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難度最大的雕塑《夏》。
雕塑《春》。
觀眾在欣賞雕塑《收租院》。
長江大橋上的《春》、《夏》、《秋》、《冬》,歌樂山上的烈士群雕……重慶市民對雕塑並不陌生。昨天下午,《2017 重慶首屆雕塑大展》在位於解放碑的重慶美術館開幕。這是重慶第一個關於雕塑的大型展覽,150 餘件作品全面展現瞭重慶雕塑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雕塑《春》、《夏》、《秋》、《冬》的定稿青銅原件首次公開展出,重慶晨報記者也獨傢采訪到瞭當年的作者之一龍德輝,以及曾見證和參與雕塑制造的原西南鋁加工廠工人謝祖金,聽他們講述這組雕塑背後的故事……
展覽 再現重慶雕塑傳承和脈絡
此次展覽的作品既有大傢傳統印象中的具象雕塑作品,也有大量的裝置、影像等更加當代的 " 雕塑 "。此次展覽以征集的方式,共收到瞭近 100 位藝術傢的投稿,並得到瞭重慶市雕塑學會顧問和會員的支持,最終一共有 150 餘件作品參展,90 後雕塑傢也有作品入圍。
" 隨著時代的發展,雕塑的概念在不斷地擴充,雕塑也與更多的藝術在交互融合。" 著名雕塑傢、重慶市雕塑學會會長焦興濤介紹,重慶這座城市其實和雕塑並不陌生," 通過這個展覽,我們希望推動雕塑藝術的傳播,以及公眾對於重慶雕塑歷史的認知。"
創作 一共花瞭兩年時間
走進展廳,就會發現以往隻能在長江大橋上看到的《春》、《夏》、《秋》、《冬》四件雕塑出現在瞭美術館,隻是大小不一樣。" 這是《春》、《夏》、《秋》、《冬》四件作品的定稿,最早定稿是石膏的,為瞭更好地保存,川美雕塑系翻制瞭青銅材質的。翻制後不久,石膏材質的定稿就被大雨毀瞭。" 焦興濤告訴記者," 這也是這組雕塑的定稿首次公開展出。"
《春》、《夏》、《秋》、《冬》的作者之一龍德輝來到瞭展覽現場,回憶起當年的創作過程,龍德輝記憶猶新。"1980 年,川美雕塑系負責創作工作,一開始我們做瞭起碼十多個方案,但是大傢都不滿意。" 龍德輝回憶,體育題材、舞蹈題材、工人農民形象雕塑等題材他們都做過方案," 但大傢一直都不太滿意,直到後來提出用四季的概念來創作,大傢才達成瞭一致。" 從開始創作小樣到定稿創作完成,11 位藝術傢一共花瞭兩年多時間。龍德輝透露,因為經費緊張,最終他們每個人的獎金隻有 200 塊。
澆鑄 《夏》制作難度最大
在展覽現場,記者還碰到瞭一位當年曾見證瞭《春》、《夏》、《秋》、《冬》雕塑最終完成的工人謝祖金," 我是西南鋁加工廠的工人,當年作品不僅尺寸大,還要求要鋁合金整體澆鑄,隻有我們的廠房滿足雕塑制作的要求,所以我從頭到尾見證瞭這四件雕塑的誕生。"
謝祖金得知雕塑展會展覽這四件雕塑的定稿,提前一天就專門跑來美術館參觀。他回憶,最高的一件雕塑超過瞭 8 米,當時隻能把鋁在其他地方融化後,用汽車運到廠房進行澆鑄," 我們廠房有 10 多米高,隻能在我們那裡制作。" 謝祖金告訴記者,制作過程中難度最大的是《夏》,《夏》表現的是一位在水中搏擊的男性,上揚的手臂不僅增加瞭雕塑的高度,也增加瞭澆鑄的難度。" 那個手臂太高瞭,最後在手臂、頭部都加瞭澆口,才制作完成。" 謝祖金指著《夏》這件作品說:" 還有身前這根飄帶,這個造型要單獨澆鑄,再嵌到雕塑身上去,難度非常大。"
謝祖金沒有參與澆鑄,但他所在的電工班發揮瞭巨大的作用。澆鑄完成後有些小的地方有塌陷,需要用鋁來補上,這就要使用到氬弧焊機。謝祖金正是負責操作氬弧焊機的技術人員," 當年這個機器是最先進的,全廠隻有一臺,一般都用來制作軍工產品。為瞭更好地完成雕塑,特別借瞭這臺機器用來修補雕塑。"
西南鋁加工廠的工人們歷時近 3 年的時間,才完成瞭《春》、《夏》、《秋》、《冬》的制作。1984 年 9 月 26 日,這四座雕塑正式落戶重慶長江大橋。(記者 孔令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