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 " 最早的中國 " 在哪裡嗎?——河南偃師二裡頭。
洛河南岸一個普通的村莊,看似與中原大地上的千村萬落一樣平淡無奇,卻埋藏著中華民族的重大秘密:
公元前 1800 年至前 1500 年間,這裡曾有中國最早的 " 紫禁城 ",上演過夏的繁華和夏商王朝更替的壯闊史劇。
這裡還擁有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最早的鑄銅作坊、最早的制作綠松石器的作坊、最早的雙輪車的車轍。
二裡頭遺址豐富的內涵不斷給世人以驚喜,隨著 " 十三五 " 期間國傢重大文化工程——二裡頭遺址博物館的興建,眾多中國乃至東亞 " 之最 " 在這裡浮出水面。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 6 號基址的平面圖(2005 年 11 月 16 日攝)。新華社發
在二裡頭,感受中國最早的繁華
中國發端於何時?最早的中國究竟在哪裡?
1959 年,著名古史學傢徐旭生以 71 歲高齡率隊赴河南調查 " 夏墟 ",大約也是帶著這些問題出發的。此後,便掘開瞭二裡頭遺址發掘的第一鏟。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 3 號基址(2002 年 5 月 23 日攝)。新華社發
出河南偃師城區往南,沿洛河向西不遠,就是二裡頭村。
村南,一座有些老舊的樓院便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裡頭工作隊駐地。從院內樓頂四望,二裡頭、圪垱頭、四角樓三個自然村形成一個三角,將一片高地包圍,這裡便是二裡頭遺址。
正值盛夏,二裡頭遺址發掘工地暫時回填,地面上的玉米已經開始拔節,長出一人多高。誰也不曾想,這塊 3500 多年前留下的無字地書,讓三代考古人,歷經 58 年持續發掘、不斷破譯。
" 多數考古大發現出於偶然,比如秦始皇陵、鄭州商城,但偃師二裡頭是個例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裡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1959 年,徐旭生在豫西調查 " 夏墟 " 時,在偃師二裡頭村的麥田裡看到隨處可見的陶片,且遺址頗為廣大,他推測這裡可能有一處古代都邑的遺址。
當年秋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當時隸屬中國科學院)的小分隊進駐二裡頭。
58 年來,中國三代考古工作者對二裡頭遺址進行瞭持續不斷的考古發掘。二裡頭遺址猶如一個體量巨大又深不可測的寶庫,歷經數十次發掘而屢有重大發現。
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 4 號基址進行考古發現工作(2003 年 5 月 29 日攝)。新華社發
" 二裡頭是一個不斷改寫中國之最的地方!"許宏津津樂道於一個又一個牽動人心的發現。
二裡頭宮殿區東邊的大路,上個世紀 70 年代曾鉆探出 100 多米,因麥田澆水中斷,一放就是幾十年。1999 年,許宏扛起瞭二裡頭考古工作隊的大旗,拿起前輩記錄,他 " 發掘 " 到瞭這條線索,繼續追探。
聽到一個老鄉抱怨他傢地裡的麥子一直長不好,許宏很興奮," 這很有可能是沉埋地下的大型基址夯土引起滲水不暢導致的!" 一鉆探,居然發現瞭宮殿區北邊的大道。
" 中國最早的十字路口 " 被發現瞭!隨後,考古隊追探出 " 井 " 字形大道,發現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大路最寬處幾達 20 米,相當於現代公路四車道。
就這樣,串糖葫蘆似的有瞭一系列新發現,原本星星點點的遺跡分佈圖上,畫上井字形大道、宮城城圈後,這座 3500 多年前的大型都邑的佈局清晰起來。
這是一座精密、復雜又繁華的大都城——坐落於古伊洛河北岸的高地,中心區是坐南朝北、中軸對稱的宮殿建築群,由宮城城墻圍起,雖然面積隻有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卻是後世 3000 多年中國古代宮城的鼻祖。
在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發現的綠松石龍形器(2004 年 9 月 27 日攝)。新華社發
四周是井字形大路,宮殿院內地面下埋有一節一節陶質水管組裝連接起來的下水道系統,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 " 海綿城市 " 吧。
北面是祭祀區,南邊有一個被墻垣圍起、由重兵把守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區,這裡是王國的 " 高科技產業基地 ",裡面有中國最早的鑄造青銅禮器的作坊和生產綠松石器的作坊。
" 二裡頭遺址是一處精心規劃、龐大有序、佈局嚴整的大型都邑。許多制度層面的建樹史無前例,代表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發達程度的宮廷禮制已經形成,對於探索中國文明的淵源具有重大的標尺性意義。" 許宏說," 這裡就是‘最早的中國’。"
手鏟釋天書 撥開 " 夏 " 之謎霧
自 1959 年秋的第一鏟開始,二裡頭遺址一直處於中國考古學界的風暴眼。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 夏商周 " 是個固定搭配,是一個熟記於心的知識點。但作為中國步入文明門檻的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真的存在嗎?
