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新聞聯播的“小巷總理”走瞭,千人送別

11-13

" 社區群眾不能天天見省委書記、市委書記、區委書記,他們天天見的是我。我要是幹得不好,他們就會有怨言;我要是幹得好,他們就會對黨有更深厚的感情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

本文圖自長安劍

然而,據長安劍 11 月 12 日報道,就在 11 日,這個紮根社區將近三十年的 " 小巷總理 ",永遠離開瞭她的工作崗位,永遠離開瞭她朝夕相處瞭近三十年的街坊鄰居 ……

她有一個高大上的稱呼—— " 小巷總理 "

陳葉翠生前是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的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這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她一做就是二十九年。

然而,現實中,她卻總是被社區的街坊鄰居們喊作 " 小巷總理 "。

之所以如此,倒不是因為她權力有多大,而是因為她總是 " 管得特別寬 "。

" 在我們印象裡,居委會主任就是傢長裡短,雞毛蒜皮,啥事都得管,所以他們被叫成 " 小巷總理 "。但是我們在甸柳一居蹲點兩個星期,還是沒想到陳葉翠管得有這麼寬,可管可不管的事兒陳葉翠可真沒少管。"

這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記者在錄制《走基層 · 為人民服務新觀察》專欄時所寫的《蹲點日記》上的一句話。

陳葉翠總是 " 管得寬 ",不單單是記者蹲點時所看到的,更是街坊鄰居所早已熟知的事實。

劉象乾老兩口住的是企業 80 年代的自建職工宿舍,因為左右鄰居把後院的地基墊高瞭,緊挨著院子正面又蓋起瞭停車棚,也比老人的後院高,這下,一下雨這院裡就成瞭蓄水池,水都直往屋裡灌,隻能靠個小水泵往外抽水。

" 這個事情不該管,但是你老瞭,你在我們社區住著,我們就盡這個義務給你管。" 陳葉翠一邊說著自己不該管,一邊加快腳步趕到二區四號樓。

這事以前是企業管,現在企業被兼並重組瞭,都移交到社會,關系還沒理順,屬於都管都不管的階段,這個遺留問題不好解決,可是沒想到陳葉翠很爽快地就答應瞭。

這事對陳葉翠也不太好辦,不過剛好社區正在給小院旁邊的車棚做改造,老兩口的院子就緊挨著。陳葉翠把歸屬問題放下先不論,馬上聯系施工隊負責人。施工方看瞭院子,說能修,但是得需要 5、6 千元錢。得知能修後,陳葉翠便開始四處做工作,最終由老兩口、企業和社區三方各出兩千,將此事處理好。

從開始說這個事到小院的工程完工用瞭一個星期,陳葉翠足足跑瞭七次,讓老兩口的心病徹徹底底得到瞭解決。劉象乾老人特意拿出照相機,把這個過程記錄瞭下來,留作紀念。

央視記者問陳葉翠,本來你認為不應該管的事,為什麼會一口答應下來 ? 陳葉翠說,老人碰到瞭難處就會特別無助,這個時候就需要別人多伸一把手,畢竟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嘛。

涉及群眾利益的事,她一點兒都不含糊

" 社區群眾不能天天見省委書記、市委書記、區委書記,他們天天見的是我。我要是幹得不好,他們就會有怨言 ; 我要是幹得好,他們就會對黨有更深厚的感情。"

陳葉翠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她每天總是不知疲倦地忙碌著,她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大事小情隨時記下來。29 年下來,這樣的小本子有 60 多個 100 多萬字,摞起來有半米高。

歷下區甸柳第一社區始建於 1984 年,是山東濟南市的城市拆遷集中安置區,0.4 平方公裡的面積,卻住著 3000 戶、1 萬餘人,其中離退休、下崗失業和困難群眾占到 30% 左右。工作難度多大,可想而知。

從 1988 年到居委會工作,陳葉翠一幹就是近 30 年。大到社區環境建設,小到下水道堵塞,陳葉翠從早到晚,就是圍著居民的傢長裡短打轉轉。

2012 年,位於社區的濟南第二汽車改裝廠片區改造,開發商拿著最初的拆遷安置方案找到陳葉翠,請她幫著做做群眾的工作。

" 你們設計的是啥戶型 ? 不是這傢不通風,就是那傢見不到陽光 ; 臥室才 7 平方米大,安置房比拆遷房大不瞭幾個平方米,就要多掏 10 多萬元。我這一關都通不過,還怎麼做群眾的工作 !" 陳葉翠代表拆遷戶直接頂瞭回去。

拗不過陳葉翠,開發商不得不重新設計安置房戶型,前後共修改瞭 11 次。經過多次力爭,利益得到保障的 247 戶居民,3 個月內就全簽瞭協議。

" 回去量量你們傢的廁所,再來設計老百姓的臥室 !" 她代表 247 戶拆遷戶說的這句話至今仍被社區居民傳為佳話。

" 再大的官我不會去巴結,再窮的人我也不會看不起他。"

