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17- 也門戰爭根源
作者:重光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也門的南北戰局近日再起,引發瞭世界關註。
也門臨時首都亞丁的一名官員 1 月 30 日宣佈,經過兩天的激烈戰鬥,也門南方過渡委員會(阿拉伯語:al-Majlis al-Intiq ā liy al-Jan ū biy,英語縮寫為 STC)的武裝力量控制瞭亞丁全部軍事基地、銀行、碼頭和主要交通要道。亞丁已在南方過渡委員會的控制之下。
1 月 29 日,亞丁
也門南方過渡委員會的武裝車上
插著一面南也門的國旗
原先處在四方交戰(也門哈迪政府與多國聯軍 VS 胡塞武裝 VS 伊斯蘭國 VS 基地組織)的也門又多瞭一方新勢力也門南方過渡委員會。該組織前身為也門南方運動(al- Ḥ ir ā k al-Jan ū biy),意圖實現南也門自治或獨立。
1990 年統一前的南北也門
2018 年 1 月底的也門內戰形勢
綠色為胡塞武裝控制
紅色為也門哈迪政府與沙特多國聯軍控制
那麼為何也門自內戰爆發以來,交戰方會越來越多,形勢會愈來愈亂呢?也門在地緣政治和社會經濟等方面的那些劣勢導致瞭也門常年政局動蕩,亂個不停呢?
天然的不穩定國傢
要理解也門如此割裂的局勢,首先需要瞭解這個國傢的基本地理現狀。
自然地理上,面積達 53 萬平方千米的也門其實不算是一整個板塊,魯卜哈利沙漠(al-Rub al-Kh ā liy,意為空的四分之一)由也門北部伸入中部腹地,將也門分隔為聯系並不緊密的東西兩部分。
魯卜哈利沙漠面積達 65 萬平方千米
相當於 6 個多浙江省的大小
除瞭其西部沿海的帖哈麥地區(Tih ā ma ẗ)有面積狹小的平原地帶外,全國內陸山脈連綿,高原迭起,尤以西北部(原北也門)最為顯著。首都薩那就坐落在也門西北部的高原上,海拔達 2300 米。而也門東部與南部(原南也門)多荒漠與幹谷(W ā diy),與西北部地形迥異。
破碎的自然地理決定瞭也門各板塊聯系松散
也門各區域氣候也大不相同。與氣候適宜且降水充裕的西歐和東亞相比,也門大部分地區並不宜居,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水汽被風由大陸吹向海洋,造成水蒸發速率遠大於其補給速率,因而使得也門常年高溫幹旱。
也門東部有一省名為哈德拉毛(Ḥ a ḍ ramawt),阿文直譯即為死亡來臨,可見東部大部分地區的幹旱荒涼。也門全國年平均降水量僅有可憐的 50 毫米,遠低於農耕所需的 400 毫米降水量要求,若不進行人工灌溉,也門大部分地區根本種不出莊稼。
另外,也門全境一條常流河都沒有,無法引河水灌溉農田,如此嚴酷的自然環境造成也門大部分的土地極為貧瘠,全國土地僅 2.91% 可供耕作,且多集中在西北部。
所以在有水的季節
能裝得多少是多少
還好,也門境內多高山的地形攔阻瞭部分水汽北上,使得西部帖哈麥沿海平原炎熱潮濕,降水量約 400 毫米,而首都薩那所在的中央高原以及其餘丘陵地帶降水量超過 200 毫米,甚至達 1000 毫米以上,算是少見的可以耕種的土地。
也門首都薩那附近農田
這在也門已經是不錯的地瞭
受限於惡劣的自然環境,也門的食物生產規模均十分有限,難以為人口爆炸的也門(2016 年達 2758 萬,接近面積大得多的沙特)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
西部以種植業為主,東部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也使得也門內部經濟往來較少。
一大波人多力量大即將來襲
在這樣的地緣劣勢中,若也門的工業能發展起來,其附帶的生活方式改變、人口流動與地區交流等效應,就能促進部落乃至區域認同與歸屬感向更上一層的國傢乃至民族認同與歸屬感轉化。進而能夠提升國傢與民族凝聚力,將全國各地數百個部落真正地整合為國傢。
但很可惜,受資源缺乏掣肘,也門的工業根本發展不起來。
也門雖然也是阿拉伯半島上的國傢,但其油氣資源不僅很少,而且開發得很晚,根本不能和隔壁的大戶沙特和土豪阿聯酋比。鐵煤等工業化所需的礦產資源也並不分佈在也門,唯一的礦產是鹽礦和石材。
油氣資源大都集中在波斯灣一帶
與也門渾身不搭界
如此,也門不僅農業落後,無法自給自足,工業也始終因缺乏資源而發展不起來。也門人的身份認同感被農耕和遊牧兩種截然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框定,提升國傢認同感無異於癡人說夢。
此外,盡管《也門憲法》第二條規定也門國教是伊斯蘭教,但並沒有如伊朗那般指明是哪個教派。而也門國內恰好什葉派分支宰德派與遜尼派一北一南,各占半壁江山(40% 與 58%),兩派在也門內部的沖突雖然無伊拉克與敘利亞國內那般激烈,但也不容忽視。
所以也門的教派沖突背後
也是有外國老板的
所以也門盡管有表面上統一的語言、宗教與文化習俗,但深層次上是一盤散沙,各部落各自為政,極易占山為王,相互攻伐,整體凝聚力低下,多次發生內戰。細數一下就有:
北也門內戰(1962~1970,埃及支持的泛阿拉伯主義共和派戰勝沙特支援的北也門王室,但埃及損失極為慘重。)
