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們的獲獎演說,讓我們更理解文學的力量來自何方

01-29

編者按

諾貝爾文學獎是世界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1895 年阿爾弗雷德 · 貝恩哈德 · 諾貝爾立下遺囑:" 我其餘的全部可變賣財產應按如下方式處置:資本——由我的執行人投資於安全可靠之證券——應成為一個基金,其盈利應以獎金形式每年分發給那些在過去一年中使人類受惠最大之人士。所說的盈利應均分為五份:……一份應授予在文學領域裡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傑出作品之人士…… "

如果說,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構築起瞭人類真實生活與理想世界的橋梁,那麼獲獎作傢則是架橋高臺上,認真而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他們的思考,既廣涉浩渺的宇宙星空,又包含腳下堅實的土地。我們通過作品瞭解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學會如何與世界相處。

拋開作品,這些作傢本身也充滿魅力。他們在獲獎演說中,探討個體的存在,寫作的方式與意義,面對歷史與政治的姿態……讀完這些演講,我們更能理解,文學的力量來自何方。

阿爾貝 · 加繆

闡述完作傢職業的高貴,我還想藉此機會談談作傢的本職。除瞭戰鬥者他們沒有其他頭銜,他們脆弱卻執著,雖得不到公正卻向往公正,眾目睽睽之下不卑不亢地構思,永遠在痛苦與美好之間徘徊,在歷史毀滅性的運動中以及其自身雙重的存在裡,抽絲剝繭般最終完成自己的創造。

除此之外,誰又能指望從作傢那裡得到現成的答案和美麗的道德信條呢?真理是難以捉摸、稍縱即逝、永遠有待追逐的。自由之路險境重重、難以生存卻又令人振奮。我們必須朝著真理和自由的目標前進,艱苦卓絕卻堅定不移,路漫漫卻要勇往直前。從此,哪個有著自知之明的作傢還敢自詡為道德說教者?

至於我本人,再次重申,我絕不扮演這樣的角色。我從不曾放棄過追求光明,感受存在的幸福,向往少年時自由自在的生活。這種種貪戀之情盡管也讓我犯瞭不少錯誤,卻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瞭我的職業,支持我不假思索地站在那些沉默者一邊。對他們而言,要在這世上活下去,唯有靠那一點點幸福、自由卻又短暫的回憶。

《寫作的光榮(節選)》 1957 年

川端康成

" 春花秋月杜鵑夏,冬雪皚皚寒意加。"

這是道元禪師的一首和歌,題名《本來面目》。

" 冬月撥雲相伴隨,更憐風雪浸月身。"

這是明惠上人作的一首和歌。當別人索書時,我曾書錄這兩首詩相贈。

明惠在這首和歌前面還詳細地寫瞭一段可以說是敘述這首和歌的故事的長序,以闡明詩的意境:

" 元仁元年十二月十二日晚,天陰月暗,我進花宮殿坐禪,及至夜半,禪畢,我自峰房四至下房,月亮從雲縫間露出,月光灑滿雪地。山谷裡傳來陣陣狼嗥,但因有月亮陪伴,我絲毫不覺害怕。我進下房,後復出,月亮又躲進雲中。等到聽見夜半鐘聲,重登峰房時,月亮又撥雲而出,送我上路。當我來到峰頂,步入禪堂時,月亮又躲入雲中,似要隱藏到對面山峰後,莫非月亮有意暗中與我做伴?"

在這首詩的後面,他繼續寫道:

" 步入峰頂禪堂時,但見月兒斜隱山頭。山頭月落我隨前,夜夜願陪爾共眠。"

明惠當時是在禪堂過夜,還是黎明前又折回禪堂,已經弄不清楚,但他又接著寫道:

" 禪畢偶爾睜眼,但見殘月餘輝映入窗前。我在暗處觀賞,心境清澈,仿佛與月光渾然相融 "。

" 心境無邊光燦燦,明月疑我是蟾光。"

既然有人將西行稱為 " 櫻花詩人 ",那麼自然也有人把明惠叫做 " 月亮詩人 " 瞭。

" 明明皎皎明明皎,皎皎明明月兒明 。"

這首僅以感嘆聲堆砌起來的 " 和歌 ",連同那三首從夜半到拂曉吟詠的 " 冬月 ",其特色就是:" 雖詠歌,實際不以為是歌。"(西行的話)這首歌是坦率、純真、忠實地向月亮傾吐衷腸的三十一個字韻,與其說他是所謂 " 以月為伴 ",莫如說他是 " 與月相親 ",親密到把看月的我變為月,被我看的月變為我,而沒入大自然之中,同大自然融為一體。所以殘月才會把黎明前坐在昏暗的禪堂裡思索參禪的我那種 " 清澈心境 " 的光,誤認為是月亮本身的光。

正如長序中所述的那樣," 冬月相伴隨 " 這首和歌也是明惠進入山上的禪堂,思索著宗教、哲學的心和月亮之間,微妙地相互呼應,交織一起而吟詠出來的。我之所以借它來題詞,的確是因為我理解到這首和歌具有心靈的美和同情體貼。在雲端忽隱忽現、照映著我往返禪堂的腳步、使我連狼嗥都不覺害怕的 " 冬月 " 啊,風吹你,你不冷嗎?雪侵你,你不寒嗎?我以為這是對大自然,也是對人間的一種溫暖、深邃、體貼入微的歌頌,是對日本人親切慈祥的內心的贊美,因此我才書贈給人的。

