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一直在豪賭,直到 8 月 15 日這一天

08-17

【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濱哥哥】

今年 8 月 15 日這一天,臺灣完成瞭一件驚為天人的大事件:全臺大停電。

自從和平電廠鐵塔日前因尼莎臺風襲臺被吹垮導致能源緊張,外加夏日酷暑用電量大增等因素,8 月第一周臺電頻頻亮出紅色限電燈號。臺灣 " 經濟部次長 "14 日還跟大眾表示:和平電塔修復後," 不太可能再發生亮紅燈的狀況 "。然而 15 日下午立刻遭到打臉:因大潭電廠機組全數跳脫,廠區六部機組停擺,電力頓失 400 萬千瓦,造成全臺多處大跳電,全臺灣 17 個城市 688 萬的住戶全部 " 無預警 " 停電。臺灣在 18 年後終於又一次體會到瞭非自然災害下的大停電事故。

可以說,臺灣的能源問題絕對不是 " 一日之寒 ",混亂而毫無章法的能源政策是臺灣電力衰退的主要原因。

行走在鋼絲上的能源

為何會導致大潭電廠一到六號機組故障未能發電?臺灣 " 中油 " 總經理劉晟熙表示是工作人員誤操作導致的結果。在當日下午 4 點 50 分時," 中油 " 工作人員錯誤操作,把氣閥關掉,才造成供氣中斷,大潭電廠才會緊急跳機停電。因供電容量減少約 400 萬千瓦,電力系統頻率瞬間降低,因而自動啟動低頻電驛的安全保護措施,造成全臺多處停電。

然而這個理由很難讓人信服,臺灣網友更是用 "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來嘲諷這個誤操作。因為事實上," 中油 " 雖然供氣,但是電廠肯定要有自己的儲槽,不可能直接輸送到發電機的。為舒緩今年夏天供電壓力,總經費新臺幣 95 億元的大潭電廠 7 號機新增 2 部機座,原本預計 7 月點火試陣,因工程延宕,力拼 8 月完工,以提升 2017 年至 2019 年的備載容量。" 經濟部長 " 李世光當日早上還出席大潭電廠蒞臨指導。所以更有可能的情況是用電量問題已經刻不容緩瞭,為瞭能及時供應電力,電廠在未通過完全測試的情況下強行啟動,高載量發電,導致超負荷跳電,最終釀成大停電後果。

大傢不清楚的是,大潭電廠是被規劃為取代核四廠,2018 年將躍升為全臺發電量最大的電廠。大潭發電廠位於桃園市觀音區大潭裡,目前一年發電量約 288 億度電,發電量僅次於臺中發電廠,居臺灣第二位,是臺灣北部地區最大單一電廠。滿載發電時能供應北臺灣三分之一用電,新竹以北有 8 成的工業用電,包含臺積電等國際科技大廠的供電也全靠它。未來核一、二、三陸續退役,大潭可能成為主力電廠。

而臺灣的能源問題一直十分緊張:把時間拉遠來看,看看五年來的電力供應狀況。

2012 年,全年綠燈。

2013 年,6 天黃燈。

2014 年,53 天黃燈,9 天橘燈。

2015 年,158 天黃燈,31 天橘燈,2 天紅燈。

2016 年,160 天黃燈,77 天橘燈,3 天紅燈。

而到瞭 2017 年,臺灣這個夏天幾乎每天都是在 3%~5% 的備轉容量,說是在走鋼絲一點都不為過。要知道,臺灣原本法定的備轉容量是 15%。在輸電網絡中,備轉容量或運轉儲備(Operating Reserve)是用來應付發電機故障、需求預測誤差和其他突發情況所預留的發電量。電力公司通常以最大發電機的發電量加上峰值負載的若幹百分比作為運轉儲備的下限。

換言之,近兩三年來,臺灣都在走鋼索,萬一多一兩臺機組出事,電力系統就有崩潰的風險。而臺灣就是一直在賭能夠安全地通過這個時間,賭能夠平安不出事。但是十賭九輸,終究這一天會到來,於是乎,就在 8 月 15 日爆發瞭:大潭電廠機組全部調機,全臺灣電力系統崩潰,導致大停電。

根據知乎網友 Bean 的說法,臺灣業內人士一直都在賭運:" 在臺灣的老師是臺電董事,今年 6 月份初去瞭一趟包括大潭電廠在內的電廠進行參觀,其實行業內的人早就知道今年夏天熬不下去瞭,核電站停擺,隻能依靠天然氣和火力進行發電,但缺口實在太大瞭,隻能今年趕緊先批一部分錢在日本先購入半個機組投入發電。撇開能源利用效率不談,單單能發多少點都是一個問題。當時我們老師和電廠廠長對著我們都是直接感嘆:‘天佑臺灣’。這個夏天,終究還是沒有熬過去。"