" 上個世紀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證明瞭商王朝的存在。學者受到很大鼓舞,希望能尋找夏族和夏王朝的文化遺存。" 許宏說。
在追尋 " 夏文化 " 的過程當中,二裡頭遺址曾被多位學者視作夏文化代表以及夏王朝的都城。
在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發現的貴族墓葬(2002 年 4 月 13 日攝)。新華社發
但幾十年來,關於二裡頭 " 姓夏 " 還是 " 姓商 " 的討論持續不斷,而參與人數和發表論文之多、歷時之長、討論之熱烈,構成 20 世紀下半葉直至今日中國考古學術史上罕見景觀。
最早提出二裡頭為 " 商都 " 的是徐旭生先生,有意思的是,徐旭生是在尋找 " 夏墟 " 時發現二裡頭,但他卻依據古典文獻記述,推斷 " 為商湯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 "。
此後的十幾年 " 二裡頭商都說 " 成為學界的基本 " 共識 "。
然而,一花獨放不是春。考古界的諸子百傢,眾說紛紜。
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北大教授鄒衡首倡二裡頭為 " 夏都 "。此後,便引發兩種主要觀點間的激烈交鋒。
中國夏王朝存在與否,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長期關註的熱點問題。由於缺乏明確、可靠的文獻記述,依靠文獻研究這一時代的歷史困難重重。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 1 號巨型坑中用豬祭祀的遺跡(2010 年 11 月 28 日攝)。新華社發
" 二裡頭遺址為夏代的存在提供瞭可靠物證,沒有二裡頭,我國夏商周的年代框架就拿不出來。" 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傢、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 學界認識趨同,二裡頭為夏代中晚期都城所在地成為傾向性結論。"
2000 年前後," 夏都說 " 逐漸取代 " 商都說 ",成為學界新 " 共識 " 和主流觀點。
" 二裡頭遺址是探索中國最早的王朝文明——夏商文明及其分界的關鍵性遺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 在這裡,我們已初步探明瞭東亞大陸最早的核心都邑,勾畫出公元前 1800 年至前 1500 年二裡頭都邑繁盛時的大概樣貌。"
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進行考古發現工作(2003 年 5 月 29 日攝)。新華社發
" 由於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像甲骨文那樣可以確證當時歷史狀況的文字材料,所以二裡頭的王朝歸屬問題仍舊是待解之謎。" 許宏說。
" 二裡頭遺址現存面積約 300 萬平方米,目前才發掘瞭 1% 多一點。" 許宏說,這本無字地書才剛剛翻開。
江山早已留勝跡 隻待我輩復登臨
耕地時發現盆盆罐罐,村民會趕緊送到考古隊;遺址發現幾十年來,未有一起盜墓案;掬一捧土便知是 " 商 " 還是 " 漢 "……
生活在二裡頭遺址所在地的村民,以極高的熱情守護著這塊土地。
在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發現的陶豆(2008 年 5 月 30 日攝)。新華社發
二裡頭,當地村民連讀起來念為 " 二留 "。二留,二留,這裡到底留下瞭什麼呢?
多年來,二裡頭等幾個村為遺址保護付出瞭代價。由於相關文物保護規定的制約,這幾個村不能建工廠、劃宅基地甚至深耕,眼看著周圍村莊一個個富瞭起來,村民對二裡頭遺址的感情越來越復雜。
如今,這裡終於等來瞭 " 大事件 " ——二裡頭遺址博物館興建,這讓鄉親們很興奮。
" 說起二裡頭,很多人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它是全國聞名的重要遺址,陌生是因為難以一睹真容。" 二裡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說,考慮到保護問題,二裡頭遺址發掘後已全部回填,從外觀看隻是一片普通田地。
" 目前二裡頭遺址保護設施較為落後,出土文物大部分被放置在庫房之中,對文物進行整理、保護和研究的場所也十分簡陋,這樣的現狀和二裡頭遺址的歷史價值不匹配,建設二裡頭遺址博物館顯得十分必要。" 趙海濤說。
在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發現的銅鈴(2011 年 8 月 30 日攝)。新華社發
作為國傢 " 十三五 " 期間重大文化工程,目前,二裡頭遺址博物館全面開工在即。" 展品主要來自二裡頭遺址 58 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二裡頭文化區內重要遺址出土遺物等。" 洛陽市文物局局長餘傑說,博物館計劃於 2019 年建成,將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和展示利用示范區。
國傢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在二裡頭遺址博物館奠基儀式上說,二裡頭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會讓埋藏在伊洛平原的文物 " 活起來 ",闡釋早期中國形成歷程,讓公眾更好地認知、瞭解中華文明悠久歷史。
考古工作人員在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宮殿區發掘現場進行航拍(2015 年 5 月 22 日攝)。 新華社發
53 歲的宋高向是四角樓村村民,農閑時便在考古隊幫忙。現在他沒事就去遺址博物館項目所在地看一看進度。" 從小就知道這兒是個大遺址,以前就喜歡來這兒,現在更要過來。" 二裡頭考古發掘近 60 年,這片土地上的風吹草動,都會成為附近村民茶餘飯後的新話題。
和宋高向一樣,這裡的村民對遺址博物館的建設充滿瞭期待,期待 3500 多年前的繁華再次出現在這個洛河邊的小村落。
來源:新華社
記者:桂娟、史林靜、施雨岑、楊靜、王林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