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教育界最近幾年概念層出不窮,不免有 " 繁花漸欲迷人眼 " 之感。在各種流傳中," 快樂教育 "、" 學校選擇 "、" 人工智能時代 " 等概念大概是最讓父母們感到困惑的瞭,其中也有不少父母可能存在著認識誤區。到底該怎樣辨析這些概念,理解教育之本,今天的文章就這些概念做出瞭自己的思考,並得出瞭結論:學習重要,未來學習更重要。
文丨晴媽 編輯丨黃曄
近年來,有關教育的話題熱度不斷上升,各種流派、新潮觀念風起雲湧。有關教育理念、公立還是私立、要不要學奧數、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孩子該學什麼等問題,我想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有關快樂教育
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我正在蘇州市調研,白天去瞭蘇州工業園考察機器換人的進展,也和六傢企業進行瞭座談。有些事情,雖然一直知道,但是親眼看到還是內心頗感唏噓。
調研時問企業瞭一個小問題:" 你們覺得,目前招來的大學畢業生,有哪些職業素質你們比較看重,或者覺得目前仍有所欠缺?"
企業回答:" 現在的學生很多抗壓能力太差,逆商不夠,一點小挫折就受不瞭。目前我們開始招‘寬松一代’瞭,就是九幾年出生的,從小快樂教育長大的一代瞭,預計未來逆商更差。"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快樂教育是失敗的嗎?我們不能讓孩子盡量按照快樂的原則生活嗎?
問題並不在於快樂本身。快樂教育原則上也沒錯。問題在於,有一些快樂教育,隻教給孩子隨心所欲,沒有教給孩子如何變得優秀。
企業的批評實際上點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快樂教育並沒有讓孩子做好準備面對社會。或者換句話說,這些在現實企業中受挫的孩子,實際上很需求這份工作,他們並沒有條件瀟灑地拍拍屁股走人。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 " 快樂就好 " 或者 " 隨便做你喜歡的事 ",真能做到這麼隨興,不是傢裡大富大貴,就是天賦異稟卓然不凡。剩下的多數時候,當我們真的要在這個世界上尋找生存之道,我們要先獲得一個立足的位置,然後才能逐漸一點點擴大自己的空間。
一個孩子進入真實世界,首先需要做到這個世界認可的勝任,做到能夠讓自己按自己期望生活的優秀,然後才有空間和餘地隨心所欲。他需要學會優秀。
那怎麼辦呢?作為普通人,我們必須要從小逼孩子頭懸梁錐刺股嗎?
那也不是的。將快樂與學習對立起來的觀點,實際上混淆瞭兩種快樂:因為不受約束而感受到的快樂,以及因為自我滿意而感受到的快樂。
我們從小到大生活在太過嚴苛和控制的管束中,因而稍微放松就快樂得忘乎所以,就像小時候父母不在傢一定要熬夜。因此對孩子的成長,我們的徹底放縱幾乎像是給自己的一種補償:我想把我沒享受過的自由都給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可我們沒有想過的是,這種無人看管的自由快樂,一般持續不瞭太久也就倦瞭。如果真的始終生活在這樣的無所事事中,一個人很容易感覺到無聊,甚至什麼都提不起精神。
而與之相對的是另一種快樂,一種感受到自己的快樂,因為自豪,因為實實在在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因為看到自己的成長而持續的快樂。那是一種武功高手般的驕傲,我練功升級,我打遍天下無敵手。
孩子需要自由的快樂,也更需要自豪的快樂。很多時候,後者更令他們快樂。
那我們能怎麼做?告訴孩子先苦後甜,逼孩子小時候學習,以便長大感受到自豪的快樂?
