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篇 " 中國式相親價目表:我兒子才 33 不考慮沒北京戶口姑娘,有戶口殘疾也行 " 刷爆瞭朋友圈,文章主人公是活躍在北京各大公園相親角,為兒女操辦終身大事的大爺大媽們。在這裡門當戶對是鐵律,位於相親 " 鐵則 " 中排第一名。在詳細列出的相親條件裡,戶籍、收入、房產、學歷等硬性條件被格外看重。如此做法和要求,引起瞭極大的爭議。
大爺大媽們對 " 門當戶對 " 的要求,近乎於偏執,甚至荒誕。即便他們知道自己的兒女年紀也不小瞭,屬於婚姻市場中的 " 老大難 ",但是仍然將擇偶的標準設置得越來越細致,越來越精確,也意味著選擇的范圍越來越小,找到合適人選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但是對這些父母來說," 門當戶對 " 的金科玉律不容打破。
在部分網友看來,這些大爺大媽們成瞭 " 門當戶對 " 這種封建殘餘思想的衛道者,遭人唾棄。
但是冷靜下來想想," 門當戶對 " 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灰姑娘的故事永遠隻是童話,現實生活中的戀愛,總要有 " 共同語言 " 才能持久下去,用時下流行的說法就是 " 三觀合 "。試想,兩個生長環境、傢庭背景、教育程度、經濟能力有著巨大差異的人,如何 " 三觀合 "?即使他們憑借一時歡喜走到一起,又能在不斷妥協與磨合中,將這段情感維系多久?以 " 三觀合 " 為前提條件也許會讓兩個年輕人更便於走到一起。
於是,到瞭父母這裡,背景和出身類似的 " 門當戶對 " 似乎更容易有共同語言,婚姻畢竟是兩個人一生相對,相近的傢庭背景、生活環境必然產生相近的社會認知和生活習慣,而這些也為日後的共同生活打下瞭基礎。父母們把上述條件物化為戶口、房子等硬指標,那麼隨之出現的 " 門當戶對 " 也就不難理解瞭。
正如文中所言,相親角中的每個人都在守衛自己所在的階層。以房子、戶口、薪酬、工作單位等這些 " 先天就帶著社會階層和經濟實力烙印 " 的硬性條件為標準,選擇 " 相似背景 " 的傢庭與之結合,來鞏固自己的階層身份和維持目前的生活水準,這恐怕也是父母們覺得最好的選擇。
所以,不必對父母們追求 " 門當戶對 " 過於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