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後博導刷屏現象:社會對人才的尊重

08-26

張立美

2017 年暑假即將結束,一批年輕人由學生變成教師。其中,有一些 1990 年前後出生的年輕學者,剛參加工作就擔任名校教授、副教授,甚至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比如,生於 1990 年的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樹;生於 1990 年的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明偵;1990 年 9 月出生的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顧實等。(8 月 24 日《南方都市報》)

越來越多的 90 後教授、博士生導師登上名校的三尺講臺,並沒有引起網友像對 80 後廳官、90 後縣長那樣的質疑,沒有招來網絡噴子的口水,而是引來點贊聲一片,說明社會對高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認可,也反映瞭大眾對人才、對知識的尊重。大傢清楚,這些 90 後教授、博士生導師與年輕官員不同,他們更多的是憑借自己的學識、技術和能力才上位的,高校詳細公佈瞭 90 後教授已經取得的學術成就,他們經受得住社會的監督。

事實上,對於 90 後教授以及未來的 00 後教授,網友需要做的就是習慣和適應,不必動輒當成新鮮事刷屏。

一百年前的中國,正在進行著對中國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 " 新文化運動 " 和 " 五四運動 "。在這兩場運動中,那些領袖人物、代表人物和旗手很多就是那個時代的 80 後、90 後年輕人:魯迅 1881 年生,周作人 1885 年生,錢玄同 1887 年生,李大釗 1889 年生,劉半農和胡適 1891 年生。而在民國時期,年紀輕輕就被聘為大學教授也不是什麼稀罕事,名單可以列出一大串。比如,胡先驌 24 歲受聘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林專修科植物學教授,胡適 26 歲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李大釗 27 歲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浙江大學老校長竺可楨 31 歲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李四光 31 歲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 ……

在自然科學領域,年輕的科研人員的生命力普遍比較旺盛,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科研創新能力則會處於下滑狀態,大器晚成者通常很少。總之,對年輕的科研人員,我們要少一點質疑和擔心,多一點信任、信心和關心。要進一步改革科研機制,讓他們在學術道路上走得更順暢,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造福社會和人類。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