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媽媽流產 10 次 40 歲生下“巴掌寶寶”

03-02

胎齡僅 27 周,出生時僅 550 克重,僅有成人巴掌大小的超未成熟兒,能活下來嗎?記者從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獲悉,經過整整 169 天的搶救和精心護理,該院新生兒科成功救治瞭該院史上體重最低的早產兒。如今孩子能自己吃奶,體重增長到瞭 3.18 公斤,白胖可愛,沒有明顯的並發癥,今天就能出院瞭!

媽媽懷胎 11 次生下危重 " 超未成熟兒 "

無法生育的 " 魔咒 " 籠罩著這個廣東傢庭。十多年來,媽媽曾懷胎 10 次,都不幸流產瞭。在 40 多歲的高齡,她又懷上瞭這一胎,彌足珍貴。

在懷孕期間,媽媽同時患有很多嚴重疾病,惡性高血壓合並子癇前期,妊娠糖尿病 ......

懷孕後期還發生瞭胎兒臍帶明顯扭轉,孩子在宮內生長明顯受限。再不采取緊急措施,這個珍貴的胎兒,可能也要胎死腹中!

去年 9 月 19 日,在胎齡隻有 27 周 +6 天時,寶寶經過緊急剖腹產分娩出。出生體重隻有 550 克,攤平瞭也隻有成人的巴掌大小,一出生就發生呼吸窘迫,上瞭呼吸機。

醫院新生兒主任醫師李堅介紹,胎齡小於 28 周、出生體重小於 1 公斤的早產兒被稱為 " 超未成熟兒 "。資料顯示,我國超未成熟兒存活者存在並發癥發生率約為 65%,其中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發生率約為 42%,重度腦室內出血發生率約為 5%。

雖然這個寶寶出生時胎齡即將滿 28 周,但關鍵是他在宮內發育不良,體重明顯偏低。這個胎齡的正常體重應該 800 克左右,而他低於正常同胎齡孩子的 10%。

胎齡 27 周就出生的孩子存活率很低,當地醫院無法應對如此棘手的情況,孩子在出生 6 小時後,被緊急轉院到瞭廣州市婦兒中心的婦嬰院區。

由於住在新生兒 ICU 的 7 號床,這個巴掌寶寶也被醫護人員愛稱為 " 小七 "" 七哥 "。

住院整整 169 天,他終於逃離鬼門關

來到廣州市婦兒中心後,小七經歷瞭無數次的搶救,在兩三個月的時間裡,都隻能依賴著呼吸機來呼吸。

李堅介紹,小七的呼吸窘迫綜合征屬於最嚴重的 4 級," 肺部無法張開,整個肺都白瞭 ",這種病死亡率很高,隻能打活性藥來促使肺部工作。此外,他還有嚴重的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肺纖維化而無法舒張,需要人工吸痰。

另一個救治難點是,小七還發生瞭嚴重的肺部感染,真菌感染深入肺部深層。據資料顯示,深部真菌感染的死亡率高達 60%-70%,治療是一項世界難題。

" 抗真菌藥副作用很大,但我們用常規一種抗真菌藥都不行,最後給他上瞭兩種抗真菌藥,才慢慢好轉。" 李堅說。

寶寶太小瞭,血管非常細,針頭從外周靜脈很難刺入。醫護人員給他做瞭深靜脈穿刺,留置瞭深靜脈管道,從這個 " 生命通道 " 中,給孩子源源不斷地輸送抗菌素和靜脈營養。

此外,新生兒科還對他進行瞭精心的發育支持護理,減少光、聲音的刺激,避免他受到額外幹擾。

經過精心救治,在住院整整 169 天後,小七的情況慢慢好轉,血氧穩定,不需要吸氧瞭。他能自己吃奶,每次能吃 80 毫升,一天能吃八頓,體重也上升到瞭 3.18 公斤,長成瞭一副白白胖胖的可愛模樣。

經過腦電圖和頭顱核磁共振檢查,沒有明顯異常的情況。眼底檢查也沒有發現早產兒常有的視網膜病變。順利的話,今天就可以出院瞭!

超未成熟兒存活可能性越來越大

李堅介紹,我國超未成熟兒的發生率約為 0.2%,501-750 克超未成熟兒的存活率為 34%-55%,隨著醫學科學發展和診療水平提高,超未成熟兒的存活下來可能性越來越大。

哪些因素會導致生下超未成熟兒?廣州市婦兒中心新生兒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張喆介紹,近三年的資料統計顯示,前幾位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妊娠期高血壓、高齡妊娠、胎膜早破、試管嬰兒和宮內感染等。

因為宮內發育結構不成熟,超未成熟兒出生後面臨著很多 " 生死關 "。如新生兒窒息、呼吸窘迫綜合、肺炎等,此外,還很容易引發缺血缺氧性的腦損傷,不少傢長因此而放棄救治。消化道方面會發生喂養不耐受,有的會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慢性並發癥包括慢性肺部疾病,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早產兒貧血等。

有的超未成熟兒出院後,會出現遠期的神經損害、發育落後的情況,如腦積水、腦癱、失聰、認知功能障礙、社會適應能力障礙、視網膜損害或體格發育落後等。

因此,小七雖能順利出院,但在出院後還需加強營養,預防感染、定期隨訪,進行生長發育和神經發育的評估。" 如果有母乳的話,建議母乳喂養,適當添加母乳添加劑來強化營養。如果母乳不夠,需要人工喂養輔助,也建議使用強化營養的早產兒配方奶粉。" 張喆說。

袋鼠式護理能幫助早產兒恢復健康

小七能奇跡般地逃離 " 鬼門關 ",與醫護人員給予的精心護理脫不開關系。新生兒科護士長李會介紹,廣州市婦兒中心最近在全省率先開展瞭新生兒袋鼠式護理,其中受益者就包括小七。

袋鼠護理是將新生兒寶寶趴在父母胸前,兩者皮膚互相接觸的一種護理方式。這個姿勢被形象地稱為袋鼠式護理,又稱為皮膚接觸護理。

" 孩子和父母的皮膚接觸,會發生很微妙、復雜的生理反應,對母親、孩子都有好處。" 李會介紹,袋鼠式護理能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維持體溫,調節心跳及呼吸頻率,穩定血糖,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促進大腦正常發育,提高純母乳喂養率。此外,也可以增進母子感情,增進母親信心,減少產後抑鬱,促進母親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出血。

世界衛生組織 2003 年制定出袋鼠式護理的指南,推薦大於 28 周的早產兒、足月小樣兒以及患病足月兒在 NICU 實施袋鼠式護理。2007 年,一位澳大利亞媽媽的 " 最後擁抱 " 救瞭僅 500 克的被宣告夭折寶寶,這也是袋鼠式護理發揮瞭神奇的效應。

袋鼠護理在 20 世紀 90 年代進入中國,有過小樣本的嘗試,但尚未推廣。2 月 1 日,廣州市婦兒中心新生兒科首次對一例早產寶寶實施瞭袋鼠式護理。爸爸抱瞭大約 5 分鐘,寶寶的血氧飽和度就從 93% 上升到 100%,1 個小時裡,寶寶的心率和呼吸都很平穩。

目前,該院已實施瞭 10 多次袋鼠式護理。李堅說,新生兒們在保溫箱裡易哭鬧,而被媽媽抱在懷裡時,聽著媽媽的心跳,聞著媽媽的味道,就能更長時間地安靜睡眠。而放回保溫箱後,就憋著嘴很委屈的樣子,甚至會抽泣。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