其實不是的。我們總是太低估孩子自身成長的力量。
每個孩子身體裡,與生俱來都帶有對自己的自豪。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看見它,像一顆小小的種子一樣保護起來,讓它發芽。相信他自身的力量。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相信,他也會學著相信自己,進而期許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以孩子的成長和優秀作為目標,那是肯定可以批評和管教的,但這種批評和管教不等於壓抑和壓制。其中最大的區別在於:
當你帶著挑剔和嫌棄管教,內心的話語是:" 這孩子怎麼這麼煩人?"" 這孩子故意給我添亂。"" 這孩子天生脾氣太差,得管。"
而如果帶著相信和期許管教,內心的話語是:" 不行,你完全能比這做得更好。"" 你隻是偶爾這樣,我相信你能更好。"" 你這麼棒,再做到這點,你就更棒瞭。"
父母所有的內心態度,孩子都是能感受到的。他們會按照父母心中的潛臺詞生長。
實際上,孩子最戀戀不忘的成長的引路人,不是那個對他撒手不管的人,而是那個發自內心認可他的人。完全撒手不管的狀態,孩子感受不到自己被信任;永遠說 " 你喜歡就好 ",潛臺詞就是 " 我也不期望你能做好 "。然而每個孩子都期待自己被期許,期待他人認可自己的天賦,期待看到自己的進步,期待在挫折與困境中有人能鍥而不舍地說 " 別放棄,你可以的,你就差一點點瞭 "。
一旦孩子感受過被人信任和自我進步的喜悅,那麼他將不會把努力當作快樂的敵人,因為他能感受自己的內在生命在生長。那是他未來抵抗困境、破繭成蝶的唯一力量,也是最長久的快樂源泉。
這是我想說的反雞湯第一條:放手不管不等於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需要能讓孩子找到不斷超越自己的路。
有關公立教育
我們在長大後想要躲避的第二個洪水猛獸,是公立教育。
就像想要拋棄一切管教一樣,我們有瞭小孩之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我可不要讓孩子再進公立學校瞭,體制內的教育太僵化瞭,我不希望孩子學傻瞭。
於是出路就是早早送國際學校,或者考最好的新興私立學校,為創新教學法歡欣雀躍。感覺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讓孩子變成一塊石頭。
可是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這麼多年公立教育學習,你自己真的學傻瞭嗎?如果真的學傻瞭,現在又哪有這種反叛精神,主動為孩子選擇其他學校?
事實上,在大學和工作這麼多年,我就沒見過一個學傻瞭的人。確實有沉默內向的,有不善交際的,有過於耿直的,有循規蹈矩的,有適應能力不強的,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其個人理由和偏好,不善言辭可能是善於觀察,也不等於學傻瞭。
隨著我們越來越獨立,越來越純熟地在社會裡摸爬滾打,我們見到的油嘴滑舌和老謀深算的人越來越多,我們自己也越來越變成老油條,卻沒有問過:都是從小公立教育長大的,誰是那個學傻瞭的人呢?
其實我們真的沒必要像害怕洪水猛獸一樣害怕公立教育。公立教育至今仍有太整齊、太僵化、太保守的種種弊端,這都沒錯,但我們要相信的是孩子的內心:在今天這樣信息化的時代,即使學校再統一僵化保守,孩子的頭腦也沒那麼容易變傻。
讓人頭腦簡單被禁錮的唯一理由,是眼界太狹窄。如果還是朝鮮時代缺乏外界信息,如果接收到的教育就是唯一的信息來源,那確實可能頭腦太單一僵化瞭。然而隻要讓孩子打開眼睛看到這個世界五花八門的意見,他們的心自然就是靈活的。
父母能做什麼呢?與其因為焦慮而逃避公立教育,還不如多讓孩子看幾本書,告訴他: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有人這樣講,有人那樣講,老師和學校是一種講法,但世上還有別的講法,等你長大瞭,自己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們經常過高估計學校教育的作用,低估孩子自己的力量。很多時候,每個孩子都是在學校環境中自己摸索著長大的。同樣的學校,每個孩子的成長路徑都不一樣。與其超越自己能力范圍想給孩子選擇完美環境,真的不如讓孩子自己擁有強健的成長之軀。
那如何擁有呢?也很簡單。多讓孩子看書,天南海北無拘無束地看書。看書的投資最低,而獲得的回報都是長在自己心裡的。如果孩子心裡有世界各地,那麼無論在哪兒上學都是國際教育。
這是我想說的反雞湯第二條:沒必要對體制外學校盲目跟風。
想讓孩子自由思維,與其全依賴學校,不如直接培養孩子。
有關數學教育
上傳統公立學校,至少有一點還是不錯的,基礎知識比較紮實,數學能打下較穩妥的基礎。
曾經和一個以色列人聊天,他說他們國傢上學非常放羊,下午都不上課,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結果這種制度下,那種非常彪悍、智力過人的孩子得到最好發展,自學自主,長大之後常常出現傑出人物;但是資質弱一點的孩子普遍放棄瞭,基礎很薄弱,長大之後的知識素養比平庸還要差一點。
中國教育的利弊剛好相反:沒有給超常孩子自由成長空間,但是能確保大眾一般紮實基礎。傳統的公立教育按部就班,要求嚴格,經過小學到中學多年的練習,數學基礎基本上還是打得比較好。
數學學習真的重要嗎?未來時代還需要學數學嗎?
