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傢埠民間藝術大觀園,我童年的美好樂園!

07-12

世人眼中的 " 大觀園 ",是紅樓夢中的那些亭臺樓榭。金陵賈傢為賢德妃建造省親別苑,元春見園子銜山抱水,其中天上人間諸景皆備,於是賜此園 " 大觀 " 之名。之後寶玉攜瞭諸釵入住,素日裡煮酒賞梅,吟詩作對,怡紅公子與各釵的雋秀才情在此交互碰撞," 大觀園 " 當真成為一個詩意的棲所。 

而我心中的大觀園,雖遠不如紅樓中的 " 大觀園 " 一樣負有盛名,且遠離瞭秀水江南,位於山東半島濰坊境內北部,卻是我心中最初也是印象最為深刻的大觀園,其名為 " 楊傢埠民間藝術大觀園 ",或許是因為那裡充滿瞭我童年的最美好記憶吧。

初時的 " 楊傢埠民間藝術大觀園 " 尚不具備此時規模,隻是一傢風箏廠。由於爺爺年輕時曾跟著制作風箏的老師傅做過學徒,鐘愛民間手藝,並且當時的住處離楊傢埠不遠,便常帶我過去看看。畢竟當時年紀太小,今天倒有些記不確切瞭,隱約記得那一帶有好幾傢風箏商店,爺爺每次帶我過去總會順著那條商鋪街一傢一傢地看過去,瞧瞧哪傢店裡又添瞭新鮮花樣,買兩隻風箏帶回傢或者隻買瞭他們傢的竹片和紙,回傢自己紮。

爺爺制作風箏時我常常坐個小板凳在一旁眼巴巴地看著,看著他先將竹片切割成細細的竹絲,再把竹絲綁成風箏的骨架,然後在骨架上糊上帶圖案的紙,最後綁上風箏線,這樣我的新玩具就大功告成瞭。記憶中的爺爺雖然老來視力愈發下降,看東西常常需要扶著老花鏡端詳好久,可手卻是非常靈巧的,紮個風箏啊,刻個木版年畫啊,都不在話下。紮風箏的時候,他也常常給我講故事,講這門手藝的由來,講他的祖父雕刻木版的故事,講他兒時聽到過的楊傢埠舊時的盛況,可到最後往往長嘆一聲:" 既然每天都見新的東西,就總有舊物要消失啊。"

那時候的我並不明白爺爺這句話的意思,等到明白,卻早已經遠離瞭楊傢埠,終日忙碌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白天的時候不覺得如何,最近夜色初起時就會常常想起小時候的事情,想起傍晚時分爺爺就坐在院子裡的大樹下,或者低頭擺弄著幾根竹絲,或者在風箏紙上作畫。這才突然醒悟,離開這麼多年,我應該回去看看瞭。

趕回濰坊,進瞭大觀園,遠遠就看到 " 楊傢埠 " 的牌坊,走進去,發現廣場建得比兒時規整氣派瞭。再往裡,是風箏博物館,看著形形色色的風箏靜靜地陳列在玻璃窗裡,讓我仿佛看到兒時爺爺紮風箏的樣子。繼續前行,當轉過一條走廊,看到眼前的街巷與兒時記憶重合,驚嘆原來還有手藝人留在這裡啊。制風箏的在裁紙,做年畫的在刻板,更有作坊在織著老粗佈,長長的一條民俗街,此時各有各的忙碌,各有各的傳承。

看著眼前景,突然間再次想起爺爺的話,是啊,隨著社會向前發展總有舊物要消失的,可也總有舊物會長久地留存下去,因為它是一個民族在一段歷史時期的見證,我們無論走向多遠的未來,都不會忘記自己和祖輩們曾經走過的路,不會忘記這些珍貴的中國民間老技藝。

濰坊發佈綜合整理

來源:《濰坊,奇好啊》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
统计代码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