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而不是創造,孩子的天賦也是消耗品

11-30

看點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對某些領域顯露出 " 天生具備的能力 " 和 " 不可磨滅的興趣 "。這稱作 " 天賦 ",需要父母及時發現並加以引導。下文中,牛朋聯合創始人、遼寧師范大學教授葉森從三方面向我們分享瞭引領孩子發現自己天賦的基礎。在他看來,天賦的養成沒有訣竅和捷徑,傢長需要耐心地培育而不是刻意創造孩子的天賦。

文丨葉森     編輯丨李臻

為人父母,總是想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我們通過努力的工作賺錢,把物質和資源拼搏來,然後提供給孩子們。這可以作為培養的一部分,但如果我們隻能夠做到這些,就是說隻能提供,其實是在自私的滿足我們在道義上的快感。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 " 作為父母,我盡力瞭,你為什麼不懂 "。因為這樣的一句話,父母已經占據瞭不可反駁的道德高點。而這,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教育。我們回頭看自己長大的過程,會知道一個小朋友的成長是很漫長的,其中有一些規律無法被跨越。

舉一個例子,年輕媽媽們應該對烘培面包很在行,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問題,我的面包為什麼長不大?你們一定知道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發酵好。那怎麼才能發酵?也很簡單,就是把酵母激活,剩下來的隻有等待和觀察。

天賦和教育,非常像一個面包發酵的過程,都需要時間,等待和觀察。這裡提到的 " 天賦 " 到底是什麼,是否有天賦,其實有很多爭論。比如我們去 KTV 唱歌,你總能夠聽到那些唱的特別好的麥霸一樣的選手,也會有需要我們去忍耐的選手,那嗓音的差別就是一種比較明顯的天賦差別。

不僅在比較明顯的音樂、舞蹈、繪畫方面,很多方面都有這樣一種天生的差別,這種差別可以被發現,也有大小的分別。假如下一個不太準確的定義,天賦被認為是你天生已經具備的一種特性。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天分,是在某些領域你具備的天生擅長的能力,或者是無法磨滅的極大熱情,都屬於天分。具備這兩方面的任意一條都屬於有天分。

天生擅長很好理解,比如像唱歌像繪畫。這個" 無法磨滅的極大熱情 "是什麼?

因為自己是學畫畫的,我記得吳冠中老先生他曾經說過一句話:隻有戀愛般的熱情和開水澆不死的精神才能夠去學藝術。這句話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瞭藝術天賦是什麼,我們把這種極大的熱情叫做 " 執念 "。

在我們的身邊,或者就是在看文章的你,必然會有正在批改數學作業的貝多芬,在電腦面前寫著代碼的梵高們。他們是因為自己的天賦沒有被發現,進而也就沒有匹配到相應的資源,也就是被埋沒瞭。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突破自己的環境和命運的人非常少,也就是所說的天賦被泯滅掉瞭。

從這個角度看,天賦僅僅是一種可能性,或者比喻成潛力股。潛力股如果碰到中國股市的話,大傢還是可以想象結果的。作為父母的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一個結果。天賦隻有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表現化、顯露化、被發現瞭,才會成為我們所說的天賦。

天賦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 " 在同樣努力的條件下進步速度非常快 "。這樣的特點讓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具備天賦,然後能夠長大,能夠變得優秀,變得比自己更好,變成人生贏傢。

理解並培育孩子的天賦

到底有沒有一種好的方法,或者好的教育去發現、去培養天賦?天賦到底能不能被培養?這是每一位父母都關心的問題,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的題目其實已經回答瞭這個問題:培育,而不是創造。

在教育方面我並不是一個專傢,隻有一些有零散的觀點,一些人給我的啟發。這些零散的內容可以歸納成幾個關鍵詞:瞭解,感受,理解,情緒和行為,最後再加一個教育。這些關鍵詞的定義和解釋,也就能說明白天賦到底能不能夠被發現和培養。

我們都瞭解有個東西叫做 " 年齡身高體重的標準曲線 ",這無疑是一個和孩子健康成長相關的指標。很多人把它默認為及格線,一旦孩子的一些指標跑出去瞭,爸媽就會焦慮,就會進入人生思考模式。