" 居委會就是個群眾自治機構,千好萬好,不如讓群眾參與進來得好。" 作為山東首位公推直選產生的 " 小巷總理 ",陳葉翠認準這個理," 群眾能把社區的事當作自傢的事來管,這是最可貴的,也是我們這最大的特色。"

讓群眾做主,陳葉翠自個的腰板得先硬。社區裡拆違章建築,涉及哪個黨支部書記,就第一個拆,接著拆黨員的,最後才拆群眾的。不管對方是位高權重,還是一介佈衣,陳葉翠一碗水端平,誰有理就買誰的賬。

陳葉翠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社區工作黨建為龍頭,黨員要帶頭 "。這話聽起來有點大,但她覺得很實在。因為她有個目標,就是要把社區建成居民的精神傢園。精神的力量看不見摸不著,要怎麼做呢 ?

當時,不少企業正處在改革重組過程當中,許多職工從企業轉向瞭社會,除瞭工資,生活精神都少人過問,人一下子沒有瞭單位,沒有瞭組織生活,沒有瞭歸屬感。

陳葉翠先是組織瞭十幾個文體小組,讓大傢願意到社區來,接著她在文體隊裡組建黨小組。很快大傢就感受到瞭變化:小摩擦有人去化解溝通,活動大廳不用專人打掃,來的最早的走得最晚的多是黨員,就連活動演出服怎麼放都有人操心。

陳葉翠說,在基層工作 20 多年,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黨的溫暖,我們黨的理念,能不能讓老百姓感受到,就要看她們這些基層黨員幹部。

這位上瞭年紀的 " 小巷總理 ",卻有著現代的管理理念

陳葉翠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子,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記下來。" 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但你要不解決,在他心裡就是個大疙瘩。" 凡是居民反映的問題,陳葉翠絕不當 " 老好人 ",更不 " 捂蓋子 ",非要折騰個 " 底朝天 "。

2013 年,陳葉翠所在社區發生瞭一起火災,當時 58 歲的陳葉翠跟著保安就沖上瞭樓。還好火苗很快撲滅瞭,原來,住在三號樓的一位老人中午出去接孫子放學,卻忘瞭火上坐著鍋。

火災雖然不大,卻把陳葉翠嚇得不輕。緩過神來,她馬上去消防大隊請人來社區檢查。陳葉翠所在的這個小區是建於 1984 年的老舊社區,道路不到四米寬,路邊停滿瞭車,消防車輕易進不來,更要命的是,社區 43 棟樓中僅有三棟配備瞭消防栓,再一檢查,還沒一個能出水。

硬件設施改造不容易,消防部門建議至少要先給每個單元配備滅火器。43 棟樓要花五萬塊錢,陳葉翠算來算去,這錢居委會咬咬牙也能拿得出來。這事兒並沒有到此畫上句號,當天晚上陳葉翠又跑到瞭山東大學,找到瞭研究社會管理的老師一起研討,這不光是掏錢的事,還得立項。

陳葉翠還真聽教授的話,回去以後馬上開會征詢意見。就這樣,陳葉翠又是跑大學,又是組織開會,又要挨傢挨戶一傢幾塊錢地把錢收起來。足足忙活瞭一星期。

在陳葉翠眼裡:直接買一批滅火器掛上隻是簡單的政府行為,而按照項目制讓公眾從開始到結果評估全過程參與,這才是現代的社會管理理念。

" 小巷總理 " 走瞭,上千社區居民在自發為她送別

陳葉翠紮根社區 29 年,將最美好的青春韶華都奉獻給瞭社區的街坊鄰居。

2017 年 11 月 11 日 20 時許,這位從 33 歲就投身社區工作的 " 小巷總理 ",因病不幸去世。

而在陳葉翠去世後,上千社區民眾自發夾道送別 " 小巷總理 "。

11 月 12 日 11:30,陳葉翠追悼會在濟南蓮花山殯儀館舉行。

11 月 12 日上午 10 點整,靈車緩緩從陳葉翠傢出發,經過甸柳一居社區時,上千名居民自發站齊在道路兩側為 " 小巷總理 " 送別。

在送別的街坊鄰居中,有人用眼淚表達情感,有人用詩詞寄托哀思。

其中,一位社區居民,寫下如下詩句。

樂在社區耕耘忙,

青春年華譜華章。

甸柳盛開和諧花,

碩果累累傢傢香。

一顆赤心為群眾,

勇鬥病魔意志強。

今日送別西天去,

音容笑貌永難忘。

在為社區無私奉獻瞭 29 年之後,今天,上千名街坊鄰居自發趕來送別陳葉翠最後一程。

他們的眷戀、不舍,是對這位 " 小巷總理 " 畢生工作的由衷肯定;

他們的眼淚、詩詞,是對這位 " 小巷總理 " 辛勤付出的最好報答。

" 小巷總理 " 陳葉翠走瞭,她的事跡,感動瞭整個社區、城市;她的精神,則溫暖著世界、人心 ……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