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歷時 7 年的拉鋸式談判,備受關註的深圳龍華區民治街道樟坑華僑新村最後一棟爛尾樓正式開拆。而人們對 " 最牛釘子戶 " 的關註卻遠沒有結束,更有獲賠 1.3 億元的誇張消息傳出。對此,當事人楊女士表示:1.3 億元絕不可能,就是之前傳出的 2000 萬賠償也都是沒影的事。
" 賠償 1.3 億元確屬謠言 "
11 月 16 日,隨著現場指揮長一聲令下,兩臺大型挖掘機同時啟動,鐵臂高揚,備受社會關註的龍華區民治街道樟坑華僑新村最後一棟爛尾樓正式開始拆除。這也標志著歷經 7 年耐心和艱難的談判,該地塊上 9 棟爛尾樓全部實現和諧清拆,為全市重點區域深圳北站商務中心區的開發建設掃除瞭重大障礙。
市民除瞭拍手稱贊,最具話題性的問題聚焦在 " 到底賠瞭多少錢 " 上。社交媒體、網站等流傳出瞭各種版本,最誇張的版本高達 1.3 億—— "2012 年給瞭 2000 萬不搬,2017 年給瞭 1.3 個億終於同意瞭,5 年賺瞭 1.1 億元,平均一年賺 2200 萬 !" 一時間,拆遷業主楊女士竟成瞭 " 拆遷致富 " 的 " 典范 "。
對此,楊女士表示,一聽自己都 " 嚇瞭一跳 ",並立馬予以瞭否認,表示 1.3 億元絕不可能,就是之前傳出的 2000 萬元賠償也是沒影的事。而民治街道辦相關負責人也表示," 賠償標準沒有回旋餘地 ",相關賠償都是嚴格按照市政府規定的標準執行的,"1.3 億元確屬謠言,希望市民不要傳謠。"
歷時 7 年談判爛尾樓全部拆除
據悉,樟坑華僑新村位於全市 17 個重點建設區域之一的北站商務中心區內,於 2010 年被納入深圳市土地整備計劃。該村地塊屬民治街道樟坑村集體用地,該村於 1992 年將該地塊申報規劃為宅基地,用於樟坑村原村民及原籍在深圳市的華僑、港澳臺同胞私人建房。但後來該地塊被分塊出售,之後又經多次易手轉讓。爛尾樓業主既非樟坑村原村民,也非華僑、港澳臺同胞,建設時所持有的報建手續也不符合法律規定,未取得有效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之後因種種原因未完工,變成瞭爛尾樓。
" 樟坑華僑新村被納入市土地整備計劃的 7 年多來,龍華區嚴格按照上級要求部署,紮實推進該地塊的整備談判工作,想盡一切能想到的辦法,把握一切可能談判的機會,依法依規、情理並舉與被拆遷人前後開展瞭長達 7 年的溝通談判。" 據介紹,其中 6 棟爛尾樓業主簽訂征地拆遷補償協議後,剩下的 3 棟爛尾樓業主要求走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程序,民治街道辦尊重被拆遷業主意願,耐心地陪其走完司法程序。
經過多輪艱苦談判和努力,又有兩棟爛尾樓於今年上半年簽訂瞭征地拆遷補償協議並拆除。至本月初,最後一棟 68 號爛尾樓業主最終簽訂瞭土地整備征收補償協議,實現瞭和諧拆遷。一場歷時 7 年的征地拆遷談判最後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