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朋友又比賽瞭,這次誰贏瞭?

08-04

" 中國孩子生病瞭被送回大本營,日本孩子生病依然堅持到底;中國孩子不願背包不懂做飯,日本孩子願意吃苦生存意識強 ……"20 年前,一篇對比中日孩子在夏令營中表現的文章引發瞭熱議。文中的中國孩子,無論在意志力還是生存能力上,都遠遠遜色於日本孩子。

此後,又陸續有人感慨 " 日本孩子從不浪費,中國孩子剩飯剩菜 "、" 中國孩子嬌氣怕冷,日本孩子更能吃苦 "…… 當然,也有人認為中國孩子在英語水平、反應速度上皆優於日本孩子,人們不應該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但無論如何,中日的小朋友似乎總是逃不脫被人比較的命運。近日,一場新鮮感十足的 " 比拼 " 又開始瞭。

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一場 RoboCup 機器人挑戰賽上,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小學生團體進行的 " 機器人比拼 ",成為瞭本場比賽的一大亮點。

RoboCup 即是 " 機器人世界杯 ",各國科學傢通過訓練機器人踢足球,來推動機器人科技的發展。

本次新增瞭 " 可編程教育機器人挑戰賽 " 環節,旨在推進 STEM 教育,STEM 為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個單詞的縮寫,旨在讓小朋友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綜合發展,從而提高他們的競爭力。

這個環節裡年紀最大的參賽小朋友也還不到十歲,在場的不少中國媒體都在感嘆,六歲的小朋友就已經來參加國際挑戰賽,而我六歲的時候 …… 算瞭。

有記者發現,整場比賽中,中日小朋友展現瞭不同的特點:有的中國小朋友表現非常炸場,喜歡點評日本小朋友的作品—— " 我覺得這個伺服電機運用得很巧妙;它這個重心可能不太穩,但整體設計很好;它的這個編程可能沒調太好 ",中氣十足;而日本的小朋友們相對靦腆,喜歡用 " 我覺得他們的想法特別好,他做的動物的尾巴特別好看 " 等點評。

在團體賽中,中國小朋友不光傾向於把固定任務做好,還特別喜歡做出一些創意;而日本小朋友們的設計更簡單,目的性很強。

但中國小朋友似乎也更在意裁判的規則,也會因為求勝心而時常爭吵,這種任務驅動式的風格使得產品成功率、完成度更高;日本小朋友們則更多地表現出 " 玩 " 的心態,做一個任務不緊張,但如果失敗瞭,聽到全場給予的掌聲,也會特別開心 ……

當然,雙方小朋友最後都得到瞭中日專傢的高度評價," 兩方小朋友們的表現都超出瞭預料,原本我還擔心可能一個都做不出來,沒想到大傢的思想、技術和想象力都很厲害。"

以下是 PingWest 品玩(ID:wepingwest)8 月 4 日發佈的報道,作者為王飛,觀察者網經授權轉載:

雖然並不是第一次見到這種 STEM 可編程教育機器人,但看到一群 10 歲以下的小朋友拼出你我都可能拼不出來的機器人,並通過邏輯、工程、創意來解決問題時,我覺得這事兒實在太有意義瞭。

1997 年 RoboCup 第一屆在日本名古屋舉辦;時過 20 年,RoboCup 再次回到名古屋。那些笨笨的機器人、連站起來都吃力的原型產品的背後,是科學傢們的希望,他們試圖通過持續的研究、比賽,在 2050 年,制造出一支足以與人類隊員同場競技的機器人足球隊。

不同以往的是,針對 12 歲以下學生的 " 可編程教育機器人挑戰賽 " 環節,成為瞭這一屆 RoboCup 的一個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希望,通過使用可編程教育機器人,讓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小學生團體來一場 " 機器人比拼 "。

不過這並不是一場 " 非勝即敗 " 的賽事活動,舉辦方更多的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比賽,推動 STEM 教育,讓編程、機器人、簡易工程成為兒童教育的一部分。

小朋友們的作品,恐怕你我都拼不出來

這場國際挑戰賽共歷時兩天,第一天是個人賽,第二天是團體賽,而兩天的比賽又分為低齡組(六歲左右)和高齡組(十歲左右)。

第一天進行的是個人的主題賽,比拼的主題是 " 神奇的生物 " ——小朋友們已經提前準備好瞭作品(動物機器人),要在當天一天展示,並闡述設計理念、為什麼要這麼做、哪些地方比較難、哪些地方下瞭很大功夫;