最近有時候聽到一些誤導性的說法,例如未來機器人都比人聰明,人都不用學理科瞭,所有人都學習哲學和藝術。這真的是誤導。且不說很多人的哲學和藝術可能更不如機器人,就說數學,如果真的不好好學數學,弊端是長遠的。
這就好比當初發明計算器之後,計算器算數已經比人快瞭,為什麼我們還要學算數?如果當初真的有人因為計算器而放棄學數學,那麼現在基本上屬於半文盲狀態吧,去銀行人傢說個復利都聽不懂。
為什麼要要學數學?數學不隻是讓機器算算數這麼簡單,數學塑造的是我們頭腦中看事物的方式。數學真正影響的是我們的大腦。數學是世界的秩序,缺少數學感知的人看事物是亂糟糟一片,數學好的人看同樣的事物,就是結構、數量和路徑。這就是大局觀和策略的來源。我就沒見過數學真正好的人後來發展不好的。
我們需要數學,它是讓我們獲得高層次認知的臺階。越是人工智能時代突飛猛進,越需要數學思維好的人,進入各個領域的創新過程。
那我們需要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上學而思嗎?
我不清楚小學的狀況,但我個人覺得幼兒園不必要。幼兒階段的孩子數學啟蒙很重要,但不需要用上課的方式,甚至上課的方式也不是最好的。
幼兒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數感,簡單說就是數形對應。把聲音的數、書寫的數、物體的數量和物體的順序,四種數的概念對應起來就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抽象關系建立,加減法反而是水到渠成的。此外重要的是頭腦中的空間想象力,就是頭腦對圖形各方向的操作,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最好。(有關幼兒的數學啟蒙,我在這裡不多說瞭,以後會在童行的群裡講。)
幼兒的學習特征是浸潤的,最好也讓他們有一種 " 數學屬於天地,數學屬於生活 " 的感覺,而不是僅僅把數學當作答題卡上的算式。唯有這樣的學習,將來才能觸類旁通。
這是我想說的反雞湯第三條:數學學習在任何時代都需要重視。
數學學習,最重要的是抽象思維能力,一旦掌握受益終生。
人工智能時代學什麼
說到人工智能時代,既然說起數學學習不能丟,那其他還有什麼學習是重要的?
