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華》:比性侵更痛的,是對性侵的逃避和冷漠

11-30

" 每一次事件發生總有人會選擇逃避和冷漠,

但最後總有一天有人會自食逃避和冷漠的惡果。"

-- 壹休

《嘉年華》電影簡介:

深夜,小學生小文(周美君 飾)和同學被一個中年男人帶至酒店,這一切被在酒店打黑工的未成年少女小米(文淇 飾)拍下。事件逐漸演化成一個全城議論的性侵女童案,權力在握的犯罪嫌疑人浮出水面,受害者傢中也風暴漸起。 

女律師郝潔(史可 飾)對案件展開調查,逐漸發現突破點在小米身上 。而掌握關鍵證據的小米,卻將它作為在這個海濱城市生存下來的救命稻草。等待她的,是她意想不到的黑暗。 

女律師的努力最終讓小米做出瞭新的選擇,也獲得瞭警方的初步認可。但在真相即將大白、正義即將伸張的的時刻,嫌疑人卻繼續展現他超乎尋常的能量,案件再生波折 ...

" 比傷害本身更痛的,是對傷害的逃避和冷漠。"

看完這部有著 " 中國版《熔爐》" 之稱的《嘉年華》時,腦海裡冷冷地跳出這一行字。

電影是從兩個女孩的故事開始的,一個是小文,父母離異,和母親一起生活,而父親也是一個社會底層人員,寄居在海邊的遊樂園獨自為生。

而小文因為一次夜不留宿,被同學的叔叔侵犯;另一個是小米,在外流浪的十六歲女孩,沒有傢人也沒有身份證,為瞭生存幹著勞苦又底薪的工作,一心想要賺錢,為自己辦理身份證。

她們倆的命運在裝潢溫馨的海邊小旅館開始瞭短暫的交集,然而此後她們的命運,卻沒有一絲溫馨可言。

電影仿佛故意從小孩子的視角,推動整個劇情的發展,讓我們看到的是整個世界鮮為人知的深暗面。

相比性侵帶來的直接傷害,傢長和警察甚至更多事件參與者的逃避和冷漠的態度才是其創傷的原罪。

而最讓我感到寒心的是,除瞭那位剛正不阿又細膩溫和的女律師之外,沒有太多人願意選擇去安慰呵護這個受傷的女孩。

對於性侵這樣的案件,照顧受害者心理是必然的考慮。

但是故事裡的警察和法醫,在那些筆錄、取證的細節,絲毫不考慮受害者心情,甚至在言語間暗示受害者自己也有錯的表達方式,絕對是二次傷害最大的來源。

而無法給與的及時溝通和心靈撫慰,同樣是一種持續而真實的傷害。

母親沉迷於跳舞、抽煙,對孩子的撫養就是給吃給喝,並無更多關心,甚至可以從小文被性侵後和律師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這位母親的教育方式大多時候是打罵。

性侵發生之後,也隻能看到母親的歇斯底裡和對小文的責罵和侮辱,甚至動手減掉瞭孩子的頭發,扯壞孩子的衣服。

當自己的孩子已經被傷害時,作為母親想到的不是去安慰和呵護,而第一反應居然是將小文的漂亮衣服丟在地上,剪掉她的長發,將悲劇歸因為打扮太招搖。

試問在這樣不尊重孩子的傢庭中,孩子的幸福從何說起?

周國平先生曾經說過:

" 對兒童的態度,是檢驗一個人的人性品質和一個國傢的文明程度的試金石。一個人對孩子冷漠,甚至加以暴力侵害,是這個人人性品質低劣的確證。一個國傢缺乏保護兒童權利的社會和法律體系,侵害兒童的事件頻發,則是這個國傢文明程度低劣的確證。"

我不知道今天的社會中還有多少像小文這樣倍受畸形傢庭教育毒害的孩子,或許正是由於傢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的忽視和暴力溝通,才使得孩子的傷害被無形放大又被無限延長。

而傷害的陰影將在他們漫漫人生中無法抹去。

防性侵動畫中文配音版

相較於性侵事件發生後的痛心疾首和無盡悔恨,倒不如及時給孩子普及正確的性知識防患於未然。

一直以來,性教育都是整個社會的禁忌。

其實我們早就該意識到,讓這些性侵犯人逍遙法外頻頻得手的不僅是綿延不絕的社會惡勢力,而性教育的缺失更是成為瞭性侵犯最大的間接幫兇。

很多學校和傢庭更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言不發,放任孩子墮入黑暗的深淵。

而一旦孩子受傷事件發生後,更是選擇遮遮掩掩事息寧人,甚至如同影片中小文同學的父親,選擇與肇事者媾和換取更多的利益。

西諺有雲,沒有一滴雨會認為是自己造成洪災。

比起刻畫和演繹悲劇的產生,這部影片它要講述的並非這是一出怎樣的悲劇,而是悲劇並非隨隨便便發生的,從傢庭,到社會,每個環節都難辭其咎。

毫不負責的父母,怕麻煩避事的旅店老板,迫於某些壓力不履行義務的警察,以及冷漠的社會輿論,每一條線都像山洪暴發前一滴致命的雨點。

在影片中最讓人痛心的是,小文的同學甚至一臉天真的問道:

" 什麼是處女膜?"

