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鐵 3 號線意外事故
站內扶梯踏板突然斷裂塌陷?
就在昨晚
一段拍攝於深圳地鐵 3 號線翠竹站
C 出口的小視頻在網上瘋狂轉發
▼
可這一切 ……
真 or 假?有無人受傷?
事件原因又是啥?
01
網友微博爆料
地鐵扶梯前踏板塌陷
事發翠竹站 C 出口
昨晚,一段小視頻在網上流傳。
根據網友發佈的視頻顯示,電扶梯前的井蓋板有明顯的縫隙,現場並未有相關的安全警示設置。
8 月 26 日早 10 時 13 分,有兩位老人發現異常後,並繞行乘坐扶梯。
一分鐘之後,有一男一女通過該處,並踩踏至該處井蓋板,該名男士踏在右側井蓋“安全”通過。
但該名女士踏在井蓋板左側位置
便瞬間掉入井中!
男士立馬轉身拉住女士,並在路過行人的幫助下順利拉出落井女士。
讓我們再回顧一次
當時高能的驚險片刻
▼
02
深圳地鐵運營回復
啟動全線普查和整改
更換同類型電扶梯集水井蓋板
據深圳地鐵運營消息,事發後,車站人員立即趕到現場並陪同其前往醫院就醫。經醫院檢查,受傷乘客手部、腿部等處擦傷,經醫院處理後暫無大礙已出院。
深圳地鐵運營隨後也發佈通報表示,事件發生後,立即啟動瞭全線普查和整改,對同類型電扶梯集水井蓋板已全部更換完畢。深圳地鐵對事件中受傷的乘客誠摯致歉,對在事件中及時施以援手的其他乘客表示感謝。
同時也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設備設施巡檢力度,確保乘客出行安全。同時,針對此次事件的發生,將在查明原因,厘清責任的基礎上對相關單位和個人進行嚴肅問責。
要知道
安全無小事
人流量大的地區更應該註意排查隱患!
好在這位乘客沒有大礙
真心希望深圳地鐵能吸取教訓
讓大傢出行更加放心!
03
觸目驚心
這些扶梯事故
不應再發生!!!
這次事故的原因發生在
電梯進口處的這塊蓋板上
而此前電梯事故這事還真不少!
▼
廣州地鐵 2 號線站內扶梯踏板斷裂塌陷
2016 年 11 月 27 日下午,二號線昌崗站一臺扶梯因乘客行李遺落的螺絲而被卡停,並出現梯級損壞的情況。所幸過程中沒有造成乘客受傷。
上海浦東一商場扶梯踏板突然拱起斷裂
2016 年 12 月 10 日傍晚 6 點多,位於浦東新區芳甸路上的喜馬拉雅中心商場發生驚險一幕:一自動扶梯在運行過程中突發故障,梯板變形隆起,所幸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
上海地鐵 10 號線國權路站自動扶梯踏板塌陷
2015 年 9 月 15 日晚間 7 點半左右,事發地位於 10 號線國權路站一出入口,一臺自動扶梯發生塌陷。無人掉落,亦沒有乘客因此受傷。
南京地鐵新街口站一電梯踏板突然塌陷
2014 年 12 月 9 日,南京新街口一號線地鐵扶手電梯突然塌陷,電梯踏板已經移位。事後發現該事故是由於乘客隨身攜帶的金屬物品掉入電梯內,卡住瞭機器卡鉤,在運轉過程中導致踏板發生斷裂。
雖然是意外
乘做扶手電梯時也要當心
收好這份小貼士
將可能發生的危險防范於未然!
✔ 一定要知道緊急停止按鈕可以救命
緊急停止按鈕通常在自動扶梯運行指示燈的下方。一旦自動扶梯上遊乘客跌倒,離自動扶梯“緊急停止按鈕”最近的乘客可立即按壓該按鈕,扶梯就會在 2 秒內緩慢自動停下。
其餘乘客也應保持冷靜、緊握扶手,後續乘客請勿圍觀,準確快速給予涉險乘客幫助。
✔ 扶梯“咬人”與體重無關
相比固定件,移動件的危險系數比較高。扶梯會移動的部件主要包括扶手帶與梯級。扶手帶傷人並不取決於體重,即使是成年人如果抓住扶手帶不放手,也能被帶下去。
▲ 手扶電梯運行原理圖
✔ 黃色“警示線”實際是梳齒板
踩這裡容易被“咬住”!
在每級梯級的前端和後端都塗有一條黃線。許多人隻知道這警示線是在提醒大傢防止踩錯臺階。其實,黃色油漆塗刷的部分有個很關鍵的結構件,叫梳齒板。
國傢對梳齒板齒與齒的間隙有明確規定,要求間隔在 1.5 毫米左右。當梳齒板完好無損時,這個間隙是很安全的,但是如果使用時間增長,梳齒板掉齒,就好像嘴裡掉瞭一顆牙齒,牙槽間隔變大,更容易卡住食物。
因此,兩齒之間的間隙就會增大,小孩的腳趾剛好踩到齒間缺口,當上下兩級梯級嚙合時,被“咬”入扶梯的危險性也隨之提高。
✔ 圍裙板和梯級間隙是最危險的地方
扶梯運行時,梯級向上或向下運動,防止人掉出去的固定不動的部分叫做圍裙板。為瞭保證扶梯的運行,梯級必須是運動的;為瞭防止人掉出去,圍裙板是靜止的。因此,兩者一靜一動,必然會有間隙存在。
所 以
帶小孩乘坐扶梯時
傢長需帶領孩子站在一級梯級的中間部分
若位置站偏,靠近邊緣部位,容易把鞋蹭到圍裙板,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鞋子就很有可能被卷到這條縫隙裡。
其次,傢長在進出扶梯前
都要註意牽牢身邊的孩子
選準站立的梯級部位
在扶梯運行過程中,傢長也不能放松警惕,註意孩子不要吵鬧亂動,直到平穩走出扶梯。
▲ 扶手電梯構造圖
除此之外
關於自動扶梯還有這些你要知道!
沒想到關於扶手電梯
需要註意的地方有這麼多!
不過幸好有瞭這份最新最全最的錦囊妙計
希望這等悲劇不再發生!
~* 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給我們留言哦 *~
采寫:南都記者 張艷麗
部分內容整合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