盲目而濫情地反核電

1978 年臺灣提出瞭建設第四座核電廠的計劃。這座後來被稱為 " 核四 " 的發電廠歷經近四十年,卻在朝野上下的多方阻沮之下至今仍然停工封存。無數的臺灣人民一次次的走上街頭抗議核電。

2011 年,民進黨更進一步提出瞭 " 非核傢園 ",宣稱要在 2025 年關閉所有的核電站。

2013 年 1 月民進黨鄭麗君:" 臺灣的電完全夠用,但因政治因素,臺電長年高估用電量,刻意誤導大眾有缺電的危機,造成電廠投資過剩,最後用漲電價讓全民埋單。"

2013 年 2 月民進黨在其官方網頁發佈,就算未來核一到核三陸續除役,也不會有立即缺電危機。

2014 年 8 月蔡英文的 " 想想論壇 ",以《沒有核電,臺灣也不缺電:破解馬政府的制造缺電伎倆》為題撰文。

2015 年 3 月,約 5 萬人在臺灣各地舉行反核大遊行,全面抵制核電,特別是核四。也就是在這一次的遊行中,臺灣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提出瞭著名的 " 用愛發電 "。

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臺灣的用電負荷在不斷上升。反應在數據上就是臺電公司的發電機利用小時數不斷上升,備用容量率不斷下降。最終導致不堪負荷而大斷電。核四,一個事關民生的項目,完全淪為政鬥工具,無論建與不建,這個單最終還是由臺灣民眾來買。

錯誤而毫無章法的能源政策

擁核和反核是本次臺灣電力問題的關鍵嗎?事實上,並不是。

臺灣的能源問題就在於,在決定要拋棄掉核電之後,並沒有切實可行的能源方案來填充核能發電的缺口。在沒能逐步提升其他能源發電方式的情況下強行廢除核能的使用。如果一個 " 經濟部長 " 辭職電網問題就能自動解決,那英國也不用在卡梅倫辭職後仍然要焦頭爛額地面對英國脫歐帶來的爛攤子。

在如何解決臺灣能源問題上,民進黨所能提出來的無非就是畫大餅式的 "2025 非核傢園 "。非核傢園政策的最大配套是提升綠能發電比重,由現在的 4% 逐步提升至 20%。但與此同時,臺灣地區的能源消費結構實現轉型後,燃煤電廠將占 30%,天然氣發電將占 50%。

比如新建更多的火電站。目前臺灣火力發電量占比達 76%,其中燃煤 37.6%、燃油 2.8%、燃氣 32.4%、汽電共生 3.2%。最重要的是,臺灣作為一個資源貧乏的小島,煤、油、天然氣都需要從海外進口,一旦遇到封鎖或者是國際能源價格的波動,其電力問題必然遭受到嚴重波及。事實上,現有的三座核電站的建立時間,正是上個世紀國際能源價格大漲的時候。

新能源技術目前面臨以下問題:

1. 風力發電問題上,臺灣身處多臺風地震的環太平洋區域,機組必須以抗震防臺風為訴求。加上機組立基於海上,更易受海風的侵蝕,造成機組鹽化。若需維修,必須動員大量人力和成本出船,遇上 7、8 月臺風旺季,一旦機組壞掉也無法立即修復,有可能會使風機閑置,無法達到百分百的發電效益。

2. 太陽能發電上,臺灣地形以山地為主,占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大規模的應用光伏也有困難。而在稻田地上鋪太陽能板更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3. 在新能源問題的效仿者上,我們可以看到德國的新能源技術。學者對德國的 " 光伏 + 儲能 + 大電網 " 的模式進行過評估,電價是 0.28 歐元每千瓦時,折合人民幣約 2.2 元,折合新臺幣約 10 元。比臺灣現有電價還要高幾倍,說好的電價不能漲不然就下臺呢?更別說德國還有法國能輸電過來,就連遭受福島核災的日本也重新啟動核能瞭。

4. 更別說,各種發電方式都會受到民眾的反對:

火力——空氣污染!

風力——太吵瞭!

太陽能——侵占農地!

水力——破壞生態!

用愛——愛不夠啊!

而本次大停電事件,蔡英文在臉書上說:" 綠能分散式發電,政府決心更加堅定 "。這種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話:如果真的要分散式發電,避免一個機組壞瞭導致整個電網出問題,那麼大潭電廠又作何解釋?為何要在 2018 年建成以達到取代核四,成為全臺最大電廠?

這不就是因為新建電廠的不確定性太高(地方阻力、環評審查),所以隻能往擴廠和更新機組的方向提高火力發電能力嗎?

