空間狹小位置和看不到焊縫的位置由無法焊接變得簡單易操作;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帶壓解決瞭 10T 不銹鋼水箱裂縫修補問題等等。他申報 " 無碼裝配器 " 和 " 傾斜胎架 " 兩項技術獲得瞭國傢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兩項,發表有關焊接技術的學術論文 9 篇。多年來他為企業培訓數千名優秀電焊工,先後獲得 "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 "、" 全國技術能手 " 等榮譽稱號。2012 年,王海東成為當時江蘇唯一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電焊工。
王海東說:"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會上,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及工匠精神。希望未來有更多人願意當藍領,立志做工匠,讓中國制造走向世界。"
(編輯 范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