而第二天的團體賽則是三人一組,通過制作特定的裝置完成搬運小球的任務,比如從 A 點借助軌道上滾下的一個球,運送到一米外的 B 點的指定位置。

當然你可以制作一輛鏟車、你也可以制作一座大橋,你還可以設計一個彈射開關直接彈射進門。兩天的比賽都會有評委進行打分,評分依據幾個維度——完成度、設計、工程技術以及創意等。

在場的不少中國媒體都在感嘆,六歲的小朋友就已經來參加國際挑戰賽,而我六歲的時候 …… 算瞭。

從我們現場的觀察來看,高低齡組並沒有太多明顯的差距——有可能低齡組的小朋友的設計思路、想法更好,高齡組的小朋友拼搭的技巧、動手能力更好。

來看看第一天,中日小朋友們展示的幾個作品:

日本這位小朋友拼的是一隻羊駝,雖然實現的動作(工程技術方面)並不是太多,但他給這隻羊駝設計瞭毛發,最終得分也非常不錯 :

這位小姑娘在介紹自己、以及自己的產品的時候,還時不時的要偷看一下自己在本子上寫好的臺詞;不過一到瞭自己的產品的設計理念和 DEMO 環節,話就多瞭起來,小朋友突然變得十分自信 ……

這隻蠍子的外形、創意以及機械工程都非常好,被中國媒體團認為是絕對的冠軍 …… 不過,這位日本小朋友面對圍觀的人潮時卻又十分靦腆。

中國小朋友拼搭的鱷魚,論外形、工程設計,可一點不比日本小朋友的差啊:

中日小朋友,展現出的是截然不同的風格

中國龍

在產品形態上,中國小朋友喜歡用龍、鳳凰(還佩戴中國結)等一系列傳說中的動物來展現 " 神奇的生物 " 這個主題。而日本小朋友則有海邊的貝殼、長臂猿、烏賊以及糞金龜等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來表達這一主題。

在比賽中,中國小朋友們看起來更放得開。一位中國小朋友不光用日語和日本小朋友打瞭招呼,還特別積極地去點評日本小朋友們的作品,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 " 小大人 ",表現非常炸場 ……

中國小朋友喜歡點評日本小朋友的作品—— " 我覺得這個伺服電機運用得很巧妙;它這個重心可能不太穩,但整體設計很好;它的這個編程可能沒調太好 ",中氣十足 ……

而日本的小朋友們相對靦腆,喜歡用 " 我覺得他們的想法特別好,他做的動物的尾巴特別好看 " 來點評中國小朋友的作品——隻要一拿起話筒,站在攝像機前,日本小朋友們就很羞澀,講話支支吾吾。

不光是作品形態展現、點評思路上不同,就連第二天的團體挑戰賽中,也可以看到中日小朋友團體中展現的迥異風格。

日本團體通過設計一座橋來搬運小球

比如在第二天的團體挑戰賽中,中國小朋友團體中不光傾向於把固定任務做好,還特別喜歡做出一些創意,比如搭一個門、做一個龍頭,在編程以及拼搭方面的復雜度更高;而日本小朋友們的設計更簡單,傾向於把簡單的事情做好,目的性很強。

中國小朋友做瞭一個帶輪子和舵機的鏟車

當然,在比賽結果上,中日小朋友團體均有失有得。日本的一名大學教授講得非常好—— " 比賽就是這樣,有些人失敗、有些人成功,但更重要的是,你們在過程中有設計、有思考,就已經學到瞭東西,你們都很棒,這才是目的所在。"

我們註意到,在現場,日本小朋友們更多的是一種 " 玩 " 的心態,做一個任務不緊張,但如果失敗瞭,聽到全場給予的掌聲,也會特別開心,他們更多的是在享受自己的作品。

中國小朋友,甚至隨行的傢長功利心都較強——比如我們也看到傢長大聲喝止正在拼搭機器人的孩子的情況—— "xxx,裁判的規則你聽清瞭麼!不要這麼做!"

團隊內的中國小朋友經常會引發激烈的爭吵,求勝心很強。

總體上看,中國小朋友任務驅動式的風格使得產品成功率、完成度更高;日本小朋友們玩樂的心態會幫助他們創作出很多有意思的創意設計;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背後是兩個國傢教育文化大背景的差異。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尚俊傑提到," 兩方小朋友們的表現都超出瞭我的預料,原本我還擔心可能一個都做不出來,沒想到大傢的思想、技術和想象力都很厲害。" 雙方所展現出來的作品,也都獲得瞭全場觀賽者的鼓勵。

本文由 PingWest 品玩(ID:wepingwest)授權轉載,原文有刪節。

精彩圖片
文章評論 相關閱讀
© 2016 看看新聞 http://www.kankannew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