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樓著迷對名企好奇 , 非洲女企業傢來中國學什麼 ?

07-15

非洲女企業傢在上海一傢公司參觀。

9196 公裡,這是尼日利亞首都阿佈賈到北京的距離。兩座首都間沒有直飛航班,最少也要飛行近 20 個小時。從另一個西非國傢加納的首都阿克拉前往北京則需要再多飛 2000 公裡。遙遠的距離讓處於一個半球兩端的人民交流不多,中國人到西非多是投資辦廠,西非人到中國則是為瞭貿易或打工。但《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位於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認識瞭一群來自尼日利亞和加納的非洲女企業傢,她們來中國的目的有些與眾不同。

中國印象:商業環境開放

上海的初夏雨水頻繁,《環球時報》記者前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采訪當日,正好是 " 非洲女性創業與領導力 ( WELA ) " 課程的畢業典禮,37 位非洲學員都穿上瞭從國內帶來的正裝,款式時髦,顏色明媚。WELA 是該學院 2012 年起專門為非洲女企業傢開設的教育項目,需要學員來上海參加 12 天的課程。大部分學員來自尼日利亞和加納。

"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中國,上海的高樓大廈令我著迷 ",斯泰拉 · 阿塞都在加納擁有自己的不動產公司 " 銀星 ",從事建築行業的她從正在降落的飛機上俯瞰上海時就十分激動," 我真的很好奇,他們是如何設計這些建築的,使用瞭什麼樣的圖紙,如何保證工程質量?" 阿塞都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加納目前約有 170 萬人缺少住房,有的人因為難以負擔房價,甚至住在集裝箱中。" 我希望用從中國學到的經驗,讓加納每個人都有一個體面的傢。"

來自加納的阿提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此前她對中國的印象並不好,因為她在加納遇到的中國人多是從事采礦等低端行業。除瞭特別勤奮,阿提坡幾乎說不出中國人的優點。" 來到中國後,我變瞭 ",阿提坡表示,她在中國看到瞭開放的商業環境、高效的政府部門以及充滿包容性的文化。" 還有,中國人都很愛笑。現在我愛上中國瞭。"

奧莫 · 阿比波拉第一次從尼日利亞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親眼看到中國的一切,讓她開始真正瞭解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的內心。

中國市場:搞好關系才能做生意

" 關系 ",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 " 你在中國學到瞭什麼 " 的提問時,阿比波拉用明顯剛學會不久的蹩腳中文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她補充道," 中國人很重視彼此間的信任,很多合作都是建立在這種信任關系上。"" 搞好‘關系’,我才能與中國人做生意。"

在不少非洲企業傢眼中,中國企業是最好的合作夥伴之一。中國有大筆資金、大量的成熟技術以及開展更多國際經濟合作的雄心,這些都是非洲企業傢所期盼的。但如果單槍匹馬來到中國,他們往往難以找到門路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WELA 以及類似的交流培訓項目為渴望與中國建立商業關系的非洲企業提供瞭機會與平臺。來自加納的費裡西亞 · 奧費就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她曾經來過中國幾次,但從未有機會接觸中國的大公司,而此次上海之行讓她得以拜訪多傢中國知名企業。" 我問自己,如果我自己去,這些公司會讓我參觀嗎?他們是否還會讓我看遍工廠的每一個角落?"

中歐會計學管理實踐教授、非洲校園執行主任、WELA 創始人蔡慕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有很多的成功女企業傢,其中一些經營著世界級公司。希望非洲女企業傢也獲得經營全球化公司的能力。WELA 為非洲女性企業傢們在中國建立人脈、開展商業合作帶來瞭好機會。蔡慕修印象最深的例子是一位從事服裝行業的學員,她在訪問中國時與浙江省的企業建立瞭合作關系。現在,她的生意規模是此前的 5 倍。

或許是看到瞭 " 榜樣的力量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學員都表示瞭對與中國企業開展合作的興趣。" 如果你真的想做國際化生意,就必須學會與中國人合作 ",阿比波拉表示,她的非洲聯合保險公司很想引進中國資金,而且是在 " 很近的將來 "。該公司業務中包括貿易保險,阿比波拉認為,隨著中尼兩國貿易的成長,她的保險生意一定能吸引到中國投資者,得到他們的青睞。

作為這期項目中唯一的中國學員,在加納經營 " 天天向上 " 二手車生意的劉潤青明顯感覺到同學的變化。來到上海後,不止一名加納同學對她說," 你們中國人怎麼把這麼多好東西留給自己瞭,也應該帶給我們。" 劉潤青的回答是:" 那你們就把它們都進口到非洲去。"

事實上,已經有一些人開始行動瞭。來自尼日利亞的謝裡法特就告訴記者,結束在上海的學習後,她就要飛往佛山和多傢中國企業商量合作事宜。謝裡法特經營著一傢名為 " 優雅 " 的美容產品公司,她希望將中國的美容產品及成熟的生產線引進尼日利亞。

中國經驗:經營案例很需要

"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中國與非洲的交流中,這句話的意義體現得越來越突出。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雜志 6 月份的一篇報道中援引中國商務部的數據稱,中國企業在非洲制造業的投資項目,已由 2000 年的僅 2 例,上升到每年 150 餘例。而真實的數據可能是這一數字的 2-3 倍。

中國的商品、中國的工廠、中國的資本和中國的商人都已經在非洲 " 存在感 " 十足瞭。在尼日利亞,中國企業冶煉的鋼鐵助力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熱潮。在萊索托,中國企業生產瞭大量李維斯牛仔褲與銳步運動服,這些商品直接銷往美國的大型購物商場,使得服裝業成為萊索托最大的經濟產業。在埃塞俄比亞,英國制藥巨頭葛蘭素史克取消瞭其建廠計劃,而中國的人福醫藥公司在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附近,開工建設價值 2000 萬美元的生產基地。

沒有人可以否定中國企業與中國投資對非洲發展作出的貢獻,但對於大量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非洲人與他們的政府而言,中國擁有最寶貴的東西或許是幾十年間經濟騰飛的經驗,一套適合發展中國傢的經驗。世界經濟與合作組織 ( OECD ) 此前發佈的名為《聚焦中國:經驗與挑戰》報告中對 " 中國經驗 " 做出瞭概括:中國的經濟轉型是一個持續學習和政策創新的過程,其中含有對先進國際實踐的借鑒,以此推動中國轉型。這一轉型包括對政府和市場職能的重新定位,通過教育和培訓機構來汲取和傳播經驗,激勵人才。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歐的課程與培訓項目之所以受到非洲人的歡迎,是因為它是一所來自發展中國傢的商學院,它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商業發展經驗的總結對非洲商界與政界有著巨大意義。課程中的大量中國案例,包括中國企業出口、制造業競爭、固定資產投資後如何拉動經濟效率等,非洲學生都很感興趣。此外,知識經濟、互聯網、數字營銷等課程也都是非洲企業傢所需要的。

據蔡慕修教授介紹,下一期他們還會招收摩洛哥和南非的學員,規模將越來越大,學院還計劃帶領更多中國企業傢前往非洲遊學。" 我們希望在中國與非洲之間建立一座橋梁,讓雙方的企業都能從中獲益。" 【記者 趙覺珵】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