是不是他吃少啦?是不是外面的飯有激素?這一波又一波的焦慮,在孩子爬行、走路、出牙、說話等等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出現,假如我們瞭解這個曲線的話,會知道它僅僅是一個統計的平均,也就是一種概況。它不是標準及格線,並不能直接用在每個孩子這種獨立的個體上。作為父母隻要我們平時做的沒有問題,完全不需要焦慮。假如這樣也可以焦慮的話,你像姚明和郭敬明的小時候,爸媽可怎麼活!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作為生物的人多樣性更是如此,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孩子不是流水線的產品,需要每一個都一樣,然後我們把它蓋一個合格的標簽。孩子的成長更是因人而異,它的多樣性、豐富性、個體性非常強。你看,隻要確定我們的孩子並不是病理性的,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把偏離平均指標看作是正常的一個狀態。

有的孩子天生會比較內向,有一些就是比較鬧,千萬別想著我要創造一個 " 動若脫兔、靜若處子 " 的標準孩子,我覺得這樣一點會更好,那樣一點就會更好,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這些想法完全是大人的需要,和孩子沒關系。所以要瞭解,瞭解孩子,然後接受他。

當我們瞭解瞭個體的差異和多樣性以後,下面要做的就是感受,感受來源於觀察。感受和觀察的前提是,不要把他們當作孩子,他們和你一樣,有思考,有情緒。

你是不是見過那些熊孩子,就是毫無節制的鬧。回頭想想自己的經驗,可能前段時間上班沒幹好,領導找我談話瞭,挨批評瞭,同時擠兌瞭。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已經對我產生瞭影響,但當時並沒有爆發。需要過瞭一段時間,越想越別扭,才會體現出來,爆發出來,身邊的人才會遭殃。

孩子也是一樣,也會面臨每天生活當中發生的事情,包括父母的行為、語言、情緒必然對它產生影響,但往往不會在第一時間反應出來,要過一段時間才有。

這種情況下,假如我們不去觀察,沒有發現,作為父母的大人思維,一定會覺得這孩子簡直莫名其妙。實際上他並不是無理取鬧,他總有一個原因或者訴求。我們應該需要通過觀察、理解、調整,來達到準確感受我們的孩子。這樣的感受過程,不僅可以解決熊孩子的問題,還是發現天賦的基礎。

講到觀察,我們如何去理解觀察,記得每年高考作文題目都是出一段話,然後你要先很仔細的去審題,理解題目的意圖,再下筆如有神。同樣的道理,養育孩子過程中,基礎問題就是盡可能客觀、準確的去觀察和感受孩子。每個小朋友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個體,是一個完整的人,必定有他的特性,有他情緒發泄的原因。

" 我傢孩子沒招,就是皮,就是不聽話。"

" 這孩子就這樣,整天的丟三落四。"

這種話熟悉吧,完全沒道理,這樣的形容是大人一廂情願的判決,不一定是這樣。並且,這樣的話一再重復,真就變成那樣瞭。好麼,大人又會說:" 你看,我說的沒錯吧!"

應對這樣的局面,應該在生活中尋找觀察方法。比如我們把自己和他一起玩的時間、交流的時間,偶爾錄下來,然後換個時間,兩口子用旁觀的身份去看,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發現。發現孩子的行為原因,也就是他為什麼那樣去做,也就有瞭基礎。然後,試著用他的方式去理解他。這裡是 " 理解 ",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理解啊去給他所謂的指導,孩子其實很難消化掉。

我用自己舉個例子,就是溝通。我是沒有方向感的,也就是不太分東南西北。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總避免不瞭問路,如果對方告訴我,你要從這裡向西走 500 米,然後下一個路口向南再走 500 米,然後穿過一個西北方向的胡同,就到瞭。其實我就懵瞭,我隻能假裝聽懂瞭,然後謝謝他。

這就是一種無效的指導,因為我沒有方向的判斷,不分東南西北。那我能聽懂的是什麼樣的一種語言呢?以現在的地點為參照,向前走多少米,向左拐或向右拐幾個彎,然後走多少米,這樣我能夠理解。這就是自己理解方式和對方理解方式不同所形成的壁壘。

孩子和傢長之間有同樣的壁壘,很多時候大人會默認一些常識,殊不知孩子還從未經歷過,哪裡來的常識。並且,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突破自己,改變他的理解方式很困難的。相反,讓一個成年人去理解一個孩子的思考方式,然後建立有效的溝通,這種可能性會更實際一些。