事實上,正是因為在其他地方建立發電廠會遭受過多的阻力,才把新的發電機組放置在大潭核電廠中,以至於其成為最大的核電廠。跟所謂的分散式發電,簡直是南轅北轍。

臺灣的悲哀,非專業人士也能主導能源議題

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能源問題這種重大議題本來就是應該由專業人士來主導。但是臺灣人迷信 " 民主萬能 ":一個重大議題必然會有充分、足夠的理性討論,雖然不可能讓所有人都能理解,但終究會形成一定的共識,說是越辯越明也可以,而且即使錯瞭,選舉制度也能保證有效糾錯。大傢過於相信選票的力量,認為如果這個人選得不好,下次就用選票教訓他 / 她,讓他 / 她下臺。

這個理論在現實中卻事與願違。因為它假設每一個人都是 " 理性人 ",能夠在工作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的現實生活中還能去看一篇篇的專業論文來做決定。核四做為臺灣能源走向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從提出(1978 年)到正式動工(1999 年)再到封存(2015 年),這都多少年頭在裡面瞭?夠持久,夠充分瞭吧?我們都不避諱地說,核四的議題有許多政治因素參與其中,但是,做為一個民主政體,全民參與各方論戰瞭幾十年,最後打出瞭個全民皆輸的結果。

更別說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這些地區領導人,每一個上臺之前誰不是萬眾歡呼,到執政之後遭到全民唾罵?選票又教訓得瞭誰?

馬英九做得也不是有多好,但起碼當時說瞭廢掉核四要麼漲電價要麼電不夠用,還列瞭公式出來說明結果。結果呢?

全民表示:不行,不行,我不聽!核電一定要廢除。電價不能漲!你敢漲你就給我下臺。

於是乎,蔡英文為代表的民進黨主導瞭臺灣的能源政策走向,為瞭選票滿足民眾的所有不合理要求:停核電,不漲價,綠能非核傢園。為瞭反對馬英九,連當年支持核能的蔡英文也能走上街頭,跟著大傢一起反核電,一起呼喊 "2025 建設非核傢園 " 的口號。同時答應電費不會漲,執政後絕對不會缺電。

於是核能電廠一個個封存的封存,準備除役的除役。為瞭保證不限電,連公務員關空調都搞出來瞭,向全民買電瞭,電價還不能漲,新能源又由於技術和政策等各方面原因無法提升發電量,用電缺口卻在一步步擴大,將現有的備轉容量用到警戒線之下,踩著鋼絲過日子,緊急新增發電機又倉促上馬,最終能源崩潰。

這就是萬般討好民粹的結果,而全臺上下民眾與政客卻樂此不彼,停不下來。

這便是 " 民粹政治 ":民眾的意願是決策最高準繩。

這種政治的決策主要體現的是一種 " 程序合法性 ":經過瞭大傢都認可的程序(多數票決)實現的決策,自然得到大傢的尊重。因為民主決策,所以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那麼結果采用多數票決就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此民粹政治總是以投票形式,尤其是全民公決為體現。註意,不要混淆民主與民粹,民主並非一種表現形式,不是一人一票就是民主。

但是這樣一來也帶來瞭民粹主義的核心問題:決策的不專業,或者說是決策的盲目性。

術業有專攻,專業對口的人總是少數的,然而大多數人都要面對許許多多的公眾議題。民眾對於問題的決策,有可能是出於與問題毫無關聯的個人喜好。比方說,英國脫歐的投票,不少年輕人根本不知道脫歐意味著什麼,僅僅是覺得好玩或者從眾。

但是,更可能的,則是通過和問題相關的一些見聞進行的決策。而這些道聽途說的見聞,可能是對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比如當初 PX 化工廠是不是該建在本地,很多民眾在抗議時,其實對 PX 毒性的瞭解都是錯誤的。

由於民眾對特定問題不具備專業性,導致大多數的依據都是道聽途說,同時專業性文檔過於復雜艱澀,所以媒體輿論對民眾決策結果有著極其強大的影響力。一旦媒體輿論在特定利益集團的要求之下,釋放出錯誤的觀念出來,民眾就會成為利益集團的打手,為利益集團的利益而不自覺做出決策。

放到臺灣來看,則是政論節目上,一個個名嘴比專傢學者更能肯定或者否定某個議題,引導觀眾的選擇。而社會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如明星們,則發揮著自己的影響力在不專業的事情上指手畫腳,引導群眾的輿論走向。專傢學者則因為專業理論過於晦澀難懂而被群眾棄置一邊,群眾反而去相信所謂的 " 懶人包 " 來瞭解專業議題。所以年輕的臺灣人才會在民進黨的利用之下,通過所謂的懶人包就輕松地把馬英九的服貿政策給完全擋瞭下來,並順利當選。也才會有所謂的各大藝人紛紛上演 " 我是人,我反核 " 的戲碼,最終將折騰瞭幾十年的核四徹底封死。

而政客為瞭選票而不假思索就答應民眾的所有請求,由民眾來主導能源的議題而不是專業人士。這樣的民粹政治,能不反噬嗎?臺灣島上彌漫著 " 愛臺灣 " 的口號,一個個都深愛著臺灣,可是卻把臺灣的能源問題越搞越遭。

愛夠嗎?可是它發不瞭電,更點亮不瞭臺灣。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傢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 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