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很累 隻因你沒做到這 6 件事

07-20

最近朋友圈特別流行一句話 " 做媽媽的都不用睡覺,全靠一口仙氣吊著 ",看到這句話的媽媽是不是深有體會 ?

的確,生完孩子的頭兩年,是女人生命裡最艱難的兩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天和 " 充電 5 分鐘,蹦躂兩小時 " 的娃兒鬥智鬥勇,一個月有 30 回想把娃塞回肚子、20 回想把娃扔到垃圾桶 …… 生活、情感、傢庭、責任,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關註微信訂閱號:朵媽親子時光,聊聊親子育兒那些事)

不過,如果你能在這段時間裡明白一些道理,總結一些經驗,那麼即使生活充滿挑戰,你也能過得很從容淡定。

1、別硬扛 !當你需要幫助時,就必須開口 !

媽媽這項職業真的太累瞭,24 小時貼身照顧不說,還要面對孩子三天兩頭無緣無故鬧脾氣。

也許有人會不理解,不就是帶個娃而已,至於叫苦連天嗎 ?

但事實上疲憊真的能拖垮一個人,它能讓一個人的意志力變得脆弱,它能讓你的神經變得敏感。

朵媽說:隻有我們學會靈活應變,尋求幫助,而不是一個人硬撐,才能爭取更多的時間來休息。而當我們精力充沛瞭,能包容的事情自然會更多。

2、我們容易焦慮,常常是因為懂的東西太少 !

當媽後最怕的事情,不是帶娃的艱苦心酸,而是孩子時不時出現這樣那樣的 " 異常情況 "。

比如臍帶咋老不脫落 ? 大便怎麼這麼稀 ? 頭發怎麼這麼少 ? 剛走路的時候怎麼有點外八 ……

不由得想問,為什麼我們一當媽就這麼糾結 ?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知道的東西太少瞭 ! 如果我們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多看書、多查資料,多和專業的醫生交流,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這些 " 異常情況 " 並不異常,而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朵媽說:隻有知道的東西多瞭,我們的心裡才會有譜,不至於一有新狀況就瞬間焦慮不安。

3、別逼自己做個完美媽媽,偶爾做不好不需要自我埋怨 !

當媽的再細心,有時也難免會出亂子,比如一秒鐘的功夫,孩子就從床上 " 自由落地 " 瞭。看到孩子受傷,我們的心裡滿滿是自責、內疚、後悔、難過 …… 覺得自己是個失職的媽媽。

但是,我們都是凡人,不是超人。育兒路上,不可預測的意外太多太多,我們再努力,也沒法做到一個完全不會出錯的完美媽媽。

朵媽說:當我們偶爾沒做好某件事時,不要過於自責,放下成為完美媽媽的執念,接納自己的不足,我們才能走出負面情緒,給自己更多的包容,給孩子更多的愛。

4、能用錢辦到的事,那就允許自己用錢來解決 !

對媽媽們來說,100W 都買不到好睡眠,100W 都買不到好精力。

如果我們凡事都要親力親為,那就得犧牲寶貴的休息時間。而當我們忙到分身乏術時,好心情也會離我們而去。

所以,當媽的都要懂得充分利用各種工具,所有能省時省力的工具都值得添置,這些工具能幫助我們在帶娃做傢務中事半功倍。

比如育兒工具:嬰兒車,嬰兒背帶、嬰兒餐椅、輔食機等 ; 比如生活工具:吸塵器、洗衣機、各種能幫我們省下時間的廚房工具 ……

朵媽說:簡言之,能用錢解決的事就盡量不要親自來,算算它們每天為我們節省下來的時間,就覺得非常劃算瞭。

5、別和孩子發脾氣,這樣對誰都不好 !

孩子不聽話時,我們常常會氣上心頭,對著孩子一頓咆哮。然而發過火之後,我們和孩子都要花很多時間來修復壞脾氣帶來的破壞性,並且一個愛發脾氣的媽媽,永遠無法教出一個情緒平和的孩子。

因此,要知道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因為他故意想和我們作對,故意想氣我們,而是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我們沒有瞭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朵媽說:如果我們多點耐心,蹲下來問問寶貝為什麼要這樣做,也許他的回答會讓你愕然:原來我一直都不太瞭解自己的孩子。

6、懂得愛自己,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愛 !

" 你看看,自從生瞭孩子以後,我放棄瞭工作,人也變老變醜瞭 !"

" 我和朋友都很長時間不聯系瞭,大傢都知道我非常忙 !"

" 我整個人全變瞭,以前很愛美,現在都不像我瞭 !"

經常聽到很多媽媽這樣總結自己生孩子後的生活,好像有瞭孩子以後,我們就完全失去瞭自我。

但是,照顧孩子,不是我們放棄自我的理由。在傢庭中,任何一個人的 " 過度犧牲 "、" 過度付出 ",都不該當作美德去歌頌。

如果在照顧孩子這件事上,當媽的付出瞭 200% 的努力,那麼就會讓傢裡的其他成員變得過度依賴,甚至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並且,當我們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時,我們和伴侶的關系也會隨之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似乎不如以前那麼親密瞭 …… 我們逐漸變成一個滿腹牢騷、愛抱怨的媽媽。成為這樣一個媽媽,是我們和孩子都想看到嗎 ? 不 !(關註微信訂閱號:朵媽親子時光,聊聊親子育兒那些事)

朵媽說:我們必須先懂得愛自己,才能變得更強大。隻有我們成長為一個有自我、有自信的媽媽時,才不會迷失在孩子的屎尿屁中,才能真正享受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給孩子更好的愛。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