有遠見地調整策略

這個怎麼做怎麼調整,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小朋友在 0 到 6 歲的過程當中大部分時間是自然的生長。我們不會要求 6 個月大的孩子就會畫畫,3 歲孩子就可以跨欄。但有一些階段性的規律,大部分父母是不曉得的。所以一旦碰到這樣的階段節點,就可能出現不恰當的要求和調整。

而且作為培育,需要有計劃性預見性和遠見,並且內容是連續的和層層遞進。比如性教育和生與死的這種生命教育,往往需要在一個恰當合適的階段,有所鋪墊的前提下,才能夠進入到下一個環節。一步一步走,會很平和,能夠被接受。但如果沒有這樣的計劃性,每一次都是在解決當下,解決緊急問題,孩子就會出現困惑,傢長也越來越覺得無力。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學自行車,可以去試一下,把教孩子騎自行車的過程錄下來,回頭看看整個的過程當中自己的表現。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說瞭多少句話,有哪些是前後矛盾的,有哪些是帶有焦慮情緒的,有哪些嘰歪瞭。很可能你會發現,自己會和教會別人,是兩件事情。我們自己能夠長大,和我們陪伴一個孩子長大,也是兩件事情。這裡的重點,是我們能不能做到溫和的指導和教育,順應它的需要給予他。

還有在學自行車的過程當中,是不是有訓斥,是不是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強迫,是否忽略瞭他特有的學習和理解的方法。他一定有自己的方式,雖然學自行車已經是一件特別容易快樂的事情瞭,很難把心情搞壞對吧?

但如果父母做的不恰當,一樣可以把他弄得特別痛苦,不想學。我曾經見過,因為教孩子自行車的方法不一樣,意見不一樣,爸爸媽媽就在這個操場上面吵起來瞭。這種行為被稱為三角心理角色,在傢庭當中很常見。

從學自行車推理到讀書興趣的培養和天賦的發現,我們可以想象它是一個遞進的越來越難的過程。當小朋友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先盡可能的形成一種不帶任何幹涉和指導傾向的觀察,然後孩子能夠在我們的面前很自然地表現自己,我們才能理解他的邏輯和方法。

不能給孩子一種 " 你做錯瞭 ",要被糾正的感覺。我們要給予孩子一種選擇,就是原來還可以這樣去做,這是在保留孩子原來做法的權利。慢慢的,你會和他建立一種更加有效的溝通。這樣的一種保留和選擇,對於他來講,恰恰就像發酵一樣,在某個時刻去激活孩子本來就有天賦的酵母,然後它自然的成長,快速的成長。

天賦的培育,就像我們小時候下雪天玩的滾雪球一樣,你需要有一個原點,然後讓他慢慢的自己變大,而不是堆大。堆雪人的過程,是典型的按照成年人的意願去堆砌一個自己想要的雪人。這樣的雪人並不是孩子天賦的自然成長和發現,很容易就垮掉瞭。

拋棄 " 刻意教育 " 的情緒

前面我們說的理解、感受、觀察、調整,是一些具體的理性的部分。在和孩子的交流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其實交流的基礎並不是語言,而是情緒。我們都知道什麼是敷衍吧,別以為小孩子不知道你在敷衍他,一樣能夠分辨你哪些是假裝的,哪些是認真的。

這就是情緒的感受力,任何教育都是雙向影響,從小長大的孩子也在大量的日常裡觀察我們,試圖理解我們。假如你是一種刻意的教育,裝樣子的狀態,一定會被察覺並感受到,他也會有模有樣的敷衍你。這就走入瞭低效的、徒勞的甚至是教育的反面。

在我們的學校系統,存在一種類似的裝樣子教育。你能想象如毛概鄧論這樣的課程,必須要在期末時候劃重點、圈范圍,為什麼?因為老師自己都把課當成瞭擺樣子,必定是徒勞而可笑。

