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上瞭身傢性命的父母們,其實不知道孩子該怎麼上學

08-26

文 | 席越

如果問世界上最焦慮的人是誰,答案一定是:中國父母。

我有不少微信群,大部分都沒有什麼動靜,但是有一個群似乎 24 小時都有人發言,有一天晚上 12:30 那個群還很熱烈,原來是一個媽媽一直在發言,大意是:我和老公都住朝陽區,但是朝陽區好學校太少,西城、海淀的學區房又太貴,我們是不是應該搬回杭州去呢?

那是個媽媽群,每位媽媽都被要求在名字後面標註男寶還是女寶,出身年月。這位深陷苦惱的媽媽,寶寶年齡:2 歲半。

寶寶才 2 歲半,就考慮為瞭讀書逃離北上廣瞭?7 歲入學,萬一這 4 年半裡入學政策變瞭呢?我忍不住和一個頂級大學畢業,在美國讀瞭藤校的朋友吐槽中國父母,她反而深以為然:" 當然要從現在就開始,你準備回杭州,要先找份合適的工作,這樣用一年,再準備調動關系,這樣半年,然後你還要在杭州好學區的地方買個房吧 ……" 總之,在她看來,為瞭孩子讀書調到杭州沒問題,用四年半時間準備也沒有問題,重要是值得。

為瞭讓我對中國的教育有所瞭解,她給我分析為什麼要讀好學校:" 不是因為老師好,其實每個差不多的學校都是按大綱教。是因為那裡的學生傢長好,孩子的素質好,自然你的孩子就會因為羊群效應,成為優秀的孩子瞭。"

" 中關村二小和三小,不僅因為師資力量好,而是因為那些孩子的父母都是中關村、科學院的知識分子。孩子自己就有學習習慣。" 最後,她語重心長的說:" 咱們千萬別把孩子送到私校啊,那些孩子傢長都是有錢人、商人,而且學校質量本身就有質疑。你看那所每年 25 萬學費的不需要外籍戶口的私立學校,排隊都排到幾年後瞭,我查瞭一下過去幾年的升大學記錄,壓根就沒有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最多一個紐約大學。

▲新聞圖:2017 年 8 月 12 日零時許,江蘇省淮安市區排隊為孩子報名幼兒園的傢長們。

聽說她把人傢不需要 " 外籍戶口 " 的著名私校升學記錄都查瞭一遍,我肅然起敬,問,貴公子幾歲,答:"2 歲 "。

與這位一定要與 " 高級知識分子 " 的孩子作同學的朋友不同的是,我遇到瞭更多堅定不移要把孩子送到私校的人。

首先必須承認,在加拿大和歐洲的一些國傢,大傢都把孩子當成國傢的,不能打不能罵,國傢還給奶粉錢。在中國,大傢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從帶尿佈那天開始,每天就有無數人告訴你應該如何帶孩子、喂奶粉、學走路、上學校 ……

幾乎每次遇到有孩子的人,談話很快就從各種正式官方會談、私人會晤變成瞭討論孩子教育。在大傢心中教育如此重要,公立和私立水火不相容,孩子的命運簡直從上小學那一刻就被決定瞭,從此不可逆轉,而中間道路就是孩子無法健全的教育系統。有人認為,我把孩子送到公立學校的決定是腦子進水瞭。" 中國人哪裡有科學性?有邏輯性?你怎麼可以讓孩子上中國系統的學校呢?" 也有人拉住我說," 當然要讀公立學校,讀那些私校,同學們將來飄落四方,就沒有同學這個人脈圈,你懂嗎?把孩子送到私校就是讓她們未來孤單,沒有熟人社交圈。"

我陸陸續續聽說,有朋友把京郊的大房子賣瞭,到海淀區買瞭一間還不及原來一個客廳大的學區房。有人把 3 環內的房子賣瞭,在順義最有名的私校旁租瞭一套公寓。有人因為傢裡三個孩子都讀私校覺得學費太貴,直接把傢遷到瞭韓國,3 個孩子一年就省瞭 30 萬的學費還順便學瞭韓語。有朋友為瞭讓孩子可以讀隻接受外國籍孩子的私校,移民到瞭一個什麼島國,順便把公司註冊也到瞭那裡,省瞭不少公司稅 ……

