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對比才有差距,看到差距,才懂得進步。春節前,大傢都在比年終獎,春節剛過,大傢就要比比收入瞭。
近日,國傢統計局公佈瞭 31 個省區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顯示,2017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974 元,上海、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逼近 6 萬元大關。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但是,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發現,為什麼這麼多年,人均收入最高的始終都是那幾個地區?為什麼有的地區 GDP 很高,但分到每個人手裡卻不多呢?
前三甲又是上海、北京、浙江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
國傢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974 元,比上年名義增長 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7.3%。實際增速比 GDP 和人均 GDP 增長分別快 0.4 和 1.0 個百分點。
據中國新聞網記者梳理發現,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廣東、福建、遼寧、山東、內蒙古 2017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瞭全國平均水平。
▲ 2017 年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數據來源:國傢統計局網站;每經小編整理)
在 31 個省區市中,上海、北京、浙江 2017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前三名。其中,上海、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 58987.96 元、57229.83 元,是僅有 "5 萬元俱樂部 " 的地區;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42045.69 元,屬於 "4 萬元俱樂部 " 的唯一成員。
此外,多地 2017 年居民收入增速跑贏瞭當地的 GDP 增速。如,北京 2017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 6.9%,高於同期 GDP 增速 0.2 個百分點。江蘇 2017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 7.4%,高出 GDP 增速 0.2 個百分點。
但是,對比過去幾年的數據後,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發現,從 2013 年到 2017 年的五年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沒有變化,上海、北京、浙江始終是前三甲。
▲ 2013 年 -2017 年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數據來源:國傢統計局網站;每經小編整理)
為何 GDP 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此外,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還發現一些有趣的數據。有的省區市 GDP 排名很高,但人均收入排名不高,有的地方則相反。例如,山東省 2017 年 GDP 總量高達 72678.18 億元,排全國第三,人均 GDP 也不低,達到 72851 元。但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山東省僅 26930 元。
當然,山東是人口大省,人口多,經濟總量上就有優勢,但分到每個人手上就少瞭。河南、河北、四川、湖南、湖北等都是如此。但是,浙江和江蘇也都是人口大省,為什麼這些地區的人均收入高呢?
其實,這就和產業結構有關。
針對山東省的情況,2 月 22 日,春節假期後上班第一天,在 " 山東省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 " 上,山東省委書記劉傢義就發表瞭長達一萬六千多字的講話,對山東省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作瞭直言不諱的分析和觀察,其揭露問題之尖銳,承認差距之誠懇,引發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關註。
劉傢義說:
我們與標兵的差距越來越大。經濟總量,我省與廣東的差距由 2008 年的 5860 億擴大到 2017 年 1.72 萬億;與江蘇的差距由 50 億擴大到 1.32 萬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呈現繼續擴大之勢。
GDP 高,但人均收入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產業結構。以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等為代表的第二產業,雖然體量大,但利潤率低,因此這一部門職工分到的收入就少。而以科技、消費、文化等為代表的第三產業附加值更高,相應的,其職工分到的收入也就更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也正印證瞭山東省的情況——大而不強,結構性矛盾突出,傳統產業占 70%。劉傢義說:
從產業結構看,我省主營業務收入排前列的輕工、化工、機械、紡織、冶金多為資源型產業,能源原材料產業占 40% 以上,而廣東、江蘇兩省第一大行業均為計算機通信制造業;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強我省隻有 2 傢,排名都在 60 名以後,滴滴打車、支付寶、微信紅包等具有超前引領作用的創新模式,都沒原創在山東。服務業仍以傳統的交通、商貿、餐飲住宿等傳統服務業為主,現代服務業發展較慢。
北上廣深、浙江江蘇,這些是公認的經濟發達地區,不僅體現在 GDP 總量高,人均收入高,也體現在第三產業、尤其是科技行業的發達。
不要盲目追求第三產業占比
經濟學原理和發展實踐都表明,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開始上升,甚至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將超出一半。但這就意味著要拋棄第二產業嗎?
當然不是。2016 年,《經濟日報》就曾發表文章稱,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性特點突出,既有 " 北上廣深 ",也有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地區。對這些地區而言,城市化、工業化還處在初中期階段,當前仍要集中精力發展第二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的聚集度和帶動力。而且,長期以來,部分地區的三產占比提升主要依賴房地產行業,第三產業結構欠佳,持續性不足。
以海南省為例,2017 年,海南省 GDP 總量為 4462.52 億元,排名第 28 位。海南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48430 元,而人均收入卻能夠達到 22553.24 元,排名第 14 位。
GDP 總量低,人均收入卻不低。海南的情況也與其產業結果相關。
去年海南省第二產業增加值 997.14 億元,增長僅 2.7%;其中,重工業增加值 325.93 億元,下降 2.3%。而第三產業增加值 2486.07 億元,增長 10.2%。其中,房地產業增加值達 437.54 億元,增長 20.1%。
▲三亞鳳凰島(圖片來源:攝圖網)
去年 12 月,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海南省反饋督察情況時,狠批房地產行業對當地生態的破壞,
財政過分依賴房地產,房地產企業指到哪兒,政府規劃跟到哪兒,鼓瞭錢袋,毀瞭生態。
《經濟日報》文章稱,對三產占比提升,不要盲目追求,要實事求是地分析,不能籠統地看待,更不能被三產占比提升的 " 虛假繁榮 " 所迷惑。無論是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關鍵是提高質量。
今年 1 月 2 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求是》采訪時表示,
制造業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也是國傢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國際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傢重新聚焦實體經濟,紛紛實施 " 再工業化 " 戰略,加強對先進制造業的前瞻性佈局,在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新材料等新興領域加快部署,謀求占領全球產業競爭戰略制高點。反觀一些發展中國傢,在工業化中後期由於未能堅持發展制造業,現代化進程嚴重受阻。這些經驗和教訓表明,制造業始終是一個國傢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所在。
每經編輯 王嘉琦