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材引爭議 : 正面故事多換成外國名字

08-14

外國孩子十分優秀,中國孩子卻常常要為自己的行為臉紅;少年愛迪生還救過媽媽?學寫中國字,先認外國名?…… 近日,部分學生傢長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學使用的語文教材提出質疑,認為 " 數十篇課文存在貶中崇洋傾向 "。

與此同時,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 12 冊,在 520 餘篇選文中,涉及外國內容的隻有 80 餘篇,約占 15%。

↑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學生在上語文課 孫參攝 ↑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學生在上語文課 孫參攝

部分小學語文課文引發爭議

反映我國小學語文教材存在 " 貶中崇洋 " 現象的受訪者認為,相關 " 問題課文 " 有數十篇之多,比如原本可以用中國小孩名字講的正面故事,卻換成瞭外國小孩名字。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語文第 22 課《窗前的氣球》,講的是同學之間團結友愛的故事,主人公卻是 " 科利亞 " 這樣典型的外國人名。

" 如果將科利亞改成中國化的‘小科’‘小亞’,也完全不影響閱讀。" 山東省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太陽城學校語文老師吳敏說。

類似講述外國兒童優秀品質的課文在部分受訪者看來有點兒多:二年級下冊第 7 課《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有勇敢保護弱小者的 " 薩沙 ";三年級上冊第 32 課《好漢查理》中,有熱心照顧鄰居的 " 查理 ";三年級下冊第 6 課《燕子專列》中,有冰天雪地中保護動物的 " 貝蒂 "……

同時受訪者指出,中國兒童的形象在一些課文中顯得較負面,以至於經常要 " 臉紅 "。三年級下冊第 5 課《翠鳥》中,用第一人稱 " 我們 " 說出瞭 " 真想捉一隻翠鳥來飼養 ",卻被老漁翁制止," 我們的臉有些發紅,打消瞭這個念頭 ",接下來的就是上述第 6 課中愛護動物的 " 貝蒂 ",形成鮮明對比;二年級上冊第 7 課《一分鐘》中,主人公 " 元元 " 因貪睡一分鐘而上課遲到二十分鐘,最後 " 元元 "" 紅著臉 "," 非常後悔 "……

還有就是原作本來是反映外國人的負面品質,改編時竟替換成瞭中國人名字的情況。比如,《藍色的樹葉》一文,講述瞭一個小女孩因自私不願意把綠色鉛筆借給同桌、同桌不得不用藍色鉛筆畫樹葉的故事。課文註釋欄中標明 " 本文根據瓦 · 奧謝葉娃作品改編 "。很顯然,作者為外國作傢,但改編後主人公則成瞭中國人名 " 林園園 ",配圖也是典型的中國小孩形象,最後主人公又 " 不由得臉紅瞭 "。

此外被質疑較多的是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問題。《愛迪生救媽媽》,講述的是愛迪生小時候如何聰明地幫助媽媽做急性闌尾炎手術,這一情節引發較大爭議。對此,負責教材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回應稱,經核查,《愛迪生救媽媽》於 2002 年入選人教版語文教材,在新版教材中,將刪去《愛迪生救媽媽》等有爭議的文章。

教材中還出現瞭 " 學洋名,認漢字 " 的反常現象。例如,《窗前的氣球》《卡羅爾和她的小貓》《動手做做看》等課文,都要求學生學習主人公 " 科利亞 "" 卡羅爾 "" 朗志萬 "" 伊琳娜 " 名字中的 " 科 "" 卡 "" 朗 "" 伊 "" 琳 "" 娜 " 等漢字。

客觀專業地分析教材問題

針對質疑,有受訪者認為,應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小學教材中存在的類似問題。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鄭桂華在題為《20 年來語文教材文化研究的路徑及突破空間》的論文中說,語文學習的任務不單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還承擔著青少年的文化養成和民族文化傳承的使命,而這一使命,很大程度上需要以語文教材為媒介、通過閱讀教學等活動來實現。我國的語文教育歷來重視文化內涵,從文選類教材的本體看,教材中的每一篇 " 選文 " 都是蘊含著各類信息或教育價值的集合體。

" 現在使用的部分教材,是十幾年前審定通過的,一些內容確實與當下形勢不相符瞭。但修訂教材需要一個過程,不能因為部分內容有問題而否定全部,也要看到當前小學教材發揮的重要作用。" 山東師大基礎教育集團齊魯實驗學校小學部教務處主任孫艷梅說。

人民教育出版社表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有 12 冊,選文 520 餘篇。涉及外國內容的有 80 餘篇,約占 15%。教材中選取瞭大量歌頌和贊揚祖國優秀人物的文章,如有反映革命傳統的《狼牙山五壯士》、好學上進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誠實守信的《我不能失信》、關愛殘疾人的《掌聲》、民族團結的《文成公主進藏》、民族智慧的《趙州橋》《曹沖稱象》等。

多名學生傢長和教育界人士認為,語文教材中選取大量歌頌和贊揚祖國優秀人物的文章,是教材編纂者的應盡職責。小學語文教材是學習母語的基礎讀本,就學科特點而言其工具性重於人文性。特別是小學生,要憑借語文教材學習 3000 多個生字,所以,每個生字的第一次出現機會應該是符合漢語本意的場合," 科利亞 "" 卡羅爾 "" 伊琳娜 " 等外來詞音譯當然也是兒童語文學習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在生字學習上應有量的控制。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 "2017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工作報告 " 中說到教材時曾強調:" 教材體現國傢意志,要改革完善教材管理體制,切實保證教材的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 "。

山東亞太禮學文化研究院院長舒忠、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等專傢認為,教材是事關未來的基礎工程,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學習和借鑒外國優秀文化本無可厚非,但教科書不能 " 貶中崇洋 "。

有業內人士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語文和歷史教科書一定要讓孩子瞭解中國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而不應是我們的孩子對西方的歷史瞭然於胸,卻連 " 杯酒釋兵權 " 和 " 三顧茅廬 " 說的是誰都不知道。

文化自信要從娃娃抓起

中央多次提出,"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 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潤物細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 "。

王忠武說,在堅定和弘揚 " 四個自信 " 的大背景下,應對部分小學語文教材進行專業的梳理,如反映兒童優秀品質故事中的主人公國別、插圖風格等;改編自外國作傢作品中的課文,相關人物的正負面形象應尊重原著,同時要控制比例和篇幅,並在語文課本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比重。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近年來,語文教材編寫的話題不斷,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校、教師和學生沒有在教學大綱內自主選擇教材的權利。熊丙奇認為應改革目前以行政為主導的封閉的教材編寫機制,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廣泛聽取學校、老師、學生及傢長的意見,把選擇使用教材的權利交給學校、老師和傢長,以此提高教材編寫的質量和社會對教材的滿意度。

7 月初,國務院宣佈成立國傢教材委員會,將從戰略的高度,指導和統籌全國教材工作。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潘林青 葉婧)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