你覺得這些是不是已經夠折騰?遠遠沒有。

上次我去麗江拍攝,遇到客棧裡有一個 7 歲多的小胖丫頭,據說父母都厭倦瞭北上廣的虛偽和忙碌,辭瞭工作,把孩子帶到麗江讀傢塾。什麼叫 " 傢塾 "?就是父母在傢裡教孩子,孩子不去學校讀書,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老實說,在一個依然存在高考制度的國傢,孩子如果讀傢塾,未來怎麼進入高等教育系統呢?

還有一位朋友的朋友,據說是厭倦瞭中國的公立小學,又覺得私立學校教的西方理論不適合中國,先是準備讓孩子在傢裡讀書,後來又害怕孩子沒有玩伴,決定要辦一個國學特色的私塾,招收十幾個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讀小學。

說到這裡,我的一位演講嘉賓其實就自己建立瞭一個 " 華德福 " 幼兒園,還有 " 華德福 " 小學。最近還聽說為瞭孩子修國學,一傢人都直接進入瞭一個非常完善的 " 國學 " 學校全傢研修,從衣食住行到讀書寫字都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而這所國學學校也非常搶手,要排好幾年的等候名單才能排到。

這麼大的信息量,我已經無法分辨哪一種教育選擇更合理,或者更適合孩子瞭,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為瞭孩子的教育,大傢都是拼瞭身傢性命。

先前說買學區房已經不值一提,大傢輕則賣房搬傢,重則移民移傢,還有父母兩地分居陪讀的 …… 有志向的甚至可以自己辦一所學校。

所以我倒是懷念我們小時候,父母直接把我們送進子弟小學(就是他們當年讀的學校),然後某某附中(恰好他們的同學還在裡面做班主任),父母們什麼都沒有管我們也就長大瞭。我特別想當我自己的父母。

偶爾也會想念我在加拿大和其他孩子父母的聊天,甜豆上大班的時候我們幾個父母研究瞭一下附近的小學的就學情況,大傢的話題主要集中在:這是所法國學校嗎?這個學校的二外有中文嗎?這是個教會學校嗎?

我曾經去參觀過一傢別人推薦的蒙特梭利幼兒園,據說這所幼兒園可以直升最好的幾所私立小學。也算是溫哥華最受追捧的幼兒園瞭吧,開放日時是有傢長排隊參觀,也就是 100 個孩子收 20 個的比例。我問瞭一下周圍的傢長的意見, 大部分西方人的眼裡,讀個幼兒園如果是超過 15 分鐘的通勤,就沒有什麼意義。孩子的幸福首先要建立在父母的幸福和快樂上。

不是我說,在國外當父母要比國內快活很多,也從容很多,你當然也聽說有人教孩子 4 門語言的精英,但是大傢的表情都是:和我有什麼關系嗎?但是中國人估計就是:為什麼我傢孩子沒有學 4 門語言呢?

我的一生從來沒有受過這麼多質疑,就是給孩子選個學校,簡直比給自己選老公時還有更多人出謀劃策,他們簡直覺得我讓孩子讀一個非名非私的學校是瘋瞭。你這麼努力,不就是為瞭孩子們將來有個好前程,不輸在起跑線上嗎?

如果我知道做父母從孩子兩歲半就要開始考慮選擇學校,熟讀各個小學未來的升學率,甚至買學區房 …… 我可能會重新考慮生不生孩子這個問題。至於孩子,我們到底是為什麼生的呢?我覺得這是一個困境,生孩子時大傢也沒想到下半生大傢就的按照孩子的教育模式來活瞭。

因為教育帶來的巨大焦慮,每個父母都成為瞭行為藝術傢。

原標題:《教育帶來的巨大焦慮,父母們都成為瞭行為藝術傢》

【作者簡介】

席越 | 騰訊 · 大傢專欄作者,著有《他們的中國》等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