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越來越自信,甚至有人說西方看起來太弱

10-25

英國金融時報 10 月 23 日刊登文章《自信的中國挑戰西方》,認為中國越來越自信,對西方的挑戰也越來越公開。

文章表示,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隨著習近平時代進入第二任期,中國向西方發起的挑戰也變得越來越公開。中國政府越來越自信——中國正在崛起,而西方正在衰落。中國向西方發起的挑戰發生在三個戰線上:意識形態、經濟和地緣政治。

在思想領域,中共領導層在批判西方自由主義時越來越強勢。中國領導層認為,一黨執政十分適合中國——並且應該在未來長期延續這項制度。

" 中國模式 " 可以推廣到世界其他國傢,作為美國推廣的民主制度的替代選擇——關於這種想法的討論越來越多。就像 2008 年金融危機破壞瞭西方經濟思想在中國的可信度一樣,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和歐盟支離破碎都影響瞭西方政治實踐的信譽。

很多中國學者仍然把西方視為政治自由的典范。但正如一名自由主義學者上周說的那樣:" 在中國國內,這對於我們是個實實在在的問題——西方看起來太弱瞭。"

功夫熊貓劇照

中國愈發自信地認為,可以把自己的政治邏輯與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 6.9% ——這對於已經是全球最大或第二大(取決於不同的測量單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來說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比增長數據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新經濟和尖端技術上的成功。中國人指出,中國在移動支付技術上遙遙領先於美國和歐洲,他們有理由驕傲。中國在邁向 " 無現金社會 " 方面的進展速度超過西方多數發達經濟體。中國消費者已經習慣於使用手機為小商品付款,比如在街頭小攤上購買食物。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最常見的移動支付系統——已經成為瞭中國創新的標志;中國政府和私營部門都有信心未來十年在機器人、無人機、綠色科技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領域實現更多突破。

中國經濟越來越先進,將挑戰西方原有的設想(越來越成為一種奢望),即美國和歐洲企業將繼續主導高科技經濟,讓中國專註於價值鏈的低端。中國成為主要的資本輸出國也意味著,中國企業必然將越來越多地作為西方有形資產和知識產權的所有者出現。

中國的全球投資也具有戰略意義,將挑戰西方對國際政治體系的主導。連續幾屆美國政府都部署美國海軍,以求把中國的海洋權益限制在中國東部海域——但中國卻日益把註意力放在西面的陸地上。中國大力推動的 " 一帶一路 " 倡議,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中國在歐亞大陸上開發新市場的嘗試——建設跨越中亞和南亞、通往歐洲和非洲的基礎設施。如今中國有 20 座城市通過直達鐵路線與歐洲相連,自 2013 年以來這一渠道運載的貨物總量增長瞭 4 倍,成都至佈拉格和武漢至裡昂等鐵路線漸漸成熟。

中國對歐亞大陸日益濃厚的興趣產生瞭重要的戰略影響。印度政府擔心,中國正在用基礎設施項目(比如中國在巴基斯坦和斯裡蘭卡建設的港口)包圍印度。中國的鐵路網和海上線路也將幫助中國從中東獲得能源供應。

" 一帶一路 " 計劃的最終目標是把歐亞大陸轉變成一個經濟和戰略區域,對抗並最終超越歐洲 - 大西洋區域。對這種雄心不屑一顧的外界觀察人士最好想一想,中國已經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瞭。

雖然中國國傢主席上周發表演講時排場盛大,但他的公開言論仍然相對謙遜謹慎。不過,盡管美國總統在誇誇其談上仍然無人能及,但與中國領導人為中國規劃的宏圖偉志相比,美方的根本願景如今看起來渺小而落後。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