亞丁危機(1963~1967,南也門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
南也門內戰(1986)
第一次也門內戰(1994,統一後的南北也門互不買賬)
第二次也門內戰(2015 至今)
由於戰亂頻繁,本就貧窮落後且凝聚力低下的也門的發展停滯不前,陷入瞭持續的衰退。
兵傢必爭之地
艱苦的自然環境註定瞭也門是一個不穩定的國傢:東西部難以整合、糧食危機嚴重、政權容易空心化。
但這樣一個危險的國傢偏偏占據瞭重要的地區地緣位置。其位於阿拉伯半島最南端,北接沙特,東鄰阿曼,西為紅海南大門曼德海峽,南抵亞丁灣。
該國不僅是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航路上的重要節點,也是西亞與東非交流的最前沿,歷來是世界貿易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如今全球 11% 的石油通過亞丁灣和蘇伊士運河到達歐洲與北美的煉油廠。
海上勢力若占有也門,便可進一步推進到漢志(Ḥ ij ā z,今沙特阿拉伯西部,主要城市有塔伊夫、麥加與麥地那)一帶。埃塞俄比亞曾如是入侵阿拉伯半島,史稱象年戰爭。
陸上的勢力若控制也門,便可以其為跳板,渡過亞丁灣進而進入東非,伊斯蘭教興起後阿拉伯人便如是擴張。
這場地緣博弈
是個古老並延續至今的故事
正因也門的地理位置極具戰略意義,歷史上才會有如此多的地區與域外勢力幹涉也門事務,或直接入侵也門:
古有埃塞俄比亞入侵與阿拉伯人南下、奧斯曼帝國占領北也門、英國殖民南也門;今有埃及與沙特借北也門內戰大打代理人戰爭、南也門借蘇聯支援推翻英國殖民統治、伊朗與沙特領導的聯軍借胡塞武裝與也門哈迪政府的內戰進行博弈,搶奪中東乃至伊斯蘭世界的話語權。
雖然用現代詞語把自己包裝起來
但這仍是古老故事的延續
正因多方勢力的存在與持續幹預,加上內部難以調和的分歧與矛盾,歷史上也門作為一個整體的時間遠短於也門作為分裂國傢的時間,換言之,也門打仗的時間遠長於和平的時間,本就資源匱乏且自然環境惡劣的也門,這樣一來也門不僅國族融合進程大受影響,而且根本就沒有發展所需的空間與時間瞭,任憑他國擺佈。
1964 年 4 月
埃及總統訪問北也門首都薩那
其身前敬禮者即為北也門總統賽萊勒
註定分裂的宿命
如今控制也門北部的胡塞武裝成員信奉什葉派分支宰德派,受同為什葉派的伊朗的支持,與信奉遜尼派沙斐儀分支的也門總統哈迪及其國內外盟友針鋒相對。
南也門與北也門
由於北方的什葉派民眾與南方的遜尼派民眾人口數大致相等,而選民更傾向支持與自己教派相同的候選人,因而在一人一票的選舉方式下,無法選舉產生雙方均滿意的政府。任何處於輕微劣勢的一方都會對結果極為不滿,便積極參與政治反對活動,甚至參與武裝叛亂。
南北也門還因南也門曾實行過社會主義制度而存在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上的分歧與摩擦,這更加重瞭南北之間的對立情緒。
加上也門國內部落的勢力仍十分強大,部分部落不僅政治與經濟影響力巨大,足以左右選舉結果。部落長老還擁有自己的武裝,平時保衛傢園,戰時割據一方。也門國內任何微小的摩擦在國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都極有可能升級為部落乃至教派間的沖突,最終演化為內戰。
如今南也門過渡委員會閃亮登場,也是南方諸部落不滿現狀,尋求重建對其更具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南也門,施行自治或獨立的訴求之體現。
而也門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任何域外大國都會對其產生興趣。大國指望利用其內部宗教與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分歧,煽風點火引發也門國內沖突,大打代理人戰爭來獲取對也門的主導權。如今沙特和伊朗積極幹涉也門內戰與之前埃及與沙特在北也門大打代理人戰爭均是如此。
1994 年,南北也門統一後四年不到
便爆發第一次內戰
也門因其國內各部落矛盾、教派沖突、意識形態分歧產生的亂局,在可見的未來內難以解決。
恐怕目前的也門內戰結束後,也門面臨的抉擇也隻有按教派與意識形態的對立而維持現狀,重新分裂為南北也門兩國;或者由強勢的一方(歷史上多為北也門,如今這一方為胡塞武裝的可能性也更大)武力統一全國,暫時壓制住南也門乃至各地的分離主義勢頭。
但強勢一方若不實現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強化各區域間的聯系,以瓦解部落與宗教認同,那也門作為一個國傢將繼續暗流湧動的局面。也門的未來,或者是內戰,或者是坐在內戰的火山口上,前途非常不樂觀。
統一的語言、統一的宗教與統一的文化習俗並不是政治、經濟與軍事統一的充分條件,這也許就是幸福之地也門的宿命。(阿語中的也門 al-Yaman 與阿語中的右 Ayman/Yumna 以及賜福 Yumn 同根,阿拉伯人以右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