說到這裡,就再說回到工廠的調研。我們到瞭一傢電子零配件加工廠車間參觀。他們自前年開始機器換人,買一臺日本生產的設備 25 萬,使用十年,可以替 3-4 個工人工作,每個工人每年成本 8 萬。即使算上維護費用,不到兩年也已經回本。自動運行的機械臂不知疲倦地工作,效率提升瞭,良品率也大大提升。
據工廠副總講,他們這兩年已經減少瞭三四千人雇傭,預測再過 5 年,現在的 2/3 人員應該都不需要瞭,智能管理系統讓他們連管理崗都可以縮減。
在和另外兩傢更高技術含量的企業座談的過程中,他們也表示確實有機器取代工人,但是有很多其他崗位並不會縮減。原因是:目前 AI 確實能替換不少簡單重復性工作,但除非一個人的工作隻有這種簡單重復性的部分,才會被裁掉,否則對於多數復合型職位,隻是他平時工作裡的體力活被替換瞭,他可以專心去做更復雜的工作。系統越高級,很多工作越復雜。
企業談到,未來幾年研發設計崗位會大量擴張。當我們問到有關創新與研發的部分,一傢企業講:實際上創新研發更多是積累,是要在企業中熟悉整個技術過程和研發過程,靠經驗積累,逐漸浸潤技術開發的文化,最終推陳出新,不是靠靈機一動的拍腦袋。
這是工程研發非常典型的傳承過程,現在在科研中也越來越多遵循這種浸潤與傳承。這和我們很多時候在生活中提到創造力的過程並不一致,有的時候當人說起創造力,往往想到的是 " 突發奇想的能力 ",還會覺得知識學多瞭人會受束縛,不要學比較好。這是一種誤解。如果一個人學瞭知識之後缺乏創造力,那不是知識的錯,隻是這個人沒學好。
真正的創造力是在豐富知識基礎上的靈活思維,肚子裡沒貨,創意也隻是胡思亂想。創造力是知識峰頂的一抹白雪,晶亮靠白雪,高度靠山峰。
所以如果問我什麼是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孩子最必要的素質,我會說:寬闊的知識基礎,靈活的思維能力。
為什麼要寬闊的知識基礎?因為隻有基礎寬,選擇餘地才會大。未來發展變化太快,孩子的一生中面臨不斷的轉向,如果知識基礎就太狹窄,又怎樣在新領域保持學習能力?未來的所以人工智能都是專傢,人最大的競爭力就是復合型通識能力。
為什麼要靈活的思維能力?因為知識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但是每個人拿知識能做的事都是不一樣的。獲取知識越來越容易,誰能把知識做出不一樣的加工,將是決定勝負的最關鍵因素。創造力是成敗關鍵,而它就是對豐厚知識的靈活思考。
這就是反雞湯第四條:未來人工智能時代也需要學知識。
任何時代都需要知識豐厚,人工智能時代更如此,隻是未來更需要在知識基礎上靈活地推陳出新。
簡而言之,我今天想表達的核心意思是:學習重要,未來學習更重要。
我每每看到 " 孩子不需要好好學習 " 之類的雞湯言論,都覺得誤人子弟。" 學習好可能反而不幸福 ",是這樣嗎?我認識的學業頂尖的人,現在傢庭事業生活多半都挺幸福。
我心中的快樂教育,不是 " 我不管你,你快樂就好 ",而是能用快樂的方式學習,讓學習和不斷超越自己成為生活中最大的快樂。有自我超越的心願,自律都不是問題。
我頭腦中的理想父母,是不打不罵、鼓勵孩子的溫暖父母,但不是對孩子沒有要求和期待。沒有要求和期待,孩子感受不到自我的力量。
父母在孩子人生最初的歲月裡,要幫助孩子找到學習之路,引導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知識,熟悉這個世界的符號。要用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慢慢理解,在每一個小的結點都給予熱情的鼓勵,讓孩子漸漸為自我感到驕傲,為接納新知識而感到躍躍欲試。到這個時候,走入學習之門,隻會是一場令人興奮的探險遠征。
說到底,人類文明在向未來遠征。文明頂點從來不等所有人跟上,隻是自顧自突破。誰能跟得上著遠征的速度,誰就能在下一個時代分享航海的收獲。
更詳細的內容不多說瞭,最近會找時間在童行的群裡分享。童行要做的就是面向未來時代的航船,我們希望帶上每一個孩子。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晴媽說 (ID:qingmashuo)
相關閱讀
花 80% 時間 " 復印 " 孩子的課堂早該被淘汰瞭,解鎖個性化教育不靠 AI 還能靠什麼?
從雙語學校到美國高中,這位海歸全職媽媽有套不追名校的育兒經
讓父母感到 " 分裂 " 的原因,兩千年前的思想傢早就說過瞭
外灘教育與老朋友
佈萊森 · 佩恩(Bryson Payne)教授
著眼當下最火熱編程語言
再次攜手合作 隆重推出
更高級 更專業 更有趣的
《Java 編程入門課》
限額 100 人
報完即止!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