《我在美麗的日本(節選)》 1968 年

加西亞 · 爾克斯

也是在像今天這樣的一個日子,我的導師威廉 · 福克納在這裡說:" 我拒絕接受人類末日。" 如果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三十二年前被他拒絕接受的巨大災難,如今在人類歷史上已首次從科學角度成為可能,我會愧對這個他曾站過的位置。

這令人震驚的現實在人類史上曾經隻是個烏托邦式的空想,而我們這些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寓言創造者有權相信:反轉這個趨勢,再烏托邦一次,還為時不晚。那將是一種全新的、顛覆性的生活方式:不會連如何死,都掌握在別人手裡,愛真的存在,幸福真的可能,那些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傢族,也終於永遠地享有瞭在大地上重生的機會。

《拉丁美洲的孤獨(節選)》 1982 年

納丁 · 戈迪默

奇怪的是,這是一個雙重過程,同時造就著作傢及其要成為人類文化媒介中一變體的目的。它既是一個個體存在發生與發展的發育過程,也是依照那個體的性質分別對就其發育過程所作探索的適應過程。因為我們作傢就是為此任務而被逐漸造就的。

猶如波爾吉斯的短篇小說《上帝的手跡》中與美洲虎關在一起的囚徒——他借著一天僅一度照入的光線,試圖從那生靈毛皮上的斑紋解讀存在的意義,我們窮畢生精力企圖通過言語釋譯我們在各種社會、我們身為其中一分子的世界中所汲取的書本知識。正是在此意義上,在此無法解決、不可言說的參與關系之中,寫作永遠且同時是對自我和世界的探索,對個體和集體存在的探索。

《寫作與存在(節選)》 1991 年

哈羅德 · 品特

當我們註視鏡子時我們認為我們面前的形象是準確的。可移動一毫米,形象就變化瞭。我們其實看著的是永無休止的系列影象。有的時候一個作傢必須砸碎鏡子——因為在鏡子的另一面真相在凝視著我們。

我相信盡管很不容易,作為公民,以無畏、不懈、有力、智慧的決心去確定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社會中的真理是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事實上這是必須的。

如果這樣的決心不能紮根於我們的政治觀念,我們將沒有希望重新建立那我們幾乎失去的東西——人的尊嚴。

《藝術,真相,和政治(節選)》 2005 年

馬裡奧 · 巴爾加斯 · 略薩

沒有虛構,我們就不會那麼清晰地意識到自由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當生活被暴君、意識形態或宗教教條踐踏時,我們就意識不到自己生活在怎樣的地獄裡。文學不僅能讓我們沉浸在美與歡樂的夢想中,還讓我們對各種壓迫保持警覺。那些對此有所懷疑的人不妨問一問自己:那些處心積慮地想把公民的行為從搖籃到墳墓牢牢控制起來的統治者,為什麼總是對文學恐懼萬分?他們甚至建立瞭嚴格的審查制度來壓制文學,還密切監視獨立作傢的一舉一動。

因為他們知道,任憑想象在書中自由徜徉是多麼危險;他們知道,當讀者把虛構呈現出來的自由——使文學成為可能的自由和文學所描述的自由——跟現實的愚民政策和恐怖政策放在一起比較時,虛構將發揮怎樣的煽動力。無論作傢是否願意,是否自覺,當他們編織故事時,他們總會讓不滿蔓延,總會向人們揭示:世界被弄得一團糟,幻想的生活比我們日常的例行生活更豐富。事實上,這樣的看法一旦在民眾的感受和意識中紮根,民眾就變得難以操縱,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心甘情願地接受刑訊官和監獄長的謊言,不再輕易相信牢獄中的生活更好、更安全。

《獻給閱讀與虛構的贊辭(節選)》 2010 年

莫言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我還是要給你們講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裡組織我們去觀一個苦難展覽,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為瞭能讓老師看到我的表現,我舍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我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我還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裡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著大眼看著我們,眼睛裡流露出驚訝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後,我向老師報告瞭這位同學的行為。為此,學校給瞭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多年之後,當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這件事讓我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講故事的人(節選)》 2012 年

石黑一雄

所以,我,一個六十多歲的男人,在這兒揉著雙眼,試圖從迷霧中辨別這個世界的輪廓,這個直到昨天我才開始懷疑的世界。我,一個疲憊的作傢,來自一個理性疲乏的時代,是否能找到能量來註視這個陌生的地方?在社會努力適應巨大變革的時代,我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在情感層面給將來的爭論、爭鬥和戰爭帶來新的視角?

我必須繼續努力,盡我所能。因為我仍然相信文學是重要的,而且在我們克服困難的環境時尤其如此。但是我會期待年輕一代的作傢來激勵和引導我們。這是他們的時代,他們將有我缺乏的知識和本能。在書籍,電影,電視和戲劇的世界中,我看到瞭今天的冒險,激動人心的才能:四十,三十和二十歲的男人和女人。所以我很樂觀。為什麼我不應該樂觀呢?

但是,讓我完成呼籲,如果你喜歡,我向諾貝爾呼籲!要讓整個世界都擺正是很困難的,至少讓我們思考一下,我們如何才能做好自己的小角落," 文學 " 這個角落,在那裡我們讀,寫,發表,推薦,譴責和獎勵圖書。如果要在這個不確定的將來發揮重要作用,如果我們要從今天和明天的作傢中獲得最大的收獲,我相信我們必須變得更加多元化。

《我的 20 世紀的夜晚(節選)》 2017 年

圖片源自網絡

編輯:十七

排版:陳燦、筱羽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