和孩子的溝通,情緒和行為無法被代替,遠比語言和文字更加有效。對孩子來講,他身邊的成年人就是范本。

早高峰大傢都著急,你在公交車上被擠來擠去的人踩瞭一腳。窩火,你一定需要一個道歉是吧?如果對方踩你的人連看都不看你,仰著脖子隨便的說瞭一句對不起,很可能會激怒你。因為你需要的並不是對不起這三個字,而是 " 真的對你感到很抱歉 " 的情緒。你體會到瞭這樣的情緒,自然地原諒他,哪怕是一個歉意的眼神交流。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高鐵上經常會碰到哭鬧喊叫的那些熊孩子,傢長訓斥和管教大多無用、無效。這必然和父母日常的擺樣子的教育是有關,作為成年人我們也要尊重自己的生物性,就是說發火也是有邊界的。該發怒的時候是真實的發怒,你不能去騙他,你不能去裝這種樣子。

對孩子來講,我們要讓小朋友體會到情緒,然後傳遞,並且要讓他知道我們的情緒邊界。這種傳遞也都是情緒,在潛移默化當中小朋友學到最多的就是情緒傳遞的形式和內容。這是在不經意當中的培育,是你的語言和文字無法替代的。

你陪孩子在睡前讀繪本,他會睡得很好,不一定是因為文字內容,而是因為你陪伴的結果。關於情緒和行為,是在前面的感受過程當中的必然,它的建立能讓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變得有效。

其實教育當中還會遇到很多其他的問題,比如窮養還是富養,嚴格還是自由。我們活生生的把一個整體問題一分為二,也就是把教育做成瞭非黑即白的是非判斷,本身就是悲哀的。同樣,對於天賦的是非,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你我作為發現和培育天賦的引導者,本身應該是一個非常有力的學習者和思考者。

假如你不是一個有力的學習者和思考者,最終在他成長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礙和局限就是你。再回到關於天賦的發現,我們認為這種適度的引領和陪伴,恰恰不輕松,需要下功夫,需要學習,需要思考。不是自己嘴巴說什麼,是自己平時怎麼做。

天賦的培養沒有捷徑

以上的這一切,是引領孩子發現自己天賦的基礎。你會說,這些內容並沒有談到具體的教育方法或者絕招啊。

你認為孩子是獨特的嗎?方法會產生太多的變數,甚至它會無效和起相反的作用,我更希望它是一種討論和一個思路,能夠慢慢的在自己的學習中有自己的方法。那才能適合你自己的孩子,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教育思路的受益者。

我從十二歲開始學畫畫,到今天應該有有將近 30 年瞭。最大的收獲就是在這些年裡看到瞭真正有天賦的人,知道自己一輩子也追趕不上他們。但是這樣的真相擺在面前,並沒有讓我感到失望。並沒有因為發現自己沒有繪畫天賦,卻投入瞭大量的時間去學習,最後還成瞭我的工作而感到懊悔。

因為在學習繪畫的過程當中,實際上我已經具備瞭 " 尋找 " 和 " 選擇 " 的能力。這樣的一種能力,我把它稱為努力或者學習的能力,這一定會成為你天賦的基石。

我的環境是一個被 " 放養 " 的環境,父母並沒有太多的管教,但他們的行為就是我的教育,他們因為我的存在,改變瞭很多。

所以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我們知道學駕照去駕駛一堆鐵,還需要經過幾個月的學習和考試才能夠合格。做父母要做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當然要復雜得多,多很多很多。隻有通過學習和探索,才能讓自己更接近 " 父母 " 兩個字。

無論從天賦的養成那還是教育,其實都沒有訣竅,也沒有捷徑。我們需要的就是積累觀察,然後去嘗試,然後去調整。這樣一次一次的循環,我們可能無法創造一個天賦給他,我們也不可能造出一個天才。但我們會給他發現自己天賦的機會,這就是培育,而不是創造。

教育就像給一顆種子陽光和雨水,無論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種子,他長大瞭,健康瞭,快樂瞭,就是好的。

註:本文轉載自 " 埃爾特訂閱號 ",(ID:Arete_edu)。部分內容和觀點,來源於知乎用戶 "Zack 西爸爸 "。

相關閱讀

你不接受 " 快樂教育 ",是因為你一直誤解瞭它

是時候反 " 雞湯教育 " 瞭!

這個傳承近 100 年的教育,始終強調讓大藝術傢教小孩子

限額 120 人

Python 編程冬令營—進階課程開啟!

從面向對象的編程技能

到編寫圖形用戶界面

再到做出具有動畫效果的 APP

做出人工智能的小項目

Python 編程進階課

由佩恩教授帶你走進

專業性與實用性兼備的 Python 應用世界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點擊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

相關閱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