我不知道性教育為何在大多數中國傢庭中處於如此尷尬的位置,甚至尷尬到讓人不願意提起。

比起對性知識的早教育早瞭解早防護,以懵懵懂懂什麼都不知道的姿態去迎接性的到來,才是最大的無知。

或許對於不敢面對的事物,要麼像隻野雞一樣把頭埋在沙子避而不見,要麼像隻野獸一樣殘忍傷害裝作勇敢。

這就是大多數人對待性的態度。

記得小時候,武漢的夏天炎熱難當,常常會在洗完澡就穿個短褲跑出去和小夥伴玩耍,而那時的我因為長得白白胖胖總是成為大人們調侃戲弄的對象。

有一次有幾個爸爸的同事圍住我不讓我出去,其中一個人冷不丁一把扯掉我的褲子,那時的我不過才四五歲的年紀,被幾個三四十歲的大人以最惡俗的方式調笑著。

所有的委屈和憤怒都化作瞭無聲的哭泣,最讓我感到無望的是,我的爸爸也站在一旁賠笑著,甚至一點都沒有責怪那些人的意思。

後來的我甚至氣憤到把傢裡的盤子都砸瞭,而結果在他們的眼裡所有孩子的情緒不過都是一場哭泣就能平復。

有太多的大人對孩子受傷的情緒選擇瞭冷漠,這樣的冷漠遠比傷害來的更加讓人痛苦。

關於這件事,在我此前所撰寫的《非要把孩子逗哭瞭你才高興?》這篇文章中,我也曾這樣勸誡和警告那些不尊重孩子的大人,

不要拿成人的幽默來涮孩子,他們不懂也不屑於懂你的幽默。孩子眼裡和心裡是這世間最純真最直白的,你說一就是一,你說二就是二。

能和孩子說等我回來就殺豬給你吃的是曾子,為什麼他做得到你做不到,因為他說瞭真話做到瞭尊重孩子。

這世間有太多的大人不把孩子當人,而隻是當孩子。

所以他們才會肆無忌憚地逗哭孩子,以為哄哄就好,這樣的人千萬不要出現在我孩子面前,不然我管你是親戚還是朋友。

如果更多的傢長能及時做到尊重孩子,聆聽他們每一個委屈和難過的時候,或許有些傷害就不會顯得如此漫長和沉重。

就在昨晚,這部電影讓導演文晏一舉斬獲臺灣金馬最佳導演獎,談及這部影片的名稱為何叫《嘉年華》的時候,文晏導演如是說:

" 我們生活在一個嘉年華似的時代,大傢表面上無比的熱鬧,無比的光鮮,無比的歡樂,其實背後有非常多的不幸,非常多的困擾。我應該看到嘉年華背後的東西。"

小米和同為旅館服務員的莉莉,不管她們是獨立堅強,還是樂觀隱忍,這些她們身上閃閃發亮的品質並不能為她們的艱難日子帶來絲毫光亮。

她們像眾多躋身於大城市逐夢的年輕人一樣,渴望愛情與美麗,渴望擁有穩定和幸福,渴望擁有同齡人都應該有的一切。

而小米渴望得到一張身份證,在她眼裡這張身份證就是自由和認可,她可以和其他人一樣,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

在得到屬於自己的身份證之前,她必須遠離一切有可能被註目的事件,這也是為何她做為性侵事件中唯一的目擊者,卻選擇隱藏的原因,更何況,這件事讓她得到瞭一個達成心願的機會。

在我理解中,小米就像這個社會中的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反射,如果你是小米你又會有著怎樣的選擇?

是選擇同權力與利益媾和,還是選擇向強大的暗黑勢力低頭,亦或是選擇像小米一樣向社會的陰暗面發起挑戰?

就像影片的宣傳語一樣," 打破沉默 "。

章瑩穎美國失蹤案,江歌留日被害案件,攜程親子園虐童案,趙薇 51 倍杠桿套空事件,再到紅黃藍幼兒園虐童案件,對於處於事件漩渦的人來說,巴不得多出幾個熱點來轉移大眾對他們的註意力。

但是對於事件的受害者來說,他們的人生際遇就將歸於現實,現實就是揭發未成年留守兒童遭性侵案件的何思雲老師不僅被解職,被同事遠離,還被以吸毒人員的身份各種防上訪。

有時候我常常在想,我們都是社會中的人,有時候我們是好人,也有時候我們是壞人。

人性的好壞美醜善惡,每一分鐘都在上演。我們可以選擇不做好人,但也不要去做那個落井下石的人。

像何思雲老師這樣勇敢的人不多,我們都應該保護勇敢的人那份勇敢和真誠坦蕩,因為他們是真的勇士。

每一次事件發生總有人會選擇逃避和冷漠,但最後總有一天有人會自食逃避和冷漠的惡果。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每一個人都是時代旋渦的中心,每一個人的去向都將影響著這個時代發展和變化。吳曉波先生在《激蕩一百年》中曾經說過:

" 對於一個國傢而言,任何一段歷史都是那個時期國民的共同抉擇。"

很多人似乎不同意這樣的史觀,他們常常用被欺騙,被利用,被蒙蔽等字眼來輕易地原諒當時的錯誤,然而我更願意相信易卜生說過的一句話:

" 每個人對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我從不茍同這個社會有病的說法,如果有病的話為什麼我們不選擇想辦法去拯救去醫治去改變這個社會?而要選擇冷漠地站在一旁指指點點選擇逃避?

或許就像尼采說的那樣,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向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既然我們如此向往陽光,為什麼沒有勇氣去面對光明來臨前的黑暗?

- End -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 |   Ray 先森,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自媒體人。愛生活也愛文字,愛健身也愛美食。想說的都在字裡,簡書、微博 @Ray 先森愛健身。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壹休  推薦

關註「職場實用心理學」,回復數字1,查看 6 篇熱門文章

《高情商是怎麼拒絕別人的》

《你的辦公桌上,藏著你的未來》

《越優秀的人,越早想明白這 8 件事》

《缺乏這五種能力,你將永遠呆在社會底層》

《從幾號發工資,就能看出一傢公司的好壞?》

《深到骨子裡的成熟,是從不做這件小事》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